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
2018-05-29陈桂芳
陈桂芳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实用的教学策略,试图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18-03
一、我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为了了解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针对本校各年级的语文教学情况开展了近一个学年的课堂观察。观察的每节课课时是四十分钟。下面,笔者把课堂中观察到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统计分析(见表一、表二)。
表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范读与齐读所占的比重较大,拓展与精读所占的比重较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交流讨论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精读和讨论加起来所占的比重也都不到一半。但实际上,阅读教学内容当中的精读和自主阅读、交流讨论部分的时间都应该比范读部分要多。笔者观察发现,教师分析课文的时间明显居多,相比之下,对于教材的拓展延伸和阅读思路的指导较少。
从表二可以发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讲授法,几乎每课都涉及,谈论法相对也比较频繁,表演法和比赛法用的则较少。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运用表演法、比赛法的课文,如《鸟的天堂》《爬山虎的脚》,学生参与的情况相对较好。与此同时,笔者发现直接讲授法之所以在教学中占据这么大的比重,除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还有一个原因是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如果教师能改变填鸭式的灌输,取之以直观介绍、整体演示,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主题,唤醒脑海中的思维范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阅读策略教学的整体意识缺失
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拆分句子、讲解生词、解释词语上。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问题的引导和过渡;有的虽然运用了问题驱动策略,但没有点出核心问题,没能建立起贯穿其中的脉络与联系;有的教师为了“标新立异”,也不管教学的整体效果,只看到好玩、热闹的知识点。语文教学的整体意识不仅包含课堂指引,还包含课前提示、课后反馈,而在当前教育中教师大多重视教学任务达成,看重教学成果,忽略了塑造心灵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具有被动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的功利化趋势有增无减。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知道教育的核心是人,但受限于种种原因,教学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师讲解。教师费尽心思、生怕遗漏、字字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不愿记忆;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多,但是没有将学生的个体现状与文本蕴含的精神世界相对应,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散思维,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没有得到培养。这就使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毫无兴趣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发现,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将整篇文章的主旨(乡愁)告诉学生,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课下所做的努力基本都是无用功,至少会觉得“我在预习时的理解有偏差,那这节课我听下去意义就不大了”。由于探索作家笔下的美好世界的信心和动力受到巨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往往就此止步。“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中心思想诚然重要,但如果采用先入为主的理念灌输,就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变成知识的容器,而非被引导的求知者。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课堂都是教师以结果为导向,将结论置于课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将结果的各个侧面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向教师期待达到的结果。从长期来看,此举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加强的只是对旧有知识的熟悉程度、对教师话语背后意图的理解能力,而诸如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组合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没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大学生,其在对基础知识的心理认知、对系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笔者强调以学生为阅读的中心,旨在说明将阅读的“主动权”(而非“主导权”)交给学生。一些低年级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喜欢采取小组合作、设计课堂板书的教学形式。“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板书,阅读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为这位(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所处学段的分析,她所采取的‘小组合作、设计板书的策略拔高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所以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有所欠缺。”[1]缺乏针对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效性。记得上学时,笔者的老师就常用预习、做笔记等方式指导笔者开展语文学习,但是在后来的学习、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固有的一种策略或方法無法从根本上解决文章差异性的问题,因为天下文章千千万万,体裁不一,风格迥异,所追求的阅读效果、学习目标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只看到共性而看不到个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泛泛而谈、没有切实体悟。诚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所言:“泛化的无体类特征的教学,浪费文本教学资源,违背阅读的规律,误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2]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读、学以致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其让学生学会某篇课文,不如让学生掌握阅读各种文章的策略。阅读策略的习得与运用是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重要保障。
(一)构建板块思维,重组学习内容
所谓板块化教学,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序进行的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自主建构语文知识体系的教学。”[3]板块化教学注重个性解读,将以往阅读教学的重心从作者与时代背景转变为对读者自我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构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生命对话”。
板块式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构建能力,最终引导学生从“要我学”成功转变为“我要学”。基本课型板块化,依然要突出语文课堂的核心知识,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挖掘核心知识,从文本中找到关键信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热闹。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大胆创新,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下列类别:1.“读出来”板块:对于那些情感丰富、词语准确、大气自然的名家作品,教师需要多花心思,耐心地引导学生大声读出来,读出自我的真实体验,让情感的火花在朗读中激情迸发。2.“用起来”板块: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历练。比如《穷人》一课,在学生体会了桑娜与渔夫的高贵品质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运用板块,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作者笔下人物往后的人生经历,这样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学生思考。学生得到的将不再是条分缕析的文本碎片,而是心中良知与思辨的觉醒。3.“想起来”板块: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核心内容研究、领悟透彻,从而让“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现象成为学习的常态。4.“动起来”板块: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对于《伯牙绝弦》一文,我们可以以“友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高山流水般的真挚情谊,让学生能“认识友情—感受友情—书写友情”。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能力会在不断地体验和书写中深化,并将这种鲜活实际的情感带到日常的学习中,以及和同学的相处中。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学习实践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大多以情感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向善抑恶的主体思想。笔者认为,在培育核心思想之余,更应该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引出实践、指引实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提出问题比单纯地回答问题要重要”的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自主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文引问。比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当读到“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归来”一句后,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此时此刻,作者除了自豪,还有什么心情?(2)作者的妈妈是怎么想的?(3)作者的爸爸看到信之后,会怎么点评?二是抓住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天性喜爱模仿、思路容易跑偏,教师应该正确区分学生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逐一示范、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回到上述课例,学生在进一步研究讨论后发现,最后一个问题在文章后半部分有所交代,学生只需阅读下文即可知晓,但是第(1)、(2)道问题需要学生思考、用心揣摩,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果导因、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让自己的思路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探索、共同经历、一起体验。三是改变课堂习惯,变单纯的纵向问答模式为横向提问。《曹聪称象》《司马光砸缸》等课文,都比较适合教師指导学生提出差异化问题,类似“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的问法,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三)走进生活语文,开辟语文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变得“语文化”。前者要求我们教学时将课本中的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阅读课文时,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式获得。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发出亲情伟大的感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用心体悟。将生活变得“语文化”,主要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广泛阅读文字材料,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学会情感表达。最后是要多开展阅读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活动,比如,《比尾巴》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动物,观察它们的尾巴。在后期教学时,再请学生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尾巴。最后请学生共同讨论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了课本阅读与生活有效结合所带来的乐趣,对于促进学生今后阅读“社会”这本真正的语文书具有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彭万侠.关注体验过程培养阅读策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J].基础教育,2013(4)
[3]管庆刚.“板块式”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