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探讨会计词汇翻译策略
2018-05-25钱丽雯
钱丽雯
(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在国家之间经济合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商务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现实背景下,商务翻译历来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把商务英语作为整体,以此来探究其翻译的原则、技巧、策略,这使得商务英语研究过于宽泛,对实际单个行业作用不强。随着经济现象的日益纷繁复杂,对商务英语翻译研究按照领域进行细分变得愈发重要。目前,国内学界已经涌现不少细分领域的研究,但对会计英语的翻译研究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国外学界早在20世纪初则已开始了针对会计语言的语言学、翻译学研究。其中,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是其重要理论工具。本文拟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出发探讨会计英语翻译,以期为国内会计英语翻译研究探索新的角度及翻译策略。
一、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综述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是“把经历的原材料转换成概念和观点的那种特定结构、分类,以及表达是说话者所说的那门语言的一个作用”[1]。早在1848年,语言学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人活着所处的这个围绕着他的世界主要是由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2]。其认为每种语言自身内在隐含着一套价值观,并约束着说该种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早期发展洪堡这一思想,对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做出研究的是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他的学生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博厄斯的学说,通过对美洲印第安语的研究,提出语言不再是前人所认为的仅仅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而是塑造现实。相较于洪堡,萨皮尔更注重从认识论角度来审视语言的作用。而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通过对美洲印第安语中霍皮族语(Hopi)的研究,提出了比他老师更激进的主张。萨皮尔承认语言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但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沃尔夫则更进一步,把语言的作用提升到具有决定性的程度。约书亚·亚伦·菲斯曼(Joshua Aaron Fishman)将沃尔夫假说归纳为四个层次[2]336:
图1 沃尔夫假说的四层次
第一层为词汇/语义—语言层,研究语言的编码能力,即不同语言所显示的编码能力差异使得某种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容易对某一现象做出描述。如爱斯基摩语中有多个词描述雪,而英语中只有两个。第二层为词汇/语义—非语言层,研究一种语言的词汇特质与该语言使用者的非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其观点为:如果某一语言存在对某种词汇的区分,则该语言使用者会比其他语言使用者更好更快地执行某种非语言任务。第三层为语法—语言层,研究语言与世界观之间的关系。其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事先隐含了一套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世界观。第四层为语法—非语言层。其认为不同语言的说话者,由于语言中的语法规则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非语言行为。
艾哈迈德·贝克奥伊(Ahmed Belkaoui)在菲斯曼的基础上把这四层系统推演至会计领域,提出会计语言与语言的高度相似性,以此提出了相应的会计语言的四层次假说。词汇/语义是指所有组成会计语言的词汇;语法在此处指会计技巧、规则、方法;语言行为指对词汇的选择;而非语言行为指的是对客体的选择,如对投资组合的选择。具体见图2[3]。
图2 贝克奥伊的四层次假说
第一层认为,能够对某种会计词汇进行区分的使用者比其他不会区分的使用者更能描述或解决某个会计问题。第二层认为,能够对某种会计词汇做出区分的使用者比其他不会区分的使用者更快更全面地执行非语言任务,如做出借款决策。第三层认为,某种会计准则的使用者比其他人更倾向于不同的管理风格或着重点。第四层认为,会计规则会帮助或阻碍使用者做出不同的管理行为。国外学界对于贝克奥伊所提出的每层假说已经做出实证研究,使得这四层次假说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撑。笔者着重从贝克奥伊的第一层假说出发,探讨其对会计英语词汇层翻译的启示。
二、会计词汇层翻译策略
会计英语是一种实用性强的商务英语,不仅注重沟通性,更要求准确性。随着跨国投资日益增多,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和分析。因此,在国际会计准则、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等规定、描述、反映经济运行实质的文件资料中,如果出现了误译甚至错译,其后果不仅仅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重则可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从而引发重大投资损失。不同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术语语义的理解偏差已在国外学界得到较多实证研究:如安德鲁.A.哈利德(Andrew A. Haried)研究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语义问题(1972);布鲁斯.L.奥利弗(Bruce L. Oliver)研究不同专业人群对会计术语的理解差异(1974);罗伯特·利比(Robert Libby)研究银行业人士与审计专业人士对审计报告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差异(1979);贝克奥伊针对第一层次假说也做了实证检验,提出两种语言系统的人对同一会计术语理解不一致(1980)。因此,如何减少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理解差异,提高译文质量,需要特定的翻译策略。
