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坊”让培训论坛生实效

2018-05-22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卢兆明云阳县人和街道莲花小学袁鸿雁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作坊观点成果

□文 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卢兆明 云阳县人和街道莲花小学 袁鸿雁

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其培训方式多为专家讲座、论坛交流、示范观摩等。其中,论坛交流非常有助于学员化解教育教学问题。学员在主题论坛活动中,问题产生于学员,解决于学员,很接地气。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与观察,发现传统的论坛交流方式无多大实效。通常做法是:固定的小组在固定的地点、时间讨论一个固定的话题,最后由固定的学员代表小组发言。整个论坛过程封闭、形式单一,导致各论坛小组站的站、看的看、走的走,一盘散沙。由于各小组过早地确定了发言人,以致发言人独自写发言稿,其他组员无事可干。这样,在小组展示环节,发言人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根本不属于小组创生成果。因此,传统的论坛交流无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既然传统的论坛交流方式无实效,就不得不对这一培训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建立“论坛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有助于提高培训论坛质量。工作坊有“实体工作坊”和“虚拟工作坊”之分,“虚拟工作坊”均是嵌入在远程培训项目中的,“实体工作坊”创建于集中培训场地中,其实质是建立“学习型小组共同体”,本文基于“实体工作坊”论坛的活动开展进行论述。

一、高效率“建坊”

开展论坛前,培训班学员一般要建多个工作坊,每坊八人为宜。工作坊不等于传统的论坛小组,论坛小组一般在培训开班的“破冰之旅”环节产生,组员相对固定,研讨中往往不能针对组员的共性问题。而工作坊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因此论坛要有实效,应建立论坛工作坊。

科学“建坊”。检验是否科学得看是否高效,高效率“建坊”有两层意思:一是“建坊”速度快,能给“运坊”留下更多时间。二是所建的坊效能高,能生成宝贵资源。要高效率“建坊”,首先要了解学员的属性,其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爱好、任教学科学段等,并按属性归类。在建坊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属性的同时还要把“问题属性”考虑进去,“问题属性”是动态的,随着学员对某疑难问题的理解与消化,该“问题属性”就随之消失。因此,在“建坊”前,主持人要在研讨主题范围内征集问题,并把问题分类,再形成几个小主题,根据小主题对学员进行基于问题的“建坊”才科学,论坛才有意义。

趣味“建坊”。在工作坊形成过程中,活动的趣味性程度决定学员的参与度。通常以游戏形式把全班学员分成多个工作坊,“分坊”中同时要考虑“坊员属性”和“问题属性”。此环节由培训班主持人设计和操控。接下来由各“坊主”进行趣味“建坊”,具体任务:首先要做好坊内分工。一是确定坊主,坊主执行坊内约定,掌控研讨进程,鼓励坊员发言。二是确定记录人,记录人负责记录并整理成果,课后将论坛成果发到“坊群”。三是确定计时员,计时员对本坊各讨论环节进行计时。另外注意,各坊发言人暂不确定;其次要做好坊内约定。约定一,每人都要发言,但每轮每次只能一人发言。约定二,每人发表观点八条以上,并追求创意。约定三,个人对其他坊员发言不质疑、不批评、不打断。约定四,坊员要视不同意见为学习的机会。

二、高质量“运坊”

工作坊建好后,各坊围绕本坊研讨主题开展论坛,即“运坊”。“运坊”由五步构成,如图1。

第一步:产生观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坊员在本坊研讨主题下产生观点。首先,坊员独立思考,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产生八条以上问题或做法。接着,把观点记录在“便利贴”上,要求一张“便利贴”上只写一个观点,字大而清晰,同时要避免观点空泛。然后,坊内邻桌坊员两两分享,以激发新观点。

坊员在写观点的过程中,为避免观点空泛,可借鉴清华大学采用的“ARRA措施明确法”。其中A为动作(Action),采取XXX具体的行为。R为资源(Resources),运用XXX资源,如人、财、物。R为范围(Range),在XXX地点、场合或范围内。A为受众(audience),执行该动作的主体或被执行该动作的客体。坊员在组织观点过程中,把“ARRA措施明确法”用活,让观点有血有肉,就能切入主题。

