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地“革命”
2018-05-29郑洁
郑洁
我很荣幸地聆听到台湾著名語文教育专家、台湾师铎奖获得者——李玉贵老师的一节《分心虫》作文指导课。李老师甜美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似碧玉温润,又像涓涓细流,让我感受到了台湾人独有的味道。这一节《分心虫》没有复杂华丽的课件,没有激情洋溢的开场白,只有朴实幽默的语言,只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但又让人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我感受到了教改中暖暖的春风,看到了黑暗中指明方向的一盏明灯,“革命”在悄悄地进行着。
一、课堂再现
师:小朋友们喜欢写作吗?喜欢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不会是在哄我吧,我都不喜欢写作,你们喜欢写作?实事求是,喜欢的请举手。
(孩子们有的放下了,但大部分还是很坚定地举着手。)
师:太棒了,我看到了你们的诚实,但同时从你的小手中我又看到了你们的坚决。
师:大家看图,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分心虫。它跟人类一样,一日三餐,它太饿了,但它只能吃课堂上的分心事。那告诉老师,你有没有课堂上的分心事给它吃。
生(不好意思地):没有!
师:你们好厉害。可是我觉得不分心的不是正常人。好好想一想,能不能说说你在课堂上分心时想了些什么呢?分类写到黑板上。
师(指名回答):我喜欢喊不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时你自己拿着话筒,老师不会帮你拿。我喊到这个学生后,其余同学要赶紧把手放下,眼睛看着他。不要耽误一秒钟,因为课堂四十分钟太宝贵了。
……
师:看课件,小朋友在上课时削铅笔、看风景、捡笔等。你能不能往前、往后想,加上十个动作呢。同桌可以合作。
(学生交流写下来)
师(细化一幅图,分解上课分心的小女孩的动作):屁股翘起来了,为什么翘?之前做了什么事?当时想了什么?她一连串的肢体动作是什么?最后怎样?
(学生想象,练习说出来。)
(教师出示步骤:一、分心原因。二、细化动作,写具体。三、搭配环境,相衬托。四、体悟感受。)
(学生修改添加,师生交流。)
二、心灵鸡汤
(一)严父慈母的课堂
令行禁止的严格要求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命令下达后必须马上行动,并用最快的时间完成,因为我们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非常宝贵,任何人都不能耽误时间,不能影响到别人,正面引导学生上课应该怎么做。回答问题时李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拿着话筒,老师不会帮忙,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做。与同桌分享交流时要用悄悄话,不要影响到别人。李老师关注了每一个孩子,在喊学生回答问题时基本不喊举手的学生,她知道他们都会,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后进生身上。在他们支支吾吾地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孩子的手要放下来,微笑地静等花开,耐心地给他时间,给他机会,让他有一种被尊重的存在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曾有一位优秀教师这样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听,久了他就会听。老师应带着温暖的心去听、去等,等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巨大潜能的呈现,我相信孩子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确实我在课堂上发现这个问题: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说得支支吾吾时,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场。最好是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觉得漫长。但其实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实非常值得,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光在闪烁,在碰撞,即便是几十秒也很值得。这时候,大部分老师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其实那已经是他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但你却因为怕耽误时间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那个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小孩就只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管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越来越自卑,甚至从此不再回答问题,多么可怕的后果,不敢想象这个孩子以后的路会是怎样的。这就是课堂文化的敏感性。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这样要求孩子们:只要有人回答问题,你们就不可以举手,认真听对方在说什么。小事而不可以小为也!
对于李老师来说,真正的学习就是从这些不会的孩子身上开始的!把不会的孩子教会了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对于学生,她的语言总是充满了爱,及时点评孩子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倾听习惯,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李老师的课堂既是严肃的,又是充满爱心的。
(二)接地气的课堂
这次作文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身上经常发生而不被关注的事情,很接地气,而“虫”字充满着童心童趣,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们大胆地说说自己身上分心的事例,即使上课吃东西都被老师表扬,这时孩子们都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光辉史”。李老师在展示绘本时,让孩子们能用上十个词语形容分心时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一方面的训练,李老师教给孩子们具体的习作方法,比如李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细化事情发生的动作,将一句话逐渐丰满到一段话。记得我曾教学《水》这篇文章,大概内容是镇里的人特别需要水,大人们打招呼不再是到家里喝酒,而是喝水,足以证明水的地位和价值。而逢年过节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他们可以用瓢舀半瓢水从头倒下来,太久的缺水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张开嘴巴不停地吮吸着。所以,作者在描写这段时间时从脸到脖子,到后背,到腿,甚至到脚丫都描写得酣畅淋漓,仅仅的一个动作,仅仅两分钟时间,在这里却需要一个世纪。作者就是把一分钟拆成了六十秒去描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样的作文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是一类作文。
李老师的這节习作教学课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营养浇灌。这些足以验证了李老师一直提倡的一句:我们该教给孩子们什么?真正地在教改,真正地在教学,这就是真教研中的悄悄地革命,就是我们教学前沿的呼声。
在学生们写作时,李老师让他们写一行空一行,留下修改的地方。李老师告诉孩子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的过程更是修改的过程,任何一个大作家,他的作品都是在这样涂涂改改、修修补补中创作出来的。修改最认真的应该是作者而不是老师,不要把修改留到最后,不要剥夺孩子修改习作的权利。教师只给孩子们提供写作支架,设计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修改、推敲,从而提升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出写作是自己的事,修改更是责无旁贷,真正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真正实现了学习主人的地位。
(三)真教研的课堂
一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绝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关注的问题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程度。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这造成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第二,关注情景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第三,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而李老师的这节课在最后评价的环节坐实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更多关注了每一个孩子。所以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旁多了一个听课的老师,原来还纳闷:这些听课老师怎么都跑到台上去听课了,原来是李老师特意安排来观察孩子们学情的。通过这些老师课上观察,课后分析,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我知道了李老师的良苦用心,关注学习在哪里没有发生,哪些小孩子没有在学习。李老师所追求的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课堂的表面现象,而是看学生所看,听学生所听,想学生所想;关注的不是孩子理解的知识,而是他们不理解的知识。课堂上的每一位观课老师详尽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通过课后分析学情,回顾课堂学生表现,让真教研真正落到了实处。
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原生态的示范课,真正地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回归,让学生能通过一件件小事得到一点点地收获,变得比以前更自信、更阳光!大家知道,每个小孩都不一样,需要改变的地方很多很多:谁在说话?为什么要聆听?怎样温暖地等待?我相信只要我们谦卑,就能找到方法。修是为了行。让我们也来一场静悄悄地“革命”,没有缭乱的花架子,没有太多的热闹,只有那种有力量的声音——严父慈母,接地气,真教研的课堂。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呢?静悄悄地“革命”,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