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结构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模式初探
2018-05-22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文/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麦 莉
心理辅导活动,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体验、感悟为主要形式,侧重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近年来,我们坚持“学本”立场,强调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当下的感受和状态,“贴”着学生实施辅导,教师们积极践行,以“我”为主、固守预设实施辅导的现象有了较大改观,逐渐形成了方便教师组织实施、促进学生自我探索的半结构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模式。本文围绕“什么是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为什么倡导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如何实施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三个问题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什么是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
要明确什么是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所谓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有预先设定的讨论问题、其辅导进程有严密的组织环节。所谓非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则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一般是以活动或游戏为中心,少有具体目标指向,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的分享和感悟、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灵活加以引导。甚至会有辅导老师说,走进教室之前,我也不知道今天的辅导状态会怎样,一切(主题、活动、进程)都根据学生现场的选择和生成来确定,顺着学生/团体的感受走。
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是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一种团体辅导形式,它有明确的辅导主题和目标,有比较清晰的结构——辅导者预先会设定好活动环节,但不预设活动环节会呈现的具体内容,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互动空间,教师以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陪伴和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对团体呈现状态保持敏锐觉察,灵活实施辅导。
半结构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心理辅导活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三者是同一体系中的不同状态。辅导设计的结构化程度可以依据教师的辅导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一般而言,辅导能力越强的老师,其课堂结构化程度可以低一些,可以更多地依据现场生成情况进行即时辅导;学生年龄越大,结构化程度也可以低一些。
第二,为什么倡导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
在现阶段,我们大力倡导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基于现实需要:结构化团体辅导是最便于推广与复制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从辅导对象和辅导频次看: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团体辅导,班级人数一般在35~55人,属于人数较多的团体辅导;心理辅导在每班开设的次数也有限,就算是心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也大多是间周1节心理课,1节课最多40分钟。在这种大班额、少课时的情况下,如果辅导教师一味放手让学生深入分享和挖掘,过多专注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治疗”式辅导,单从时间而言就是不现实的。
从学校心育的目标任务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结构化的设计和组织,相对更加稳定,能给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安全感;结构化的设计和组织,可以迅速推进活动,便于复制与推广,更有利于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满足中小学心育发展性、预防性、公开性的要求。
从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看:目前,辅导教师仍以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为主,较少受过专业训练,加上课时有限,缺少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教师的辅导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完全采用非结构化的设计,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容易导致和加剧辅导教师自身的焦虑。而结构化的设计与组织,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稳定的结构模式,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掌握团体辅导设计与实施的技巧。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过度结构化的团体辅导会限制教师、影响感受表达、资源挖掘。
过度结构化容易限制教师,导致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化和机械化。如上所述,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在中小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度结构化,容易导致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化和机械化。下面是一位参加“卓越杯”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竞赛教师的感悟:“……我只想快点把预设的环节上完,设计好的每一句话说完,就如同背诵台词一样,却忽视了辅导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我。没有真正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再想到在学校的试讲,虽然教案没有那么精致,但是记住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环节,剩下的就是用真心、用真情跟孩子沟通,和他们畅所欲言,辅导是那么的真实,流畅……”从教师的反思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度的结构化和预设,影响了教师对现场的觉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共情,导致辅导效果不佳。
