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医用温灸器具的制作与临床运用

2018-05-26骆政杰张彩荣周梦圆陈朝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温灸艾炷槽体

骆政杰,张彩荣,周梦圆,陈朝明

在目前的临床应用当中,医用温灸器具种类众多,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医生带来了便利,但能将艾灸的温热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器具较少。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由陈朝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医用温灸器具(申请专利号201620366637.7),此温灸器具有制作简单、结构合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及关节,现报告如下。

1 温灸器的制作

1.1 温灸器结构

温灸器主要由底座、垂直固定在底座上的支撑杆及悬吊在支撑杆侧面的艾炷槽构成,艾炷槽由螺旋状槽体和螺旋状槽底组成。底座、支撑杆、艾炷槽由不锈钢钢丝一体化缠绕完成,单槽型的结构是由不锈钢的其中一端围成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的底座后,垂直向上弯折,形成支撑柱,在支撑柱的侧面弯成一段螺旋向下的螺旋状槽体,槽体底部螺旋半径向中心旋转逐渐变小,形成螺旋盘状的槽底,端部再向上弯折形成锥状突起。双槽型温灸器则是在不锈钢丝的两端各围成支撑杆、艾炷槽等结构,中间围成圆形、半圆形或多边形底座,形成一底座、二艾炷槽的结构。槽体的直径与艾炷的直径相匹配,槽体底部与底座之间设定一个适宜的相对高度,通过调整支撑杆与底座间的倾斜角度调整槽体与底座之间的距离。详见图1、图2。

1.2 温灸器耗材

单槽型温灸器选用直径为1~2 mm的316L型号的不锈钢丝(80±5)cm,双槽型需要(140±5)cm。

1.3 温灸器尺寸

温灸器有单槽型和双槽型两种,单槽型艾灸器的底座形状为直径5 cm的圆形或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双槽型温灸器底座若为圆形,则直径为7.5 cm(按1寸为2.5 cm计算,相当于3寸);若底座为椭圆形或矩形,则保证两个支撑杆的距离为7.5 cm即可。许培昌等[1]认为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在施行温和灸和温灸盒灸时,以艾条距皮肤3~4 cm为宜。因此可初步设定艾灸槽与底座的距离为4 cm,并将支撑杆的高度设为(9±0.5)cm。当对患者进行施灸时,可根据患者施灸处皮肤的敏感程度调整艾灸槽的高度,做到因人而异。艾炷槽的顶端与槽底的相对高度为(5±0.5)cm,具体高度是根据受术者所需艾灸量的多少设定。艾炷槽底部的盘状直径为从2.2 cm向中心回旋减小至0.3 cm,槽底上方的尖锥状突起高度为0.1~0.3 cm,槽体下端的直径略大于艾炷的直径,故将其设为2~2.2 cm,槽体上端的直径设定为1.8~2.0 cm(市场上销售的艾炷规格多为200 mm×18 mm)。

2 操作方法

①根据患者施灸的穴位或(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温灸器(单槽型或双槽型),用医用纸胶带将温灸器固定在皮肤上。②根据患者对热量的敏感程度调整艾炷槽与皮肤之间的距离,调整到适宜温度。③将点燃的艾炷插入艾炷槽,艾炷的长度为3~4 cm。④若需要在原来穴位上继续艾灸,无需撤掉温灸器,则用医用镊子将艾灸灰烬捣入艾灰盒,继续放入点燃的艾炷即可。⑤灸制完毕,将艾灸的灰烬将剩余的艾灰倒入艾灰盒,将温灸器底座挂在粘钩上,等待下次使用。

图1 单槽型温灸器结构示意图

图2 双槽型温灸器结构示意图

3 优点

3.1 耗材

316L不锈钢由于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和冲击韧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奥氏体不锈钢之一。奥氏体不锈钢因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焊接性能和冷加工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海、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盒五金制造等领域。这种钢丝具有表面光亮、美观耐用、抗腐蚀、耐酸碱、耐高温、不易磨损、不易老化、韧性好、强度高等特点。选用直径为1~2 mm的不锈钢丝,既方便手工制作,弯折时又节省体力。为了避免艾灰从艾炷槽的盘状间隙中掉落,对艾炷的选择也有要求。艾炷选用陈艾,艾绒比例应在20:1及以上,通常储存长于1年的陈艾含挥发油少,艾质更为柔软,燃烧缓慢,灸之则火力温和持久,使热力能渗透至皮下,直达肌层,燃着后烟少,艾灰不易脱落。而新艾与艾绒比例较低,则燃烧时含挥发油多,燃烧迅速,灸之则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尘易脱落,易烫伤皮肤。

