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影响因素及对策初探
2018-05-27陈仕洋
陈仕洋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国家立法保护身体、智力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引领帮助这些孩子融入普通孩子的群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必须要科学地处理好随班就读的诸多影响因素,向普通教育传统授课制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农村小學; 随班就读; 影响因素;对策初探
前言
从1989年起,我国开始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试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认真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目前条件下,“随班就读”是对趋于统合的一体化教育的一种探索,它是指普通教育机构中接纳特殊学校开展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班就读一方面是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与普通教育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以达到实现康复、补偿以及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的目标。引领帮助这些孩子融入普通孩子的群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必须要科学地处理好随班就读的诸多影响因素,向普通教育传统授课制提出了挑战。
在随班就读的实践中,如何解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家校合作遇到的困难,家长和学校采取什么措施使随班就读学生的某些方面得以提高的等许多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下面,我就影响随班就读因素及相应对策做如下浅见。
一、影响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因素
(一) 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硬件资源缺乏。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在农村的镇中心小学,学校的硬件建设已逐步得到完善。接受较多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首先就必须建立资源教室,里面配备可进行语言训练、肢体训练等的器具,才能训练学生的感知辨别、合作游戏、逻辑思维、生活劳作等能力。还需配备进行专业教导的老师,即“资源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级小学很难配备资源教室和专门的资源教师,可以说普通学校特教老师缺乏。而普通学校的教师也缺乏相应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特殊教育从入学人数的比例来讲,重头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成功与否,关键是随班就读的教师能力。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况且残疾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可能固定由某几位教师一教到底,因此也不适宜专人培训。
(二)农村学校随班就读辅导教师专业成长不足,精力有限。
普通教育的教师所面对是所有学生,而不是为数极少数的残疾学生,他们作为兼职教师也就不可能把精力更多的用到残疾学生身上。普通教育的教师认为,现在学生入学处在高峰期,班级人数多,评比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残疾儿童少年。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负担。加上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正因为这样,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受到任课教师的阻碍,他们在班级中同样得不到应有尊重,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残疾儿童因为生理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随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加深越来越明显;教师也对其采取放羊政策,任其发展,当然谈不上应有的帮助和个别辅导。因此,每学期末均有一些残疾儿童高材生从普通学校转入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其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家长缺乏对随班就读学生失去信心,不愿承认孩子的缺陷。
家长对教育参与还也不够深入,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教师和自己的子女随班就读,家庭对学校的配合有时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家长的培训。
一是有的家长不相信到普通学校就读会对孩子有所帮助,更不愿意为孩子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残疾是自己造成的,内心有严重的内疚心理,过多的保护、迁就和溺爱、盲目代劳,担心送特殊教育学校会认为是残疾儿童,送普通学校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从而构成了对孩子的潜在能力发展的障碍;三是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让孩子入学,只是让他认识几个字,知道简单的运算方法,家长不指望孩子养老送终,更不指望他们出人投地。当然,也有少数的家长认为残疾儿童通过努力可以和健全儿童一样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我们更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随班就读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随班就读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每位教师都对随班就读孩子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让孩子们沐浴爱的阳光雨露,体验人生意义,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教学模式研究报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应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