过度结构化的设计和组织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及其多元化的需求。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的思维不断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创造性思考的需求不断增强。结构化的设计和组织固然易于操作,但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及其多元化的需求。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和表达机会。如大一中黄婷婷老师实施的心理辅导活动《Hello,压力》,黄老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承受的高考压力意象为狼(“小黑”)并画出来,有的学生画出了“目光凶狠、血盆大口、锋利牙齿的小黑”、有的学生画出“灰太狼般呆萌可爱的小黑”,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半凶狠,一半呆萌的双头小黑”……这些小黑形象实为学生对压力的多元感受。黄老师抛弃了“压力——凶恶小黑”的最初设定,给了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之后,在教师的陪伴、支持和引导下,学生分享自己应对高考压力狼的故事,师生共同归纳、练习应对高考压力狼的策略……这种注重现场生成的非结构化设计让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象征性的情境中自我探索,建构符合他们心理世界的故事,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觉察,发展了学生的应对能力。
鉴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团体辅导各有优势和不足,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模式力求在结构与非结构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既有一定的目标结构,具体内容又不完全限定,让学生有方向,但又需要自我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促进心理成长。
第三,如何实施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
一是做好结构化的方案设计,保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有序实施。
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不是不要结构,只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学生辅导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虽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出了一定的预判,但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现场呈现状态的关注和包容接纳。
我们将重庆市教科院赵淑兰老师设计的辅导方案模板和浙江省心理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对辅导过程的四阶段划分结合起来(见图表),要求教师按照模板要求设计辅导活动。
规范的格式有如导航地图,引导教师认真思考,准备辅导方案。在准备方案的过程中,教师的辅导目标愈加聚焦,辅导环节愈加明确,辅导思路愈加清晰……把握住了辅导的整体结构设计后,教师更能游刃有余地在结构化思路下,根据现场呈现状态灵活进行处理,做到收放自如,既给学生自主探索、分享表达的空间,又不至于天马行空,脱离辅导目标。
在设计方案模板中,我们尤其强调“主题辨析”,要求教师撰写的主题辨析需包括:该年段学生在本主题领域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突出特点(此为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共性);辅导对象当前呈现的积极倾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当前的困扰及其具体表现(此为引导教师了解本次辅导活动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辅导针对性);如果是比较大的主题,还要求教师列出本主题单元的分次辅导活动的基本构想(此为分解目标,意在形成系列辅导,让每次辅导的目标小一些,内容少一些,避免有限时间里教师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位)。
鉴于辅导活动过程与现场学生状态的差异较大,设计方案时,教师更需在明确主题辨析与辅导目标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而不必太拘泥于具体细节的设计和字斟句酌辅导时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二是运用多种技术呈现团体/个体的状态,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空间,突出辅导活动的针对性。
确立了结构化的辅导环节,明确的辅导流程基本能保障辅导活动的有序实施。为了降低/避免过度结构化对学生的约束,教师可以采取开放的设计,运用多种技术让学生团体/个体的状态自然呈现,并据此实施辅导。目前,我区教师使用较多的技术有绘画、意向、心理剧的社会计量等。如前所述的黄婷婷老师运用了意向和绘画了解学生对高考压力的感受,大一小的呙婷婷老师在心理辅导《二宝来了》中,巧妙地把点状测量、光谱测量等社会计量技术与沙盘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家庭构成及其对二宝的态度有了清晰的呈现。
首先,呙老师使用了点状测量,在她的指导语提示下,学生分成了三个群体:独生子女、大宝(家有弟妹,自己是老大)、二宝(家有兄弟姐妹,自己是二宝,甚至三宝……),此次测量,让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构成有了基本了解。接着,呙老师使用光谱测量,她引导着学生“大家看看,在教室的中间有一条直线。讲台这里代表自己特别喜欢二宝,中间代表喜欢和不喜欢一样一半无所谓,最远的那个点代表不喜欢二宝。请孩子们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站到相应的位置上……”,通过光谱测量,学生对二宝的态度直观地呈现出来了,喜欢、厌恶、无所谓、喜厌夹杂程度不一等等。随后,老师先对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感受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再让相邻学生分享感受,让学生感觉这种感受不独我有,它真实地存在,并得到了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团队的安全感,提高了学生自我探索、分享表达的意愿。从呙老师的处理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计量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呈现学生当下的真实情感状态、聚焦辅导主题、发现辅导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辅导个体,促进成员连结、催生团体动力。
三是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以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陪伴、引导、协助学生进行探索,才能实现辅导目标,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根本取向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辅导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尽可能消除或减弱个人的自我防御,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真诚的回馈、鼓励和建议。在半结构化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教师抛弃了僵化的内容设定和结论导向,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保持对现场的感受与觉察,真诚、开放、包容,不批评、不评价;以结构化辅导环节为基,及时关注团体/个体当下状态,引导学生觉察自身情绪和身体状态,贴近学生的感受实施辅导;在发现学生问题、学生暴露出伤痛的时候,教师一边正视问题、陪着学生疗愈伤痛,一边挖掘学生自身能量,借助团体动能,促进积极转化,促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持续养成。
总之,半结构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适应了当前中小学心育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教师更为机动灵活地开展团辅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值得在中小学继续实践和倡导推广。同时,半结构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还只是初起步,还有诸如如何确定半结构化的程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如何把握问题转化时机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我们相信,虽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