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产妇剖宫产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
2018-05-23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术在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挽救高危孕妇和围生儿生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临床常忽视了该术式对母婴造成的潜在危害,甚至将剖宫产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母婴身体健康,增加家庭社会负担。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呈畸形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重要问题[2]。对此,本研究对336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其实施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36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无手术指征剖宫产者72例,纳入研究组,其余264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收集并记录33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初产妇年龄、居住地、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职业性质、医疗保险、产前健康宣教、恐惧阴道分娩痛苦、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等社会因素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实施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干预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数据差异性分析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单因素分析
初产妇年龄、产妇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医疗保险、产前健康宣教、恐惧阴道分娩痛苦、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等社会因素是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单因素(P<0.05)。见表1。
表1 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单因素分析 %
续表1 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恐惧阴道分娩痛苦是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产前健康宣教、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则是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围生期保健观念的改变,产妇对分娩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年龄大于30岁的初产妇较多。此类初产妇因年龄较大常缺乏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医师在告知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时,进一步削弱了此类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3]。同时,部分产妇或家属可能对剖宫产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胎儿不经产道挤压会更安全。更有甚者,部分产妇或家属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为让胎儿在某一时间出生要求剖宫产。更多的初产妇则因恐惧疼痛选择剖宫产,产妇或家属的强烈要求也对医师产生干扰,多数医师为避免医疗纠纷选择放宽手术指征[4],增加了剖宫产发生率。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恐惧阴道分娩痛苦是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与产妇年龄较大缺乏自然分娩信心或惧怕疼痛、产妇或家属对剖宫产认识不足、手术指征放宽等情况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发现剖宫产术不仅可能引起的子宫出血、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其还可能引起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痛、盆腔粘连及不孕等远期并发症,胎儿未经产道挤压也将增加胎儿窘迫、湿肺等不良情况发生率[5]。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健康宣教、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则是影响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的保护因素,表明产前健康宣教、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对降低无手术指征剖宫产率有一定帮助。因此,应加产前健康宣教、提高围生期护理服务质量、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指征。通过产前宣教增强产妇及家属对自然分娩的认识,了解分娩过程,告知剖宫产风险,纠正错误认知。同时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对有负面情绪的产妇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产妇的恐惧感,增加其分娩信心,提高产妇的依从性。剖宫产仅应适用于不能进行阴道分娩或阴道分娩困难的产妇,医师也应该增强自身责任心,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剖宫产指征选择分娩方式,不要因为怕负责或担心承担风险而选择预防性剖宫产。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年龄≥30岁、恐惧阴道分娩痛苦等情况初产妇的重视,加强产前自然分娩健康教育、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对降低社会因素致无手术指征初产妇剖宫产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 恬,谭秋婵.孕妇对剖宫产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7):2549-2551.
[2] 毛鲁英,宋会欣,高积绪,等.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6):624-625,628.
[3] 邓松清,陈海天,王冬昱,等.二孩政策前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1):47-50.
[4] 王 群,王汉陵.2014-2016年剖宫产率、妊娠结局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特点[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0):2193-2195.
[5] 邹学红,肖 雷.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对产妇生殖健康及性功能影响探究[J].中国性科学,2017,26(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