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本特点 设计精当的教学

2018-05-26哈峻张国宝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巨石教者金字塔

哈峻 张国宝

一、导入:激发阅读文章的兴趣

在授课导入的环节中,教者开门见山地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同时问道:“说到金字塔,你最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谁?为什么建造?”“究竟是怎样建造的?”“是不是外星人建造的?”“里面真的有法老的遗体吗?”当然,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的可能需要他们课外去搜索。“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金字塔呢?”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中,提炼出大家的共识:我们可以从来历、规模、作用、建造、意义等方面来写埃及的金字塔。

二、梳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我们想从这几方面介绍金字塔,那本文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金字塔的?请用关键词写在具体内容的旁边。”同时,笔者还提醒同学们:“我们所写的关键词可以来自课文中的段落里,也可以从中心句里提取,还可以从整篇课文里提炼。”当同学们明确了问题、知晓了方法后,便能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到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的过程中。在教者巡视中,发现朱可一、宋晨曦、张筱玥、苏浩、颜宇等几位同学梳理、提炼得很不错,就让他们一起把自己的概括写到了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们根据板书修改自己所梳理的内容及順序,同时标注这篇说明文重点介绍了金字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列板书:

地理位置——名字由来——结构特点(或规模结构)——建造过程

结合板书,笔者小结:每篇说明文都有一定的说明顺序,从地理位置、名字由来到结构特点、建造过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其中,作者重点介绍了金字塔的“结构特点”与 “建造过程”。其实,这些内容既是作者最需要介绍的,也是我们作为读者最想了解的,当然还是这一类说明文最基本的写作方式。

三、精读:感知文章的说明方法

当教者邀请杨宝仪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的第3自然段,精彩的语言文字仿佛把胡夫金字塔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又一起找到了“宏伟、精巧”这两个词,来概括胡夫金字塔规模结构上的特点——(映示: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看看这句话所在的位置,我们立刻感知到:上面讲的是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下面要讲的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短短的一句话,把上下文连接到了一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篇章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

1. 聚集说明方法。“既然是一篇说明文,肯定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我们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到这种说明方法的?请你圈画相关的文字,在旁边写出相应的说明方法。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1号同学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其他同学适当记录,2号、3号同学负责补充。小组长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在全班合作、切磋交流后,同学们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修改,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这一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

2. 重点聚焦“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通过投影,教者映示这样一段文字: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里有两句话,教者分别请了一位同学来朗读。“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巨石之多”一目了然,“230万块巨石”,不已经很多了吗?为什么还要写后面这长长的一段文字呢?是不是让人觉得啰唆啊!在同学们充分地发表意见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当抽象的数字表达不太具体时,我们可以用生活中普通的、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巨石之多,真是越比越清楚、越比越明白。我们继续展开:绕地球一周约是40000千米,而我们从南京到北京才1000千米,是40倍;如果每列火车有20个车皮,需要3万列火车。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在和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的过程中,作者写巨石之多的目的越比越清晰、越比越深刻,越比越能显出金字塔的规模宏伟,让我们再通过朗读把这种宏伟规模读出来。

3. 聚焦“说明文用词的准确”。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数字,从表达的角度来讲,这样一些数字很具体、很清晰、很准确,这就是说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准确。但这段文字中,好像有一些“不准确”的表达——“相当于、差不多、有人估计、经常”,这些说法准确吗?同学们的意见很明确,这样的表达当然是准确的。因为,我们无法去丈量、无法真的把金字塔拆下来铺成道路,无法将这些巨石真的用火车来装运,无法真正去称出一块块巨石的实际重量等等,我们只能用上“相当于、差不多、有人估计、经常”等等,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所目测的、所估计的、所想象的,这是说明文中常见的表达方法。

四、略读:领略埃及人民的智慧

我们在读一读的基础上,围绕着“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4人小组共同交流后,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有的小组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呈现,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懂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也感受到埃及人民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据说”一词,看似平常,却能看出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因为这种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想象出来的。

在我们围绕着书本交流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补充了相当多的专家考证以及推测: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涨潮,将石块运及此处;在石路上浇上适量的水,减少摩擦;利用浮力进行运输,达到地点后排干水,留下巨石等;甚至一直有人猜测金字塔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我们还一起观看了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专题纪录片《金字塔》中建造金字塔的片段,同学们无不为其中震撼人心的模拟场景所吸引,再次直观感受到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最后,教者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同类型的说明文《长城》,希望在阅读中对说明文的特点以及东方文明有着更加直观而深刻的了解。

历经《埃及的金字塔》这样一篇说明文的备课、试教、磨课、展示的过程,教者对这一类文本的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

其一、基于文本的特点,选择最需要学的内容来设计。这是一篇说明文,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紧紧依托说明文的文本特点,聚焦说明的顺序,揣摩说明的方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就成了这一类课文学习设计的基石和抓手。所谓说明的顺序,其实就是文本的写作顺序,从地理位置、名字由来到结构特点、建造过程等等。有了说明的顺序,就有了篇的概念,更有了章的结构,对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所谓说明的方法,不要简单地贴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等苍白的概念,这样的概念从四年级学习说明文时,同学们就已经熟知,如何与具体的、鲜活的、别致的、灵动的文本语言相结合,才是最紧要、最关键处,最能看出课堂功力处,最能体现课堂魅力处。至于这篇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个词就是“准确”,在圈画中、在对比中、对品析中,同学们就能有所悟、更有所得。

其二、基于学科的特点,选择最符合学的方式来设计。面对这样一篇说明文,面对最需要学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这样三个视域,“如何学”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整体梳理、理清顺序是高年级语文的特点之一。围绕“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金字塔的”这一话题,让同学们独立梳理文本的内容,直观感知文本的说明顺序,再通过板演、交流,确定文本的说明顺序及说明重点。有了这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学习经历,同学们对于文本的写作顺序的理解就会深刻而清晰得多!品味语言、感受写法也应是高年级语文的特点之一。因为任何的说明方法,只有在富有鲜活的语言中才有生命。围绕“作比较” 这一核心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们在对比当中明白“当抽象的数字不太明白时,我们可以用生活中普通的、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巨石之多,真是越比越清楚、越比越明白”。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猜你喜欢

巨石教者金字塔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海上有座“金字塔”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神秘金字塔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
如何搬运金字塔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