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分型和患者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
2018-05-22朱建新
朱建新,陈 龙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其是上消化道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Hp的检测方法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相较于13C呼气试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更为便宜,且可以鉴别Hp的分型。随着大量研究者对Hp研究的深入,其在消化道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有研究表明Hp在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1],而其对血脂的影响认为可能是增加上述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目前,鲜有研究关于Hp不同血清分型和血脂关系的研究,故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分型Hp感染者血脂水平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的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195例。其中,男140例,女54例;年龄14~88岁。由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对资料进行归纳,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入院首日的体重、身高及血压,并通过公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cm2)。进行血清 Hp 抗体分型及血脂常规的检测。入选患者需符合以下标准:(1)血清Hp抗体分型阳性患者需经银染法检测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2)血清Hp抗体阴性患者需经银染法检测提示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如符合以下条件均被排除该研究:(1)有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内分泌疾病病史;(2)有恶性肿瘤及消化道手术史;(3)有严重肝病、肾病的;(4)长期口服药物降脂治疗的;(5)重度贫血、休克、慢性炎症疾病、长期发热的;(6)有HP根治治疗史、近一月口服质子泵抑制药、H2受体拮抗药、铋剂的;(7)入院前存在高脂饮食或长期进食不佳的,入院时存在高热(T>38.5℃)的;(8)长期大量酗酒及吸烟的。
1.2 检测指标和方法 (1)血液生化检查。患者入院后首个清晨空腹采血通过常规生化检查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所有检测流程均按照使用说明书正规操作。(2)采用Hp抗体分型检测试剂盒 (由深圳市伯劳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对患者进行血清Hp抗体分型检测,所有检测流程均按照使用说明书正规操作。
1.3 Hp分型标准及分组 Ⅰ型Hp:Cag A和/或Vac A阳性的患者;Ⅱ型Hp:Cag A及Vac A阴性,而尿素酶抗体Ure A和/或Ure B阳性的患者。HP 抗体阳性:Cag A、Vac A、Ure A、Ure B 其中至少有一个阳性的患者;Hp抗体阴性:Cag A、Vac A、Ure A、Ure B均阴性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血清Hp抗体阳性组149例,其中Ⅰ型Hp 44例,Ⅱ型Hp 105例,血清Hp抗体阴性组46例。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类型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Hp抗体阳性及阴性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 根据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148例和阴性组46例,对两组进行分析显示年龄(50.33±16.27 vs 55.30±19.09)岁、性别(100/49 vs 31/15)及 BMI(23.13±3.41 vs 22.35±3.76)之间无明显差异。对两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显示血清Hp抗体阳性组的三酰甘油(1.48±0.77 vs 1.05±0.46)水平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的总胆固醇(3.94±0.94 vs 4.02±0.85)、高密度脂蛋白(1.02±0.31 vs 1.08±0.33)及低密度脂蛋白(2.30±0.74 vs 2.33±0.68)水平稍低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Ⅰ型Hp和Ⅱ型Hp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 根据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Ⅰ型Hp组44例、Ⅱ型Hp组104例,对两组进行分析显示年龄(51.68±15.33 vs 49.71±16.67)岁、性别(28/16 vs 72/33)及BMI(23.04±3.79 vs 23.17±3.25)之间无明显差异。对两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显示Ⅰ型Hp组的三酰甘油(1.6±0.93 vs 1.42±0.70)、总胆固醇(4.02±0.73 vs 3.90±1.01)、低密度脂蛋白(2.34±0.7 vs 2.29±0.76)水平高于Ⅱ型Hp组,而高密度脂蛋白 (1.00±0.28 vs 1.02±0.32)水平则低于Ⅱ型 Hp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Hp组与血清Hp抗体阴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三酰甘油(1.6±0.93 vs 1.05±0.46)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 (4.02±0.73 vs 4.02±0.85) 及低密度脂蛋白(2.34±0.7 vs 2.33±0.1)水平两者相仿,而高密度脂蛋白(1.00±0.28 vs 1.08±0.33)低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Hp组与血清Hp抗体阴性组对比结果显示, 结果显示三酰甘油 (1.42±0.70 vs 1.05±0.46)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2.29±0.76 vs 2.33±0.1)水平两者相仿,而总胆固醇(3.90±1.01 vs 4.02±0.85)及高密度脂蛋白(1.02±0.32 vs 1.08±0.33)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同年龄组Ⅰ型Hp和Ⅱ型Hp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 根据纳入患者的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0 岁)及老年组(>60 岁)。 对各组内Ⅰ型Hp、Ⅱ型Hp及阴性组的年龄、BM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仅老年组Ⅱ型Hp患者年龄明显低于阴性组 (68.79±5.96 vs 73.2±7.29,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各年龄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Ⅰ型Hp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在青年组及老年组均高于Ⅱ型Hp组和阴性组,仅青年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Ⅰ型Hp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青年组(0.79±0.19 vs 0.91±0.39)、中年组 (1.02±0.25 vs 1.07±0.30)均低于Ⅱ型 H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Hp总胆固醇水平在青年组(3.31±0.45 vs 3.39±1.09)、中年组(4.02±0.98 vs 4.02±0.98)及老年组(4.08±0.71 vs 4.17±0.88)均低于Ⅱ型H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观察发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随着年龄增加大致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于 1982 年由 Warren 和 Marshall[2]首次分离成功,是一种微厌氧的革兰阴性螺杆菌。大量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Hp目前被认为是全世界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其感染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种族、信仰、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水平等。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6.22%[3],而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其感染水平。Hp感染后可损伤胃黏膜屏障,产生炎症及免疫反应,涉及炎症、胃酸分泌、氧化等方面。Hp的基本基因达到1550个以上,其中空泡毒素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 A,Vac A) 和 细 胞 毒 素(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protein,CagA) 蛋白。根据患者感染Hp菌株是否含有编码Vac A、Cag A基因,将Hp分为Ⅰ型Hp和Ⅱ型Hp。Ⅰ型Hp菌株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胃黏膜上皮的损伤,从而导致慢性胃黏膜炎症、消化性溃疡、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这也揭示了感染Hp后不同患者临床差异的重要原因。血清Hp抗体的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Cag A、Vac A及尿素酶抗体,可根据其检测结果对患者体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菌株进行分型。常规体检利用血清Hp抗体分型检测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菌株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减少疾病的发生。
