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中“己思人思己”笔法

2018-05-25苗江磊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笔法抒情诗经

苗江磊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131诗歌乃抒情言志之作。创作者的心志情感外现于言语文字,便成了诗。是以《毛诗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内心的情、志外化为诗,便不会仅以单纯的平铺直叙展开,必得调动种种艺术手法,以求声情并茂、意蕴圆融。《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271,是指诗的六种类别。后代学者对“赋、比、兴”的归纳,更多侧于指诗歌的创作手法,如朱熹《诗集传》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1-4,便是指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而以今之视角研读《诗经》,便觉“赋、比、兴”之外,更须引入新思路与视角,以考察诗中所蕴含的交错繁复之情感。本文欲借用钱钟书先生所论“己思人思己”之说,从具体诗歌作品出发,以探究《诗经》作品中借虚境写深情的创作情况,从而了解诗作的抒情内蕴。

一、“己思人思己”笔法释义

所谓“己思人思己”笔法,即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称指“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3]193,并指出《陟岵》一诗即用此法。这便须从《魏风·陟岵》篇谈起。其诗曰: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毛诗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郑笺》云:“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彼岵山,以遥瞻望其父所在之处。”[1]358于是便有了诗中其父、母、兄对其谆谆劝诫之语,以己身写他人念己,写他人对自身的惦念实际抒发的是自己对亲人眷恋,及渴归故里之情。每章除首二句,皆虚造之境,以想象写怀人,此即所谓“己思人思己”笔法。在虚设想象之境中,使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与被描述的客体交互复现,错综交织,在情感的叠加中达到更深的审美境界。后人亦有称其为“对写法”,就其内涵而言,可谓机杼无二。

二、《诗经》中含“己思人思己”笔法之诗歌举隅

此法之名虽为钱先生界定,但其运用由来已久,早已“著于《三百篇》及六朝乐府也”。《诗经》中多有用此法写怀人、怀土之情,譬如《周南·卷耳》,《毛诗序》曰:“《卷耳》,后妃之志也。”[1]277朱熹亦以为此诗后妃自作“可以见其贞静专一之志矣”[2]4。近人或以为“在外服役小官吏怀念家中妻子”,如高亨[4]5;或以为“妇女想念远行丈夫”[5]9。陈子展《诗经直接》中提出,这首诗有“怀人设想所怀之行人”之笔,“想象所怀之行人,怀我远望,忧思已极”[6]9。造一虚境以写自身深情,正合所谓“己思人思己”笔法之实。

再如《卫风·竹竿》一诗。《诗序》曰:“《竹竿》,卫女思归也。”以示此诗主题乃思归: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首章先叙“籊籊竹竿,以钓于淇”,以钓鱼暗合婚假隐语,正引出女子出嫁后思念父母亲人,“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因路远而难以归家探亲。三章颠倒第二章之前两句,又续言“巧笑之瑳,佩玉之傩”,《郑笺》谓:“君子美其容貌与礼仪也。”[1]325-326朱熹《诗集传》:“自恨其不得笑语游其间也。”[2]39人或以为是女子回忆出嫁前之情景,如陈子展曰:“回忆嫁前在家习礼之事”[6]186,高亨先生以此为“写她强为欢笑,散步遣愁”[4]88。但类比前述诗作中“己思人思己”笔法,此诗不应仅限于回忆层面,前两章已述怀归之心,第三章则为虚造之境,假想亲人正思念自身音容笑貌、服饰礼仪,将思归之情推入深挚,下章乃云出游释忧,“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还有《豳风·东山》,亦用此“己思人思己”法抒情。《诗序》云:“《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笺》云:“成王既得金縢之书,亲迎周公,周公归摄政,三监及淮夷叛,周公乃东征。”[1]395然经学家自有他见,如姚际恒以为此诗正叙人情,“作《诗》者亦犹人情耳”[8]168。方玉润更以《诗序》但谓“东征”,与诗情不符,“诗中所述,皆归士与其室家互动思念”[9]320,已看到此诗所叙人情。首章写征人行归,着装改变,不再衔枚行军,“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次章想象家园之环境,虽有土鳖、蜘蛛横行于室,田野磷火莹莹,“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心向往之,亦不可畏。三章便是想象妻子怀念自己,虚设其境,“妇叹于室”,以为妻子正于家中操劳,“洒扫穹窒”,郑《笺》云此乃“言妇望也”,正是以自己之思想象他人念己。继而末章云其妻出嫁时场景,“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将思念欲归之情表达淋漓,“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情感交错,更觉深沉。

