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实践
2018-05-25蒋黎
蒋黎
摘 要:作为一名马克思主義者,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解读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拟在阐述葛兰西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在葛兰西的视域下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并揭示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O-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4
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1.实践一元论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多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作“实践哲学”,一方面这是他逃避监狱检查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在表征他所认同的一种世界观,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即实践哲学。在论述实践一元论时,他说:“在这种场合下(实践哲学)‘一元论此词的意思是什么?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他坚决否认的有两点:第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是唯心主义;第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也不是唯物主义。在他看来,哲学可分为感受的、整理的、创造的,实践哲学不是单纯依靠感受和整理得来的。感受的,本身就内含着一定有一个“绝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整理的和感受的相似,虽有一定程度的改造,但却是有限的。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一直批判传统的、机械的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实践哲学应该属于创造的,但这种创造不是思维、精神所创造的。由思维、精神去创造外部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陷入唯我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没有将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绝不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葛兰西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统一于行动哲学,即将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他把这种哲学称为“实践一元论”,力图用其终结传统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
2.人的本质
在回答人是什么——这个被哲学家们称为一切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时,葛兰西说:“人是一个过程,更准确地说,人是他的活动的过程。”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同时,外部世界也在促进人不断发展,所以人不是被规定好的、受限制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以自然界为物质基础,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而来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对此,葛兰西表示十分赞同,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自身活动的过程,必然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人一方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断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必然与其他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就这样,人依靠实践活动进入与自然界的关系之中,成为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不断创造发明出新的生产工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在不断改变。生产劳动关系不断变化的同时,人类的社会历史也不断发展变化。人在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在书写属于人类自己的历史。对此,葛兰西感慨,“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它包含生成的观念”。实践创造着外部世界,也改变着人自身,既制造自己的生活也制造自己。在葛兰西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征的人的本质,就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伴随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有人说,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对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需要放到实践活动中去验证即可。葛兰西对此表示十分赞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一种批判的行动,通过这种行动,实践被证明是合理的和必要的,而理论则被证明是现实主义的和合理的。”由此可见,他肯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并提出要实现两者的统一性,就需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发掘、构建与实践活动相匹配、相联系的理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不过理论是否能助推生产力,又必须用实践去批判、去证明,因此,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还创造、改变着认识的对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是存在人之外的自在物,人的存在不会影响客观物质的存在,显然,这种观点最终走向的是神秘主义。马克思用实践去考察人与自然、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外部世界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于人之外的,葛兰西说它是“一种生成”。一方面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基础,另一方面,物质世界又是实践对其改造的结果。由此可见,物质世界是生产劳动的对象,是历史地生成的,其客观性与人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不是完全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
二、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扬
对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解,我们必须保持科学、审慎的目光去看待。
首先,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发现实践这一观点,一再肯定实践在改造世界中发挥的正确指导作用,以至于他在《狱中札记》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作实践哲学。他详细论述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批判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试图将两者统一于实践,即实践一元论。在他看来,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概念实现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辟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阶段。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批判传统的哲学将人理解为“抽象精神”或“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事实上,这些都是脱离人所生存的具体背景,以抽象的方式理解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社会生活,生成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葛兰西认为人不是一个既定的、不能改变的个体,人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意识的作用下,在实践中生成。他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与实践观点放在同一位置,提出“人是一个过程,更准确地说,人是他的活动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认为理论一定能被人们认识,但理论的正确与否,必须将其放到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去验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葛兰西对此深以为然,不过他反对将理论看作是实践活动的附属产物的观点,他认为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让理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葛兰西一再强调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地理解外部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不只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实践的对象,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在不断地变化。
葛兰西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大多来源于他在监狱中完成的《狱中札记》,也正是由于长期处于牢狱之中,写作条件极其恶劣,对马克思思想的了解也仅仅依靠朋友千辛万苦传递进来的书籍。因此,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精辟合理的论断,对后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正确的方向,也对我们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 丽,张 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