表1 纳入研究各组的特征及血脂水平
高脂血症通常是指血液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脂的异常目前被认为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及早地发现和控制血脂异常可以降低心脑疾病的发生率。现认为慢性炎症状态可以引起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三酰甘油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4]。 Niemela 等[5]以冠心病或非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三酰甘油水平在Hp感染者中明显高于阴性者,HDL水平感染者则低于阴性者,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中Hp感染率更高。这一研究也揭示了Hp在消化道外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随后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Hp感染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阴性患者,而对其行Hp根治治疗后6个月复查结果显示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6]。 2004 年国内曾有研究[7]表明在脑梗死患者中Hp IgG阳性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随后有动物试验表明在Hp感染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可检出Hp的ureC DNA,提示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8]。2013年国内一项研究[9]显示Hp现症感染可导致或加重血脂代谢的紊乱,表现为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王璐等研究显示Hp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显著增高[10]。Hp引起血脂异常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目前已有研究推测Hp感染多为持续慢性感染,刺激机体释放 TNF-α、IL-6、CRP、IL-1β、IL-8、IFNγ 等炎症细胞,而TNF-α通过抑制脂蛋白脂肪酶(lipotrotein lipase,LPL)的活性,而LPL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三酰甘油的水解,故引起机体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10,11]。
大量研究显示Hp感染可引起血脂水平的升高,但是不同血清分型的Hp感染对血脂水平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明确。故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分型Hp感染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既往很多研究多在冠心病、脑卒中患者中探讨Hp和血脂的关系,而该类患者常常合并有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血脂水平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笔者制定了详细的筛选标准,其结果显示血清H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具有较高的三酰甘油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不同分型Hp感染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Ⅰ型Hp感染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Ⅱ型感染者,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低于Ⅱ型感染者。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Ⅰ型Hp感染者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Ⅱ型感染者,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青年和中年均高于Ⅱ型感染。以上结果与目前已有研究基本一致,因此推测Ⅰ型Hp在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且样本量较小,下一步将开展前瞻性研究来探讨Hp分型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探寻Hp感染引起血脂异常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SUZUKI H,MARSHALL BJ,HIBI T.Overview:helicobacter pylori and extragastric disease[J].Int J Hematol,2006,84(4):291-300.
[2] WARREN JR,MARSHALL B.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 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gastritis [J].Lancet,1983,1(8336):1273-1275.
[3]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4]赵水平.血脂异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17-230.
[5] NIEMELA S,KARTTUNEN T,KORHONEN T,et al.Coul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y modifying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J].Heart,1996,75(6):573-575.
[6] MAJKA J,ROG T,KUNTUREK PC,et al.Influence of chron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ischemic cerebral stroke risk factors[J].Med Sci Monit,2002,8(10):R675-R684.
[7]郑东明,王金春,郝庆,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33(1):59-60.
[8]陈星海,王江滨,王玉珊,等.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C57BL/6小鼠动脉硬化的病理损伤及其在粥样斑块中的DNA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259-263.
[9]马志红,郭剑,袁宝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9):8598-8599.
[10]王璐,房娜,郝颜琴,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2):157-161.
[11] CRABTREE JE,SHALLOROSS TM,HEATLEY RV,et al.Mucosal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interleukin-6 in patient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J].Gut,1991,32(12):1473.
[12] SAKAYAMA K,MASUNO H,OKUMURA T,et al.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suppress synthesis,activity and secre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 in cultures of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line[J].Biochen J,1996,316(3):81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