APP下载

例谈乡土史教学的教学价值

2018-05-29张彪薛权开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阴课程资源

张彪 薛权开

[摘 要] 乡土资源是某地区内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用于教学可以拉近学习者与课程的距离。江苏省江阴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此为例开发乡土史教学,能拓展传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升历史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 乡土史教学;课程资源;江阴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1]历史学科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乡土资源是一地区内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用于教学可以拉近学习者与课程的距离。[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乡土资源,进行乡土史教学业已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可以说,乡土史教学在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笔者所处的江阴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七千年的人文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二千五百年的文字史。[3]江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资于教学的乡土资源丰富。本文拟以江阴地方史为例,结合个人的乡土史教学实例,来谈谈乡土史教学的教学价值。

一、乡土史教学是传统课程资源的有益拓展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资源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而课堂教学就是“教教材”。而现在我们普遍都接受了“用教材教”的新课改理念。也就是说教材本身只是一种课程资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差异极大,要求历史教科书将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都完备无缺地包含进去是不现实的。正如刘克明老师所说,“历史的历程丰富而多彩,教材内容的筛选必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取舍过程”[4]历史教科书只能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史实和规律,即刘老师所说的“历史的筋和骨”。“历史的血和肉”,包括许多历史的空白点,应根据实际需要,由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和利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而乡土史资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史教学是对国家历史学科课程的有益拓展,许多地方的可贵的历史资源都应该紧密联系到历史教材“重整”过程中。例如在实施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的教学时,笔者组织了学生参观了江阴市博物馆,进行有准备、有目的的研究性学习。以博物馆展览的江阴历史上的石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织品等为实物原型,由小及大,以远及近,让学生在精彩绝伦的家乡艺术品享受中,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演变的历程并深刻感悟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领先和辉煌。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涉及到的政治制度较多,而且制度史教学理论性强,对于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了江阴的乡土史资源,以江阴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投影以下内容:商朝晚期江阴一带为古吴北境。周朝时属吴国的延陵。春秋战国之交,因越国灭掉吴国遂属越国,后楚灭越又归入楚国版图,楚相黄歇(春申君)受封于此,江阴故有“春申旧封”之说。秦时属会稽郡的延陵乡。汉高祖时改置为毗陵县,并划县境东部土地为暨阳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时升格为暨阳县,南朝梁时废暨阳县,置暨阳郡,因郡治地濒长江以南,故名江阴(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后梁敬帝以江阴郡建江阴国,曾延续32年。自隋、唐迄元,江阴为县、为望、为军、为州、为郡、为路、沿革不常。明洪武时改州为县,自此以后,直至清末,江阴县的名称未变,隶属常州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学生认真研读了这段江阴历史沿革的地方史材料后,初步知道了“暨阳”和“江阴”这两个常挂嘴边的名词的由来。在此基础上从中选取和本课教学有关的内容,来重点讲授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从中得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一些认识。(如: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制度的演变是复杂的,期间也会有很多反复;制度的创新是建立在前代的基础之上的;历史有其惯性,制度影响深远)正是有了这些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乡土史材料的铺垫和应用,本课重难点内容的处理才显示出一定的“从容不迫”,师生一起获得的课堂认识才体现出一定的“水到渠成”。

二、乡土史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助推动力

中学历史课讲的都是过去的大事情,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可以被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较大影响。[6]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地方史知识,可以改變空间上的遥远,并由此缩短时间上的距离。因为人们对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情感。这样,教师在讲授涉及学生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就会自然地激发出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笔者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新课教学中,适当调集和利用了学生“身边的历史”,充分发挥了乡土史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教学价值。如在讲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引用了地方史志中太平军在江阴华士周边地区和八百“洋枪队”激战的地方史,学生在一连串熟悉的地名中,感悟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所面临的困境和那个时代的印痕。在讲授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时,激情讲述了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和江阴船工完成渡江任务的英雄事迹。在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教学中,笔者适当介绍了在江阴近代纺织业发展历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实业家祝丹卿、吴汀鹭及他们筹建利用纱厂的艰难历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上的“实业救国”思潮。这些“身边的历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而产生动力,因动力而更加专注,因专注而更加主动。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历史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这就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乡土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社科院吴伟先生指出,所谓“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7]

吴先生认为,知识是基础,我们要关注知识的消化。知识和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8]这也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那样:“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燃者。这就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促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历史故事讲演、乡土历史遗存参观、乡土历史照片和实物收集等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9]例如,我们在处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这一课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宣王”,孔子像穿戴帝王服饰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参观考察江阴市区人民路的文庙。(亦称孔庙,江阴文庙有棂星门、三桥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可设计以下问题:①江阴文庙的棂星门有何含义?②龙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为何大成殿外栏杆上有龙的纹饰?③为何在文庙外墙上写有意为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轿下马的文字?④为何孔子会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尊崇?他生前不是皇帝而逝后地位为何却等同于皇帝?)

通过实地考察、主动探究这种形式,学生感受体会到历史学习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重要性。乡土课程资源是学生身边的历史,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可使学习者主动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话”,使现实情景与教材知识相互印证,了解其渊源,比较其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10]江阴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素材和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发挥其思想价值。

如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可讲说江阴学生都略有知晓的江阴先贤徐霞客远游八方,攀山探源,勘校地理古籍,撰写游记随笔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千古奇人”徐霞客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高尚精神。在讲述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现存江阴中山公园铁佛寺内神奇的“心经碑”。又如在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可补充江阴历史文化名人、新文化运动闯将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和贡献。通过补充以上乡土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家乡江阴在古代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众多文化艺术瑰宝;在近代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大批开时代风气之先河的伟大思想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

爱乡才能爱国。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千百年来,英勇的江阴人民继承了抵御外侮、抗击强暴的光荣传统:从明朝江阴知县钱錞勇击倭寇到阎应元、陈明遇誓死守城81天再到朱松寿的抗日传奇。通过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学生会进一步感知到江阴人的“民性刚”,他们从家乡的光荣革命斗争中受到教育和鼓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身边的历史是最好的历史。无需扬鞭自奋蹄,更将乡土育新人。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充分挖掘乡土课程資源,有效开展乡土历史教学,更好地组织好乡土史教学,更好地发挥乡土史教学的教学价值。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苗颖、刘晓兵.披沙拣金 物尽其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资源的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7).

[3]江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江阴历史文化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刘克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探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21).

[5]朱煜、姚锦祥、熊守清等.历史教材学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周道贵.挖掘乡土资源 培养探究能力[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9).

[7]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11).

[8]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江阴课程资源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