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要“编”课堂实录
2018-05-26祁智
祁智
老师不要“编”课堂实录
最近,集中看了一批小学老师“课堂实录”,很有些感触。
首先,太“丰富”。一节课,40分钟。时间就这么多,能说多少内容,老师心里有数。我做“笨”事,把实录以正常朗读速度念一遍,好多都在40分钟以上。我搞不明白,老师是怎么能把这么多字“灌”进40分钟的。何况,40分钟不是“一节课”的概念,一节课要有思考、反复、停顿,自然要产生必然的时间消耗,绝无可能说40分钟的字数。
其次,太“精深”。一年级有一年级的课,二年级有二年级的课,六年级有六年级的课。也就是说,什么年级,上什么课。好多实录,内容精深,看似言之有理,但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违背课程目标,导致“课文”是这个年级的,但“课”高于这个年级。
太“完美”。一个再高明不过的老师,即使“预设”极为周到、详尽,放到课堂上,一定会有“生成”的波折。这个波折,是从“备”到“上”的必然,有碰撞、冲突,因而有起伏、顿挫。从某个角度讲,老师内心深处渴望这种波折,因为它既能体现学生课堂的思维进程,也相当考验教师临场掌控的水平,甚至能使教与学的过程焕发一种“苏格拉底式”的魅力与智慧。但是,好多实录,要什么有什么,顺风顺水,波平如镜。
太“高大”。老师可以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落实到课堂上,终究是“一节课”。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以上课老师表演为目的。好多实录,老师讲话辞藻华丽,学生发言妙语连珠,绝不是小学课堂所能有。
一句话,这些课堂实录是编造出来的。
编造课堂实录,似乎已成为一种现象,不少名师也“乐此不疲”。
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完美演绎公开课的教学力,更在于其敏锐发现学生需求的洞察力,痴迷解决教学问题的研究力。问题是老师的思想之源,解决问题是通向名師之路,课堂实录正是成长历程的真实记载。而真正的名师,也不需要粉饰过的课堂教学实录,不怕记录课堂教学的顿挫、沉寂、疤痕、沧桑……正是这些看似“碍眼的矛盾冲突”,以及之后更深刻透彻的思悟,才是名师的价值所在,才使名师真正成为——“明师”!
我以为,课堂实录,关键在“实录”。实录学情,实录问题,实录困扰,实录疑虑,实录学生学力发展的进程……实录的精髓在“真”,除了必要的文字修饰之外,必须“真实地记录‘这一节课”。
这样的“实录”才有其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