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与新门:或者现实,或者可能
2018-05-24李宏伟
李宏伟
以现有的科技为依据,或者稍稍往前推进,在那种环境/那个时代,一个新人会是什么样,有着怎样的吃穿住行?
吃的方面。也许味道与食材会分离,一种或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食材作为原料进行标准化供应,味道是个性化调制,有不同菜品,有不同口味。调制后的配方加原料,即生成每个人、每餐饭、每道菜不同的口感与营养。配方数无穷,菜肴数也无穷,但那位新人并没有选择困难症,因为自有身体监测机制/机器,为他安排最符合所需的营养与口味。这可能仍旧多余,吃的过程也许会被省略,直接以片剂、液体的方式进入体内。至于吃的愉悦,丝毫不会减少,只要新人需要,他的相应器官、部位、神经都能得到层次丰富的刺激。
穿的方面。一种生成性的材料附着于人体,根据新人置身环境的气候,调节温度与保护范围,根据新人的心情与选择,调节呈现的款式、色彩、搭配,如果进一步设置,衣服将搜集一定范围内的人数、性别、呈现方式,而迅速进行自我调整,以便能够随时应对外部世界,或者迅速融入所在环境,或者与他人区分开来。有了这种可调节的材料,时尚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每个人精细化地追寻,每个人也以其随时调整的呈现方式为时尚风向打上个人烙印。
住的方面。还需要固定住所吗?新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所到需要的空间;任何地方的空间,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随其心意呈现和布置。建筑不再是名词,而是随身携带、随时取用的动词,一旦新人决定在一个地方临时安顿,这个动词就作用于材料,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就地完成其需要的空间。一旦新人起身,离开这个地方,材料就缩回到建筑之前的状态,等待下一次被启用。
行的方面。速度进一步提升,固然到不了身随意动的程度,但需要的时间极短,以至于过程完全不重要,基本不凸显。但不必担心新人会损失出行的细节,他更不会忽略不同目的地之间的差异,这些都会在第一时间整理出来,供其选择性深入。当然,速度不是单向的提升,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丝毫不差地备份、可供选择,新人仍旧可以选择慢下来,进入他所需要的过程,毕竟可以选择的速度才是速度。当然,绝大多数新人会遵从速度的安排,因为没有任何损失。还有不少新人根本不需要行,因为没有必要。
新人之所以新,绝不是因为在吃穿住行方面,较之于当下,有了升级乃至于质的飞跃。新人之新在于,他完全更新了人的定义,是本质性的新。死亡不再是新人的限制,通过基因设定、器官培植、身体克隆、意识复制等,新人在肉体、意识等方面逐步免于消亡。如果需要,他也可以体验死亡,但过了体验期之后,新人会重新回到人世,就像被重启开机一样。这还是将新人限定在了现有的人的层面,他可能会更进一步,仅仅以人的大脑与意识,而与机器完美地结合起来,达成钢铁之躯、不朽之躯。在此基础上,新人还可以实现机器之间的互联,孤独这一人类痼疾也就此被根治。新人之新还在于,他属于这个世界的极少数,享有随心所欲的权利,调动近乎无限的资源。与新人相对的,是庞大的纯粹提供劳动的生产阶层,无论是否完全由机器构成,这个生产阶层的组成部分都不可能被称之为人。
如此一来,新人以什么方式与世界互动?某种可以被兑换成购买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以单纯消费的方式呈现,只要它带来增长就行,而且这种增长反过来又增加了消费的能力。最极端情况下,这种互动对世界对群体已经不是必需,而仅仅对新人必须需,他需要以这种方式维持兴趣与生命力。如此一来,新人仿佛已经被种种条件、设置完整地包裹起来,他是前所未有的自足的存在,因为自足而封闭,因为封闭而停止变化,而失去了生命的悬念。如此一来,新人完全原子化,不但失去了近在身边的可以触碰的邻居,也失去了在远方但是可以响应他的呼唤,给予实质性回答的同类。新人面对的,只是提供形象反射、情感饲育的虚拟物。新人看似得到了一切,却只握住了一面空空如也的镜子。新人领受了科技新鲜的馈赠,但华丽的装饰下面,却是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陷坑,里面全是腐蚀性的液体。
这样的推测是否过于不怀好意,这样的结果是否过于悲观?毋庸讳言。因为新人推开的是一扇新门,我们双脚已经踏入,不可能转身退出,但门后深处的景致,因为过于遥远,现在还一片模糊,最明丽的、最糟糕的,皆可想象,何况还传来了声响,深处有东西正迎面而来,已经快要分辨出来者何意。不怀好意,揣想每一处陷阱,落脚自然更加谨慎、小心,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刺激做准备的神经。悲观前置,可以视作对人这一概念的固执,固执的背后也是对某种本质的保守。但新人之新,或者正在于去掉本质,至少让本质流动起来。尽管,这已经逸出了目前的理解范围。
新人只是推测,新门却已敞开,旧人已经进门,只等脱胎换骨。幸好门内景致尚且模糊,可堪想象,幸好有东西迎面而来,照见它迫在眉睫。由是,所有艺术都有了着墨空间,而不需要先行证明存在的合法性。艺术甚或是唯一的光源,一切已有苗头,一切尚无定论,至少近身处,可以摸索、体贴,形容一二,让人记录在案,以备他日稽查,以备后行者参考。另一方面,目前照见的,可以决定将来看见的,脚下踩住的,常常通往将来指引的。艺术在门内,不必担心行差踏错,只怕裹足不前。作为艺术之一种,文学以致更具体的小说,自有其以故事为落脚的着力点,自有其以人的所指为指向的廓清目标,以此而在水落石出之前,有所作为。
小说作为之一,对准现实的蛛丝马迹。加速度与即时性、更新与过期,不失为关键词组,一应现实变化,大体都有它们的身影。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科技有科技的标准,小说有小说的敏感。电报出现,开始改变时间,蒸汽机出现,开始改变空间,到了今日,网络与手机将时间、空间击碎——这是一份科技或生活简史的内容,但早在写信、电报、电话、微信这一加速路径上的恋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中,小说已经察觉情感保质期的缩短,即时性欢愉的容易获取,一个人面对更多的人,同时又更经常地退回自身。更为敏锐的小说家,已经在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的进展上,看到了人缩小至10微米级别的身高,开启人类微纪元,以减少消耗,避开太空灾难、星际战争的可能。
小说作为之二,推测将来的可能节点。蛛丝马迹已有,往前再推进几步,纷繁的未来中,推测一种可能的节点,如同必须升级的节点。节点的情景將是小说体现魅力的地方,节点中的选择,是小说想象力的考验,是小说家眼界、胸襟的呈现。节点与现在的联通,其中的逻辑,相互对接的点,对普通读者而言,必须是可以推导的。如此,一部小说才能获得信任。
小说作为之三,始终追问什么是人。现在的人,现在能够理解的人,现在不能够理解但尚且能够接受的人。理解与接受,小说是铺垫,至少是铺垫之一种。此处提及的人,是一个人,一个新人,只有放置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才重新成为整体,所有人才可能作为一个人被谈论,被设置情境,被附加故事,也只有把科技发展的蛛丝马迹、未来节点纳入一个试验体系,人才会频繁地受到各种煎熬,被迫进行存亡绝续的选择。但这并非简单的游戏,因为大门虽然自动敞开,进入却是唯一的选择。
上述种种,不过是猜测,不过是锁定,或者是现实,或者是可能,都是静态推演。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到了抉择时刻,一切都需要为此让路,更不必提小说了。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