(一)“已规范术语”的翻译策略
对于会计词汇,必须首先区别“已规范术语”与“未规范术语”[4]23。例如,会计报表上科目的标准译法有规范文件可循,因此译者只能是遵循规范所列出的译文,如把retained earning译为“留存收益”,把account receivables译为“应收账款”等。没有规范一致的译文,报表使用者之间的科学交流则会大大受阻。尽管术语有着“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等特征[4]250,然而很多时候规范的术语译文并不一定能让读者准确地理解其所代表的概念。郑述谱认为,“不应该说术语‘表达’或‘传达’某某概念,而最好说它是用来‘指称’某某概念。通过一个词或词组是无法表达或传达出那么多专业内容的”[4]23。因此,规范译文在特定情况下,也必须因语境不同而做出调整。如刘谕静提出government作为一个常用的法学术语不能一成不变地译为“政府”,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而有所改变[4]273。
又如,会计术语going concern通常被译为“持续经营”。其作为会计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在整个会计学原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表述的抽象性使得其即使在英语中也引起了不同的意义解读。詹姆斯.M.弗雷恩根(James M. Fremgen)详细讨论了美国会计学会列出的传统定义,即“若没有与之相反的证据,则认为该实体保持无限期地运营”[5]649,并指出此定义的局限性。该术语由现在分词going与名词concern组成,而concern一词的含义可引申出不同的含义理解。concern一词在第四版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注解之一为“企业、公司、商行”。如果根据此意思,则going concern可译为“企业持续经营”“公司持续运营”等。Going concern不只是表示“持续存在”之意,如德怀特.R.莱德(Dwight R. Ladd)认为还有“保持竞争力”之意;A.B.卡森(A. B. Carson)与罗伯特.T.斯普劳斯(Robert T. Sprouse)认为还有“置换现有资产”之意[5]651,费雷恩根认为还可能包含所有权持续、持续盈利等意。由此可见,“持续经营”的惯用译法并不能全面地传达此会计假设的内涵,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此假设简单化了。此种译文不仅不能让读者全面地领悟到此假设的内涵,并且还不能建立起going concern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模式。
(二)“未规范术语”的翻译策略
“未规范术语”针对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涌现的新术语,往往由于数量巨大或其新颖性等原因而未及时被规范起来。译者要把源语中的新知识、新思维传递给目的语使用者,使得翻译这种新术语更为重要。另外,传统术语定义存在局限性,其“不仅可以是名词,而且,也可以是动词、数词、形容词、副词、时间词、方位词,甚至可以是介词、连接词等”[4]10。这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进行语境分析,对术语的来源进行考证,提高译文准确性。
以realize一词为例,其在日常英语中具有“认识到,了解到,实现”等意,但除此之外,realize也是重要的会计术语,在会计领域有着多种不同的意思。弗罗伊德.W.温多尔(Floyd W. Windal)指出会计人员会经常随意地用到realize一词,但是“其他会计并不总是确定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6]249。其名词形式realization的意思同样难以确定。realize一词在业内多与revenue,income等词搭配。有观点认为,realize这一行为指的是“换取财产,该财产在收到之时可被分类为,或可立即转变为流动资产”;也有观点认为是指“把产品转换成现金或其他有效资产”[6]250。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将realization定义为“在一项资产或负债中的某个变化足够的明确且客观使其得以在帐上予以确认”[6]250。单是根据以上所列几种定义,realize一词就已经有“换取”“实现”“转换”“确认”等意思。前两种定义强调获得资产,则realize,realization一般与收入搭配,并多指“实现”之意;然而美国会计学会对realization的定义则强调变化,此定义可使realization与cost,cost transfer,expense,loss,capital contribution,capital withdrawal,investment,liability liquidation,loan等搭配。此时,realization 则可译为“确认”“完成”“获得”等。
(三)隐喻性术语翻译
新涌现的术语在商业活动中由于使用频繁而变成惯例称呼,而这些称呼中存在不少带有隐喻的词汇。此时采用直译法往往容易陷入望文生义的误区。因此,可在术语考证的基础上,使用概念转换法,根据定义给出科学的译名,或使用定义法,在给出译名之后附上相应的定义解释。