三、以“己思人思己”笔法释《齐风·甫田》

由上,可知“以己思人”之笔确于《诗经》中多见。审视《齐风·甫田》一诗,《毛序》曰此“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正义》亦曰“齐之大夫所作以刺襄公也”[1]353。而《诗集传》谓此诗“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2]61,姚际恒以为朱熹乃“大抵影响之论”[8]120,似有附会之嫌,若执泥于《诗序》,难免有胶柱鼓瑟之弊。

近人解说纷纭,如“思征人”说,高亨先生认为是农家子行征戍之役,“亲人想念”唱此歌[4]135;有“思庄公”说,陈子展以“文姜在齐,思念其子鲁庄公,归鲁相见后而作”[6]305;有“思远人”说,程俊英认为此诗乃流亡农民,“添了思念远人的苦恼”,思念之人即是“那个幼小美好的孩子”[5]277;亦有“思恋人”之说,袁梅先生认为此诗乃姑娘与爱人离别后,忽而重逢,感慨万千[10]282。

细审此诗: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首章与此章均以甫田起兴,“无田甫田”,甫,即大也。田中莠草繁茂,“维莠骄骄”,“维莠桀桀”,骄骄、桀桀均指杂草之长势既高且密。此处兴句却与下文有暗含意境。《诗经》中的草往往是带有含蓄的意味,比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起兴“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以蔓草之生长喻指情感之萦回,带有思人的倾向。《卫风·伯兮》言思念之情深沉,欲求忘忧草自解,“焉得谖草”。不啻如此,《诗经》中以草类植物暗指思人之情的例子俯拾皆是,《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以求伊人。《召南·草虫》“言采其蕨”“言采其薇”,以采摘植物暗合思人之情,“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而诗中所写杂草繁盛,正是带有思念愁苦的意味。此处甫田维莠之句与下文紧密相承,正缘无人耕植,田乃荒芜生草,但若仅以女子怀念远人释之,便过于狭隘了。

因下文叠章曰“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其言并无确指抒情对象,所以不能遽然判定是以女子视角思念远行之人。无思即勿思之义,不要惦念远行之人,思念之心忧劳愁苦,这正可看作远行人之所叹,以请求语气,劝慰家人无须挂怀。而末章所道“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以“己思人思己”法释之,正是造一虚境,以游子之视角想象家人见己之情形。婉、娈,都乃幼小之貌。总角,“聚两髦也”。丱,“幼稚之义”。即男子少时未加冠所梳发髻,是抒情主人公幼时离家时模样。弁,“冠也”[1]353。男子成年加冠,正是其当下年纪。主人公先反复向家人诉说不必惦念之义,继而通过想象家人见到自己现在的模样,表达自己之眷眷怀归深情。以虚境写实情,离家时仍年幼,今设想家人见到自己已成人之诸多变化,虚造一情境而抒情,将时光倏忽、时事飞逝之感一并融入对家人的深沉思念之中。

四、结语

借“己思人思己”之笔法释《甫田》一诗,更觉其情感深挚,意蕴混融。这种艺术上幻境的塑造,在情感线索的交融过程中,更加深了感情的释放与表达。

后世诗人运用此法作诗之例颇为丰蔚,对此点钱钟书先生亦举证繁多,如杜甫在《月夜》一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11]2407作者对家中的深切思念,借想象家人思念自身之场景而表达,拳拳情深;白居易诗中亦承此法,如《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忽至》:“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11]4784《江楼月》:“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1]4845俱是忖度他人之心,以“话分两头”之写,想象他人对己之思念,以表达自身深挚情感。

“己思人思己”笔法将思念之线索彼此交织,以造设一虚境而抒情,在创作中交互运用主体、客体双方,使诗中情感回环往复,更具有彼此共融之感。这其中所蕴含的,正是诗歌中基于现实人生而讴歌、吟咏的抒情传统。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诗集传[M].朱熹,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诗经今注[M].高亨,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7]廖群.《诗经》比兴中性意象的文化探源[J].文史哲,1995(3):80-84.

[8]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1]全唐诗[M].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笔法抒情诗经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会抒情的灰绿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