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故乡情
2018-05-24段旭艳
段旭艳
摘 要:“激疑思辨,分层精练”是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几年来一直致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月之故乡》是一篇自选文本,作者将它作为教学研究的课例。通过激趣导入、抄诗、读诗、悟诗、唱诗几个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乡愁有着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关键词:激趣;抄诗;读诗;悟诗;唱诗
“激疑思辨,分层精练”是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几年来一直致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这种模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语、数、英、科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不但把这种模式运用在语文文本的教学中,也把它运用到自选文本的教学中去了。《月之故乡》就是我选的一篇自选文本,并将它作为我校的教学研究的课例。
诗人彭邦桢写的《月之故乡》,就是一首游子借月思乡的现代诗,也是一首享誉全球华语世界的思乡诗,与余光中的《乡愁》齐名。彭邦桢几十年流亡在外、客居他乡,故乡就像那月亮,一个在水里,无法触摸;一个在天上,遥不可及。在教学这首小诗的时候,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如下几个环节,带领着学生们一步一步打开诗人的心扉,进入诗人的灵魂,感受诗人那切切思乡之情!
一、激趣导入
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湖水漾起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四周寂静无声——“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呢?”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背诵这样的诗句已经毫不成问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一句句经典在学生们的吟诵里流倾而出,既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是学生对古诗的一个积累回顾,更为后面对《月之故乡》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不过是一首现代诗。”学生们听了我说的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我也就很巧妙地引出了今天所学的主题——《月之故乡》。
二、认真抄诗
因为诗文短小,且明白如话,再加上我们的新课标里要求每节语文课应有不少于5分钟的写字练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环节——我念一句,学生们写一句,写完以后,我用课件展示全诗,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书写格式,看看自己有没有把诗的行文格式书写正确。
这个环节的预设教学时间虽然不长,但目的有很多:首先是书写的姿势,其次是书写习惯,最后还有对现代诗书写的行文格式要求。这些语文素养就是在每节语文课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三、初读诗文
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主要是从三个层次来预设初读:首先是随机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次的朗读,是一次浅显地从读好字、词,断好句开始的朗读;接下来的第二次朗读,则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请有准备的学生来读,可想而知,这次的朗读比较第一次是有很大的进步;接下来的第三次的朗读,让学生们在前两次的朗读的基础上配上动作朗读。初读既是加深对诗文的记忆,也是学生对诗文的初步理解。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不同朗读,学生们已经有了较好的记忆和初步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四、悟诗
悟诗、读诗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中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
全诗只有三个小节,短短九行。诗人把自己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浓缩到“看月亮,思故乡”这六个字中。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好这六个字所包含的情感,我预设了以诗人彭邦桢一生的流亡漂泊为线索:从家乡武汉到恩施,然后远离家乡、远离祖国到印度,再辗转到台湾,最后客居美国,直到逝世。 拳拳赤子之心,回家无望的惆怅,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月圆之夜,“看月亮,思故乡”!课件一一展示了诗人的流亡之路。学生们也就跟着诗人辗转流亡的脚步,在一次次情感的变化中碰撞、升华。
在恩施,引用了王维的诗句“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来感受诗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那种孤独和思念之情。这孤独、这思念就包含在“看月亮,思故乡”之中!让学生们在感悟中读这句话,加强了对诗句的理解。
印度,那可是远离家乡、远离祖国的陌生国度啊!军旅之苦、思乡之切,无不让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真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们在情境中再次朗读“看月亮,思故乡”,苦寂、思念、难耐,多味杂陈!
台湾,与大陆仅仅一峡相隔,可仿佛远在天涯。诗人因特殊的身份不能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只能隔峡相望!“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很好地诠释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再到余光中的《乡愁》,这些思乡的诗句就如同催化剂,把“看月亮,思故乡”团成了一朵云。这朵故乡的云,从彭邦祯的心里飘到了学生们的心头,让他们也感受到了乡愁的滋味。
诗人最终还是没有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他定居美国直到逝世!“少小离家,老大难回”终究是诗人一生的遗憾。
五、和乐唱诗
又是月圆之夜,沐浴着如水的月光,远在美国的诗人想念祖国、想念家乡了。可他只能仰望高空,望月叹息!这般思念,这般离愁,使他不由得唱起了自己的诗——《月之故乡》!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位满头花白的老人,站在漾起月亮的湖邊,仰头望着高挂天空的明月,忧伤地唱起思念的歌。思念随着歌声飘扬,飘到了学生们的心里。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些学生眼角的泪花……
以上各个环节层次清楚,由浅入深,从写诗—读诗—品诗—悟诗—唱诗,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在层层递进。笔者并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产生内心的情感碰撞。
诗虽然只有三个小节,仅短短九行,但我紧抓以彭邦祯一生的流亡漂泊为线索,从恩施到印度、到台湾、到美国。远在异国时,回家无望,身在台湾时,却因自己国民党员的身份,让这湾浅浅的海峡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看月亮,思故乡”——乡愁在这一次次辗转流亡中碰撞、升华。
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朗读是很难做到整齐划一的,因此,在朗读的要求和效果上无形中就体现了分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读中有悟、以悟促读。学生们自始至终徜徉在诗海,浸润在这有节奏、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中。感谢诗人,现在《月之故乡》这首诗已经谱了曲,并且已经选入了初中的音乐教材里,成了人人会唱的一首歌,一首游子的思家之歌!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变的是那一轮明月,变化的是人的心境。每一个人心中,对于月亮都有着不同的感受。我们也试图通过这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乡愁有着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郭 凯.望月思想——《月之故乡》赏析[J].校园文苑,2013(19):56-57.
[2]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育才学校.“激疑思辨,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试行稿)[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