以国际会计准则的翻译为例,在“收入与建造合同”一章中,9.74条款提及“lay away”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指的是“卖方仅在买方付清一系列分期支付款项的最后一笔后才交货”[7]9044。也就是说,商家先找个地方把这件商品放起来,等着买方付完货款再来提货。溯其根源,这种方式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其优势是让信用记录不良的人也能购买商品。因为风险非常小,所以商家对每笔分期付款不收取利息,买方付清款项即可提货,如果没能付清款项,商家则把所收款项扣除部分费用退还买方,并没收商品。然而这种销售方式在中国比较少见。若是把lay away硬生生地翻译为“放置一边”或“预约购货”等,读者则不能领会到其背后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因为英语中使用的是隐喻的方法来描述这一交易方式,而汉语“放置一边”则不能为读者带来任何明确的意义。为避免理解上出现上述偏差,译为“分期累计预付购货”更为妥当。lay away一词的创造,使得英语使用者比汉语使用者更容易识别出这种销售方式。译者的任务则是通过精准的翻译,把此种模式思维介绍给汉语使用者。
又如,在“所有权上的重大风险和报酬的转移”部分,9.60条款所提及的“turnkey project”[7]9031也是一个带有隐喻性质的术语。turnkey原意为转动钥匙,实际上形容的是卖方对所售商品的安装等工序全部承担的一站式服务。一般将此术语直译为“交钥匙工程”。然而,由于这种销售方式广泛应用于如房地产、建造、通信等多个行业,因此把房地产业中的turnkey project译为“交钥匙工程”固然行得通,但对于通信等其他特殊行业,“交钥匙工程”的译法则不容易被读者理解。如华为在海外拓展初期成立不少此类项目,因为到国外去做项目,客户不仅要华为负责通信设备调测,还要负责站点获取、电力引入、铁塔、机房、空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把turnkey project转换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或附上相应定义会使译文更为清晰。
(四)“体悟法”的总体翻译策略
除上述语境分析法、术语考证法、概念转换法及定义法等常用手段之外,会计英语的翻译策略应以“体悟法”为宗。体悟法实质上为一种“心智化”方法,即“在外语与译语之间,它未必体现为以字(或称语素)与词为单位的字面上的对应,但却是整体概念上的准确对应甚至对等”[4]28。这需要译者对该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才能在彻底理解某个术语的基础上,在译入语中凝练出与之概念对等的精准译文。如laser最精准的翻译,即“激光”,乃出自科学巨匠钱学森。正如郑述谱所提出,“术语本身就是科学思维活动的结晶,是思维活动成果的凝缩”[4]29。在贝克奥伊对上述会计假说的会计词汇/语义-语言层的实证检验中也得出一个结论:“能说双语的人在语言切换的过程中能增加对会计术语的理解。”[8]因此作为精通两种语言系统的译者,以体悟法所得出的译文,不仅能使两种语言思维得以沟通,还能加深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
如今国内会计准则、操作正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需要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解读和研究,这愈发凸显会计语言翻译的重要性。借助会计与语言之间的高度相似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四个层次为会计语言的研究搭建起基本框架。其中第一层次研究不同语言的编码能力差异对语言说话者所使用词汇的影响。汉语与英语两大系统之间差异甚大,使得语言的使用者在会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上也同样差异甚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对译文表述加以调整。这种调整能促进译入语使用者对术语内涵的理解。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讨论了第一层,即在词汇术语层面上探讨会计英语的翻译策略。沃尔夫假说的其他三个层,即词汇/语义-非语言层、语法-语言层、语法-非语言层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对会计英语的翻译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Swanson J W.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translation[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61,22(2):185.
[2]Fishman J A.A systematization of the Whorfian Hypothesis[J].Behavioral Science,1960,5(4):324.
[3]Belkaoui Ahmed.Linguistic relativity in accoun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78,3(2):101.
[4]魏向清,裴亚军.术语翻译研究:“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南京)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Fremgen James M.The going concern assumption: A critical appraisal[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8,43(4):649-656.
[6]Windal Floyd W.The accounting concept of realiz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1,36(2):249-258.
[7]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指引:第九章:收入与建造合同[Z].陈保郎,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8]Belkaoui Ahmed.A test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sm in accounting[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84,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