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探究
2018-05-26张哲
摘 要:中学政治课是一门最广泛、最普遍且易教学的科目之一,它作为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指引者,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学政治课当前的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对“双基”和“内容”关注不足。因此,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打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政治水平和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政治课 学习积极性
1 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的必要性
1.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原来的接受知识这一方面成为主动探究知识这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需要进行生动的教学设计,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身,应结合社会热点大胆创新,使课堂更富有活力和趣味。一旦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突破教材的局限,无论是在施教信息、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上都会看见新的道路发掘出新的世界,创造出只有中学生们的交流合作沟通的空间。
1.2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在政治课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还要想方设法激发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教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使中学生能够更加确切地理解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政治课考试内容和指向性这一系列要求都会变化,需要时刻把握考试动向,改变传统的过多关注考试分数。而是着重中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的培育,提高政治素养,从而使老师的教学质量和中学生的學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增强。
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加强学生的政治课学习积极性能指明明确的观念,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引导中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引导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中学生的政治课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也随之增强,就会主动地学习课程的理论内容,并凭借各自的认知升华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实现自我的发展以及知识、态度、情感的统一。
2影响中学生政治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2.1教育模式固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政治课科目由于结合社会热点话题的特殊属性,教学中通常出现的情形往往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直接掌握,教师则往往对学生自身实际关注不足,而把“掌握”等同于“认同”。用单一固化的说教模式对中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政治理论水平。
2.2 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动性
学生在掌握政治课的同时把学到的知识用来作为考试的筹码,以考点为主,应付考试内容为主要目的,而不是把政治课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没有激发中学生对政治的相应关注,没有明白学校设立政治课这一科目的意图。所有的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造成了障碍,阻碍了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养成正确学习观念起了一个消极的作用。
2.3重视“形式”而忽视“双基”
重视“双基”,这是为中学生人生之路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虽然包括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一含义。在主动、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各个方面选择合理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既达不到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效果也达不到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刻了解的效果。教师要自发引导中学生以调动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激发中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形式对课程加以控制,把握课时节奏。在主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上分别选择对应的内容加以演绎和升华,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3调动中学生政治课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3.1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3.1.1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希望与老师成为朋友相互交流,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用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出学生自己的课堂,使学生不惧怕课堂而期盼课堂,政治课上轻松活跃。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说,更加需要将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作为学生政治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贯穿政治课堂的始终。当教师做到了朋友相待,中学生们的热情将化作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满意的态度从而可以更加积极、高效便捷的获取所学内容。
3.1.2巧用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开端。精彩的导入目的是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着好奇进入课堂,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的兴趣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吸收整堂课的知识。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政治课积极性最首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所要传授的知识和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此产生中学生们同感,调动中学生参与政治课堂的积极性。
3.1.3设置疑问和悬念
老师需要善于设置疑问,启发中学生思考,设置疑问、分析疑问、理解疑问的这一程序中,使用老师施教的能力激发中学生的潜能,调动中学生的思维,塑造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中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得到发展。老师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引导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巧妙设置疑问,常常设置疑问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潜能,活跃思路,从而中学生们都自愿地陆续参与课堂的讨论。
3.1.4进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地点集中精神很容易抑制大脑的活跃,应该适当的转移注意力,让大脑得到放松。教师应该进行课外丰富的活动让中学生换一个环境体会课堂的魅力,感受新颖的教育方式,刺激大脑活力,使其更加活跃。在一个宽松的课外活动氛围中,学生能在创新思维中感受政治课带来的乐趣。把政治课和实际想关联,少了空洞的说教方式,变成了生动直观有趣的一堂课。
3.2“双基”的培养
3.2.1关注社会热点
“热点”问题有一段期间人们关心、讨论较密集的问题。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关注热点问题时着重这些方面。教师选择问题时还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中学生掌握政治内容会简单易懂认识更透彻,有利于调动中学生们的学习的主人意识,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
3.2.2幽默的语言艺术和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教师需要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讲理论,利用比喻,幽默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目的。教师可以信手拈来,结合自身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散发幽默的魅力,巧妙使用幽默的语言艺术能引起学生共鸣。当教师的幽默的语言和评价技巧都到位时,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激发,其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这一基本技能也得到了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政治课的学习就产生了积极作用。
3.2.3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对于网络的运用也快捷灵敏。教师可以用组建微信群等社交方式和同学们进行课下的沟通,可以经常发布一些与课时相关的新闻加强同学们的政治修养,供同学们讨论与研究。网络平台的优势得以培养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种种技能的不断发展以实现政治课教学中“双基”的培养,这种网络平台的运用对中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新荣.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
张哲(1994-),女,山西省大同市,大连海事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