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培养及师生关系维系

2018-05-24郭红军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高职院校培养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提高思想认识、提供政策制度保障、自觉进行职业反思三方面探讨了提升教师责任感的对策;从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特点、掌握构建师生关系基本手段两方面论述了师生关系维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培养;师生关系;维系策略

一、高职教师的责任感现状

目前,一部分高职教师来源于专业师范院校,一部分则来自中职学校的师资整合,这导致了高职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学历和职称差距较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放宽了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和标准,使得很多原本并不是师范院校的学生也选择从事高职教育工作。如今高职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职业培训,从而造成了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职业认同感不强

社会和他人对某一职业感认同越强,则职业价值越大,教师职业也是如此。作为高职教师,近些年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再加上高职院校生源良莠不均,导致一部分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在教学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进取心,被动的接受教学任务,安于现状,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对于职业生涯的目标和理想不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脑力工作轻视体力工作的观念,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的含金量高,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够关注,甚至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没有前途,这样的观念也同样影响到了高职教师,使教师产生了职业自卑心理,由此对职业认同感不强。

2、职业自豪感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毕业后,学生就要面临走进工作岗位的道路,这与普通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高职院校对于家校联系方面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很多家长并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实力,从而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而高职教师置身在这样的偏见和观念中,既要做到为人师表、遵守师德规范,还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自身职业发展,特别是高职教师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对于教学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但是由于社会和部分家长仍然对于高职院校存在偏见,导致一部分高职教师也逐渐开始怀疑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降低了职业自豪感。

3、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首先,大多数选择高职教师职位的毕业生,普遍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高职教师职业没有压力,业余时间多,工作环境轻松,并非是对于职业本身的热爱而选择教师职业。其次,很多教师对于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并不够了解,对即将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无法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教学方式只能采用纸上谈兵的守旧方式。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学生做不到充分的了解,不能客观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师教得不专业,学生自然也不会学得踏实,这些都体现出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所在。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既包含了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包含教育目标、学习目标,也可以说,师生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在过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课堂中具有权威性,学生要向教师行拜师礼,从而体现出教师的主体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逐渐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被学生所替代,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必然会遭到影响和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基本都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但是在和谐的表象下,却也暗藏着关系淡漠、功利化等问题,师生关系矛盾重重,甚至出现了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教师等冲突事件,这些问题都为师生关系的和谐维系敲响了警钟。

2、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从教师角度来说,很多青年教师从入职开始就独立授课,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历练,教课方式生涩难懂,而学生在面对年轻的教师时,自然就缺少了尊敬和崇拜的感情。特别是一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对教师职业缺少敬畏之心,自我要求不严格,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不懂得如何化解,从而使师生关系日益紧张。时代虽然飞速发展,教学方式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创新,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但人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却没有下降,这是因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教师始终是神圣的职业,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对象,这些期待和观念与当前师生关系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学生角度来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基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耐心和细心,对待学习态度懒散。而同时,学生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家长的期望和教师的催促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产生了迷茫。特别是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溺爱,不懂得回报,自我意识强烈,从不认真听取教师的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高职教师责任感培养策略

1、充分认识教师责任感的特殊意义

一直以来,教师就是受人敬仰、爱戴的崇高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受到的社会期望也较高。既然选择从事高职教师这一职业,教师就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虽然教师的工作是教书,但育人也同样重要,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只有先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感染到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都要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因为教师的责任感来源于自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教师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益匪浅,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能够影响到学生将來的工作习惯和为人处世,一个对学生高度负责、德高望重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联合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促使更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乐于加入到高职教师的队伍中来,同时,引导社会重视高职教育,肯定高职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从而增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表现要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机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考核教师的自我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使高职教师队伍不再管理涣散,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的教师,要实行激励机制,使教师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高职院校都要经常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并且对其进行严肃、正确的职业认知教育,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与崇高,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真正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3、自觉进行职业反思

高职教师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教师能够自觉的进行职业反思,对于教师的责任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反思代表着教师的自省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能够感到焦虑、困惑,以及与学生发生冲突等,对于这些事件,若教师能够及时的进行反思和领悟,认清自己的目标和行为,那么就意味着教师能够用理性的态度来引导自己进行正确的教学活动,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维系的有效策略

1、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上文中所说,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层次不齐。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有着年轻人特有的脾气秉性,如容易冲动、充满活动、热情等,同时他们也具有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第一是厌学。很多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考取到合适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本身学习习惯就较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进入高职院校后,经常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用功的情况,对文化课和专业课都失去了学习兴趣;第二是自卑。当前社会用人单位普遍都会选择高学历的毕业生,这让高职学生感到了强烈的自卑感,认为高职院校是“不正规”的学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高职学生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够自信,职业规划不清晰,教师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与学生经常谈心,鼓励学生树立自信,肯定学生的优点,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掌握构建师生关系的基本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而在生活中,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应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诠释。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树立正确的课堂互动观念,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只有真正的爱护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用耐心和细心去教导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自尊感”强烈的阶段,因为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学生才能更加的信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盲目批评,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从心理真正的接受教师、爱戴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梁.教师责任感的传统意蕴与当代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76-80.

[2] 滕永青,苏庆伟.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114-115.

[3] 吳继军.论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责任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81-182.

[4] 李学芝.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88-189.

[5] 左诸葛,沈英.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0(02)209-211.

[6] 卞首蓉,周曼.论高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01)56-57+69.

【作者简介】

郭红军(1972-)男,硕士研究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高职院校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