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2018-05-26肖婷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西方文化失衡现象,即重视西方文化,忽视本国文化。由此造成了学习者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日益淡薄及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本文从社会、学生及教学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导入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专业 传统文化 融入
1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目前,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当涉及到文化讲解时,往往重视对目的语文化的讲解,而对母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介绍却几乎还是空白。这种母语文化的“失语”现象,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吴利琴,2006) 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还应该肩负起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纵观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从教材的编写、选用到课堂教学无不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对母语文化缺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語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极大地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外语教学过多地强调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其对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可以用失语、缺少、被忽视、被冷落等词来表达。许多英语人才的汉语文章通常存在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问题。从丛教授最早指出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问题并且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2000)的观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英语教材缺少中国文化元素。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以语言知识体系或目的语文化为中心很少有英语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这就使很多学生没有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足够的重视,更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多年英语后仍然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了。
第二,不良的社会环境。现在社会日新月异,充满机遇和挑战,人们一味寻求快速成功和获取短期利益。在这个重视各种证书的年代,大部分学生受此社会环境的影响认为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得高分找到好工作,而忽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三,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并不高。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而相关的培训也很少。由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大多数人在上课过程中缺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即使有些教师喜爱并且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其水平可能还不足以在课堂上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动机,许多学生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自尊心不强,认为没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也无法树立民族自信心,慢慢的,他们没有办法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他们喜欢西方的情人节,能说出所有与情人节相关的浪漫事件,却很少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
3. 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
从丛教授在其文章中强调应把中国文化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使中国文化教育系统化,满足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只有“学贯中西”,才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冲突,才能以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赵冬云,2004) 。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他同时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有效途径不仅仅应该接触西方文化,更应该起到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而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舶来文化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驱使下迅速融入当代大学生活。外来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也掀起大学生的模仿潮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战略旨在对外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和媒体界越来越关注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小学开设国学课,央视也推出一系列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社会上因此掀起一股“国学热”,甚至有了国学馆(教授学前儿童国学知识的私立培训机构)的出现。针对这种“国学热”的出现,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卫平教授认为:“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4.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的途径
在学生情感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归属感的引导。文化的平等性显示了各民族文化都具有独特价值,无优劣贵贱之分。文化的差异性说明了各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独一无二的。尽管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及网络时代低俗文化的骚扰,教育作为精神的“乌托邦”和民族意志传承的最有力保障,必须对文化的平等性和差异性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应担当起捍卫、保护和发扬民族先进文化的重任。作为英语教师,则要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从而自觉产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解决学习的内在动力问题。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英语教师要努力改变自身的“英肥中瘦”现象。加强学习,收集资料,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书画琴棋等知识。只有真正地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教师,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在教学中做到正确的引导。英语教师自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更能激励学生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去,并且随着学习和了解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他们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和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满足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这就对英语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用流利的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具有传播优秀的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英语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造诣,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指导学生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开展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堂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课外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后的环境更加自由轻松,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多展开双语结合的校园活动,支持鼓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辩论,演讲或者配音等比赛。同时,可以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传播传统文化,如在博物馆成立双语志愿团队;或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以及“帮助留学生在中国过大年”等大型公益活动等。只有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 笔者认为, 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西方文化教学的同时, 很有必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2):1-8.
[3]刘喜琴.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入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航空大学,2011.
[4]林莉莉.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J]. 赤峰学院学报, 2010 (12):190-191.
[5]郁梅.英语课上的中国文化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23.
[6]趙冬云.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47-48.
作者简介
肖婷(1982—),女,汉族,重庆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