3.2 温灸器

①在使用温灸器时,需先用医用纸胶带将底座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再将艾炷点燃放入艾炷槽中,通过调整支撑杆与底座之间的倾斜度而调节槽底与皮肤间的距离,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艾灸的温度,从而获得适宜艾灸温度,无需医护人员手持,节省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②本实用新型医用温灸器关键技术在螺旋状的槽底设置了尖锥状突起,通过其与艾炷中央接触,发挥金属导热性,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使艾炷在燃烧过程中其中央下方的温度最低,艾火被燃尽的艾灰所包裹,起到防止未燃尽的艾火从螺盘缝隙中掉落造成烫伤的可能,确保了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③本温灸器中槽体中下段直径略大于艾炷的直径,上端直径与艾炷的直径一致,在意外情况下,如胶带固定皮肤不牢、患者咳嗽、身体意外运动等导致温灸器倾倒或滚落时,可防止艾炷滚出槽体而造成火烫伤。④本温灸器底座、支撑杆和艾炷槽为一体化结构,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并且容易生产,不会提高医疗成本。⑤此温灸器可对同一腧穴和部位重复多次使用,艾火位置稳定,作用集中,时间可控,灸治时间可根据需要而延长,安全系数高,大部分腧穴均可施灸,操作灵活。⑥温灸器单槽型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胸腹部、四肢、腰背部及关节等不平整处的腧穴,其作用范围较双槽型广,双槽型可作用于腹部、腰背部脊柱区等面积大、皮肤较平整处腧穴。

4 病例介绍

4.1 原发性痛经

患者,女,32岁,经期腹痛时作5年余。患者于2011年频繁海边涉水后出现经期小腹冷痛,乳房胀痛,喜按,自行服去痛片后缓解,未予系统治疗。为求针灸治疗遂于2016年6月23日来我科门诊。刻下症见患者经期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黯,且有血块,月经周期为28~30 d,经期为3~5 d,带下色白,伴乳房胀痛,腰酸乏力,食欲不振。纳差,二便调,夜寐安。舌质黯,苔薄白,脉细涩。全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占位征象。中医诊断为经行腹痛,寒凝血瘀证;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治法为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处方为灸神阙、关元穴。选用双槽型温灸器,将两个支撑杆间的距离调整为3寸(见图3)。予胶带将温灸器固定在穴位上施灸30 min,隔日1次。前一次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到下一次月经来临时停止,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经期疼痛减轻,血块较前减少,仍有经前乳房胀痛,食欲、睡眠较之前好转。2016年8月25日二诊,两个疗程结束,患者末次月经疼痛感已明显减轻,食欲、睡眠较之前大有好转,乳房胀痛消失,食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在前基础上加灸肾俞、肝俞穴以补肝肾,调充任。2016年10月24日三诊,患者已无明显经期腹痛,余症状基本消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随访3月未复发。

图3 腹部温灸器具放置

按 因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经行腹痛,可温经散寒,以温促通,化瘀止痛。将此温灸器置于腹部神阙、关元穴,摆放平稳,操作方便,做到了精准施灸,疗效明确。

4.2 骨性关节炎

患者,男,56岁,双膝关节反复疼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平素工作负重2016年2月突发双膝关节疼痛,至当地医院就诊后,予以关节止痛膏外敷后好转。半年来疼痛反复发作,1周前疼痛突然加剧,为求近一步治疗,遂2016年8月17日至我科门诊就诊。初诊症见双膝关节疼痛,以右侧为甚,活动后疼痛减轻,阴雨天及遇寒后加重,得热痛减,右膝关节轻度肿胀,活动时有“咔嗒”声,舌质淡,苔白腻,脉弦。专科检查示膝关节活动受限,屈伸时疼痛,浮髌试验示阳性。X线摄片示双膝关节软骨破坏,左膝关节间隙变窄,右膝伴发滑膜积液。血沉、类风湿因子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膝痹,寒湿痹阻证;西医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治法为祛寒除湿、消肿止痛。取内膝眼、犊鼻、鹤顶。选取2组,每组3个单槽型温灸器(或1个双槽型加1个单槽型),调整温灸器的高度及底座与皮肤的贴合程度,之后用胶带将温灸器分别固定在左右膝的3个穴位上施灸(见图4)。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2016年9月23日二诊,患者两个疗程结束后双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明显减轻,已无明显屈伸时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故继续予以艾灸治疗。2016年10月8日三诊,患者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屈伸活动自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患者欣喜告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图4 膝关节温灸器具放置

按 因膝关节是曲面,故使用此温灸器作用于膝关节周围穴位时,需适当调整温灸器的底座弧度使之与皮肤表面贴合,将其固定在皮肤上之后施灸。此温灸器充分发挥了艾灸的温热效应,使艾灸的作用最大化。在临床应用当中亦可将温灸器固定在针柄之上行温针疗法,能够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和疼痛,远期疗效稳定。

[1] 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中国针灸,2012,32(7):611-614.

猜你喜欢

温灸艾炷槽体
某“U”型薄壳渡槽结构对弹性模量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Chinese Acupuncture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退铬槽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退铬槽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温灸加推拿法治疗腰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空气斜槽输送机的常见问题处理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