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之途径——分析学情
2018-05-27普恩林
普恩林
摘 要:有效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案、教教材,而应该是教学生;有效的教学也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中考上,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研究学生,沉下去分析学情,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情分析;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一、分析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基础上搭建合理的学习支架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方法。
以文言诗文教学为例,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几乎没有积累,更不用谈什么文言语感。但是,诗歌的背诵默写,文言实词的学习积累,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不仅量多,而且难度高。如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了解,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不去为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进行一定的学习支架的搭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许很难实现。
在文言诗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一般可以搭建这样的几个支架:
1.学习方法支架:学习文言诗文的方法、步骤;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兴趣支架:学生推荐主讲浅显生动的文言短文,班内交流。
3.学习探究支架:选定一本文言读本,拓展探究,班内交流。
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可以把对知识探究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提升能力,发展自我。
二、分析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策略选择和教与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任何讲解、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真正落实。分析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了然于胸,特别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和可能起点,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对《狼》一课的教学,惯常采用的教学步骤主要是:(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读课文;(3)疏通文义;(4)要求学生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交流;(5)教师小结,学生整理。
但细心分析后发现,我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常规方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了,惯常的教学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对课文深入理解以后思维的碰撞,于是,我制定了合理编故事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2)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故事紧张曲折的例子,②“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③“狼”的狡诈的表现;(3)同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争取发言;(4)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三个层次的发言;(5)同学们分小组“创编故事”;(6)“添枝加叶”讲故事。通过编写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满足他们大胆想象、合理创作、勇于展示的愿望。
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根据学生喜欢朗读,但朗读能力欠佳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了教学生朗读方法的教学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整个一堂课围绕着“朗读”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析学情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根据学习需要,进行教学预设,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分析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杨绛先生有言,“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那么,能不能说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就是学生的“喝奶课”?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犹如把羊群领进草最肥美的牧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有一个梦想》《草房子》《文化苦旅》《普希金诗选》《莎士比亚全集》……也许,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不一样,阅读需求不一样,但是,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
从学生日常阅读实际情况看,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所反映的人物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在阅读时,他们会与之加以对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见贤思齐的生命本能促使他们寻找更高的人生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目光会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搜寻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适合自己的人格因素。当然可以引起学生阅读浓厚兴趣的不只是童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小心翼翼地呵护,使其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因为,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受益终身。
分析学情,除上述几点外,还要注重全面性,如: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注重过程性,既关注预设,又关注生成,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资源。
于漪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想,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情分析,更要在行为上为提高学情分析的质量而努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