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德海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研究
——以《昭陵六骏》为例

2018-05-25张迎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琵琶曲昭陵泛音

张迎春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刘德海是我国著名的琵琶艺术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少年时师从知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先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又跟随杨大钧、曹安和等音乐大师系统学习琵琶演奏与创作。在学习过程中,刘德海集多位名家之长,因此在琵琶艺术方面具有非常深厚的修养[1]。刘德海最初尝试琵琶艺术创作时主要采用改编的方式,例如早期作品《马兰花开》《浏阳河》等,这为其后期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到80年代,刘德海迎来了创作高峰,其琵琶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昭陵六骏》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突出表现了刘德海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昭陵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墓,墓北边的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6匹战马的浮雕,这是李世民在长期的征战中所骑过的战马。李世民为了怀念自己的征战岁月,将这6匹战马用浮雕的方式陈列在自己的墓前[2]。刘德海在一次去西安录音途中,偶然参观了昭陵,6匹战马栩栩如生的形象激发了刘德海的创作灵感,《昭陵六骏》琵琶曲由此而诞生。

一、引子部分——节奏美

《昭陵六骏》引子部分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节奏上的美感,并且粉蝶采用了三拍节奏和四拍节奏。接下来对这两种节奏形式以及所展现出来的美感进行分析。

(一)三拍节奏

谱例1

在谱例1中,刘德海所使用的音高材料如图1所示:

图1三拍节奏音高材料

图1音高材料以前面的部分为基础,并增加3个音,其音程跨度相对于前面的部分较小,同时在纵向上没有形成音高关系,较为和谐,从而与前面部分形成对比。在谱例1中,刘德海使用了三组三个十六分音符为基本单位,进行循环演奏[3]。为了突出旋律部分,第一个音也采用了重拍。

在进行三拍节奏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指“勾剔”,即采用与传统弹奏方法相反的方式,将中指的指甲按照从右往左的方式进行内勾,从而发出较为清脆的声音;(2)大拇指“扣弦”,即大拇指的内侧需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方式进行扣弦,同时结合“挑”,从而形成轻盈与高亢的鲜明对比,使得音色结构的丰富性得到较大的提升;(3)食指“勾弹”,即采用与中指基本相似的演奏方式。

(二)四拍节奏

谱例2

在谱例2中,刘德海使用的音高材料如图2所示:

图2 四拍节奏音高材料

对四拍节奏的音高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为明显的五声音阶,但是却被分为两组[4]。刘德海没有使用大量的音高材料,在四拍节奏重复的过程中,对该素材的节奏进行了必要的缩减。具体来说共有以下4种不同的类型,见图3。

图3 音高材料节奏缩减类型

在进行该部分的演奏时,左手必须遵循实音与泛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音采用低音演奏,左手在完成出弦之后需要立即离开,从而形成短暂的中音;而泛音则要求按弦维持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与中音之间的对比[5]。右手则需要转变传统的演奏方式,大拇指先挑,根据左手重音的位置,快速地弹奏,另外左手与右手不能在同一琴弦上弹奏,食指与无名指向外弹奏,最终使实音与泛音有效结合。

二、主题部分——方式多样,节奏独特

《昭陵六骏》的主题部分分为A、B、C三段。A段为全曲节奏中最为激昂的一段,主要是为了刻画一种千军万马的征战场景,而B段则主要是进行节奏型的表达,C段是整首曲子当中最为流畅的旋律,刘德海为其配置了独特的节奏[6]。

A段以一个扫弦开始,同时带有较为明显的倚音,从而对节奏进行强调。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A段中C音为其中心音,同时三句旋律也以C音为起始音,因此,A段中C音具有较高的地位。

旋律1

旋律2

在进行A段的演奏时,需要遵循虚实结合的基本演奏技法,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B音采用实音与泛音结合的方式平稳地演奏出;第二,采用一虚一实的方式演奏出一个八度音。

B段的节奏属于明显的“三拍型”节奏,以6个音为一组,作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根据实际需求,强调附点音,从而使得固有节奏的稳定感被有效打破,最终为整首曲子增加一定的动力感。B段中音区逐渐下降,对每个组音的起始音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刘德海所使用的为摸进关系。每组音的起始音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B段起始音关系

B段的高潮结束之后,曲子的节奏被明显缩减为三音一组,但为了起到强调作用,作者又在第二个音的位置增加一个双音。如谱例4所示[7]。

谱例4

在进行B段的演奏时应该采用左手弹挑与右手“带起”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右手大拇指挑动,作为强音。

在C段当中,作者并非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主旋律,而是采用几组旋律导入,同时还采用了和弦与双音,对旋律进行强调。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主旋律部分呈现出三个明显的不同调性,分别为G大调、F大调、F小调。在C段的最后设计了一组八分音符,通过多样的演奏方式来表达一种色彩[8]。C段整体的演奏较为平缓,并无特别鲜明之处。

三、尾声部分——节奏灵活

在尾声部位作者所选择的材料与主题的A段部分极为相似,采用了带有倚音的扫弦对节奏进行强调。尾声部分材料如图5所示。

图5 尾声材料

尾声材料的选择,使得整个音色十分悦然,能很轻松地进入听者的内心,从而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尾声部分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泛音的出现以及手指扫弦振动,从而模仿出马的嘶叫声,见图6。这一表现形式相当活灵活现,所形成的艺术美感也较为真挚。人们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马儿们竞相追逐的意境,尤其是马的嘶叫声,最为形象逼真。在几组十六分音符结束后,作者再次使用与引子较为类似的材料,却改变了其方向,从而首尾呼应。这一演奏技术的运用,使得整个琵琶曲具有较为和谐的美感,并且十分流畅,实现了音乐上的衔接和贯通,彰显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图6 尾声泛音与手指扫弦

四、结语

刘德海在创作《昭陵六骏》的过程中思路清晰,注重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情绪与情感变化丰富多彩,使得作品也具有相当明显的情感特征。另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新颖高超的演奏技法,对它们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要领悟其基本的音乐特色,还要善于发现这一琵琶曲的艺术特征,进而获得深层次的艺术感知。

参考文献:

[1]石钰也.浅析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命性创新:以琵琶曲《霸王卸甲》为例[J].艺术科技,2015(5):134.

[2]宋辰.道家音乐审美举隅:刘德海琵琶曲《陈隋》赏析及其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4):27-31.

[3]赵卓群.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在琵琶演奏技巧中的诠释:以刘德海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春蚕》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4-119.

[4]梁冰.古风新意齐兼备 雏凤清于老凤声:刘德海琵琶艺术创新思想探析[J].音乐创作,2012(8):120-122.

[5]谢大京,庄颖.以个人品牌打造民族音乐的传奇:刘德海先生的“二龙戏珠”及其社会功效[J].艺术教育,2012(2):21-23.

[6]王丽娟.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刘德海和他的琵琶曲《天鹅》[J].黄河之声,2011(1):22-24.

[7]梁茂春.“刘派琵琶”初论:为2004年12月海南“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写[J].人民音乐,2005(2):4-7;64.

[8]孙丽伟.海纳百川 能容乃大:从《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谈刘德海琵琶艺术特色[J].人民音乐,1999(2):18-21.

猜你喜欢

琵琶曲昭陵泛音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俊秀精劲的《段志玄碑》
昭陵赋
“唐昭陵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征稿启事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