图1 “云坊”五步

第二步:观点归类。经第一步后,各坊均有一大堆观点,此时的观点杂乱无章,必须进行观点归类。首先,坊主画出类别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个类别,五个以上为宜,并将类别符号横向粘贴于棒纸上。接着,坊员针对自己的观点在坊内轮流发言,此时,要遵守约定一:每人都要发言,但每轮每次只能一人发言,紧接着坊主将“便利贴”贴在类别符号下,如此循环,直至把坊内所有坊员的“便利贴”贴完。最后将不同观点进行归类,归类中若出现不同意见要充分沟通,并尊重原创者意见。另外,在此步骤中,各坊根据坊员分享情况确定发言人。

第三步:类别命名。坊员群策群力,给各类观点命名,即观点小标题。若某类“便利贴”数太少可考虑合并到其他类别,某类“便利贴”数太多可考虑进一步分类。最后对每个“类别符号”加框凸显。

第四步:补充完善。坊内深度交流,分析各类别之间的关系,看是否有遗漏问题,继续补充新的观点,进一步完善研讨成果。

第五步:形成决策。选出最重要的观点,一般每人选出五至八条观点,并就所有坊员选择的观点进行集体表决,最终确定每个类别需要展示的观点,按权重排序。同时,发言人梳理研讨成果,为代表本坊在全班分享做准备。

可见,“运坊”的整个过程就是问题创生的过程,是高效率高质量论坛的关键环节。

三、高见解“突坊”

“突坊”是“运坊”与“展坊”之间的重要环节。各坊论坛结束后,由于时间有限,人力有限,各坊主题下的问题观点也许不充分、不深入。要打破圈子局限,就需要其他坊员的旁推侧引,正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坊与坊之间需要深入交流,集体“突坊”。

“突坊”的具体操作如下:步骤一,除坊主留守本坊外,其他坊员到他坊观摩。步骤二,各坊主主动介绍基于本坊主题下产生的问题及观点。步骤三,他坊坊员针对主题进行问题甄别和观点补充,提出建设性意见。步骤四,各坊员回到原工作坊,结合他坊特色亮点,对本坊研讨成果进一步梳理,突破原有框架模式与思维惯性,同时优化发言材料。

四、高浓缩“展坊”

通过各工作坊对本坊话题的深入研讨,解决了部分问题,也创生了很多问题。接下来是各坊发言人代表坊员发言,分享论坛成果,即工作坊成果展示,简称“展坊”。“展坊”既是分享成果、抛砖引玉的过程,更是对研讨成果的梳理、总结与提炼。

工作坊成果展示有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的高度。层次一:“展坊”中,发言人照本宣科地把坊员观点逐一罗列出来,平铺直叙,不分权重,找不出几个可圈可点的“干货”。其他学员听后不会留下太多痕迹,甚至一头雾水,收获甚微。层次二:“展坊”中,发言人把坊员观点形成提纲挈领的文本,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观点鲜明,其他学员能和发言人一同产生共鸣,听有所感,听有所悟。层次三:“展坊”中,发言人把坊员观点科学归类,高度概括,浓缩至精,甚至把主要观点浓缩成关键词。据调查,很多培训项目结束后,部分教师回去很快就忘记了。曾有专家把教师培训期间的任务归纳为:“醒醒神、认认人、记记词。”此话有些道理。一次培训会产生大量信息资源,如讲稿PPT、拓展材料、小组成果、总结等,但很少有教师回去后把所有材料都温习一至二遍。因此,就需要把培训内容进行浓缩,以便日后教育教学中参考更有效。那么,究竟浓缩到什么程度便于记忆?大量访谈得出:把一些理念、观点、做法浓缩成关键词最容易记住,这就是培训要“记记词”的缘由。所以“展坊”中,发言人要高度概括本坊论坛成果,把成果浓缩成关键词予以总结。

最后,指导教师还要高屋建瓴,做点穴式评论,应从不同视角把问题引向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做总结性发言。

总之,“实体工作坊”一改以往小组论坛交流方式,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都是脱胎换骨的变化。高效率“建坊”、高质量“运坊”、高见解“突坊”、高浓缩“展坊”,一环扣一环,环环升华,有力助推培训班高实效论坛。◇

猜你喜欢

工作坊观点成果
验收成果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工大成果
观点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