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个案
2018-05-21刘欣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一)何为卓越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非常优秀,超出一般”①的意思。
1.卓越是一种境界与追求
卓越就是非比寻常,卓越就是佼佼不群。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不完全等同于优秀,而是优秀中的最优。其内在含义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用到的资源,发挥、运用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2.卓越是一种特色与特质
成就卓越的唯一方法就是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与特质。特色与特质是一种个性的探索,是一种本质潜力的挖掘。塑造自身独有的特色与特质是卓越的最终表现,是熠熠超群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
(二)何为卓越教师
所谓卓越教师即具有超凡而脱俗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颇具个性特质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卓越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质:其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综合的文化素养;其二,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和态度;其三,一定的教研能力和创新思想。
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前述对卓越教师基本素质的认定,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一体二导三强”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在音乐学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指导下,探索出一种“一体多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闻见知行”②四位一体的多向度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关注与引导学生两个方面的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三项能力,即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东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一)课程计划的修订
自2015年起,学院开始了新一轮教学改革,重新制订了课程计划,完成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1.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架构
2015年,新版课程计划重新厘定了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音乐教育方法,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卓越中小学音乐教师。同时,确定了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规格,即精湛的音乐专业技能,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独立从事音乐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完善
围绕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新版课程计划对课程体系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完成了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系列课程的特色建构和专业类系列课程的精品打造。
2015年之后,在新版课程计划中,对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制订了新的规则,其中本科期间需最低修满142个学分。
学生本科期间的全部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三类课程构成。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需最低修满47个学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必修课程包括由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与国防教育以及由大学外语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构成的交流表达与信息素养等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人文与艺术、社会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三类课程。
表1
(续表)
专业教育类课程需最低修满77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也分为三类,分别是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应用实践与毕业论文。发展方向类课程即师范类系列课程,需最低修满18个学分。发展方向类课程同样分为三大类:共通教育课程,指由学校统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科教育课程,指学院自己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两个基础实践课程,指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的音乐教育见习课程。
表2
在完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形成了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系列课程的特色建构和专业类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精品打造。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系列课程的特色建构:在开设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音乐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师资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等选修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精炼了教学内容,并通过选派任课教师赴海外参加培训学习这种方式,对师资教育类课程进行整体调整和系统改革,不断打造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特色课程。
专业类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精品打造: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钢琴室内乐、钢琴即兴伴奏、重唱与歌剧表演等前期基础好、教学效果佳的专业课程,通过课堂观摩、系内教学研讨和交流、专家点评指导等方式,在学院内部不断进行打磨,将其进一步提升为音乐学专业精品课程。
(二)一体多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的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据新版课程计划和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通过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构建了“闻见知行”四位一体、一体多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闻见知行”四位一体是指学生在音乐课堂与课后的各种音乐活动中,通过聆听、观赏、理解与实践的同步进行,学会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形成综合的音乐素养。
所谓多向是指学生实践活动的多向度,其中包括:
1.课程实践方面
新版课程计划鼓励任课教师在理论课授课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并熟练掌握;注重微格教学,以及钢琴、声乐、室内乐、重唱等一系列专业技能的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2.教育教学实践方面
新版课程计划在音乐学专业(师范类)课程的第五学期的教育见习环节、第七学期的教育实习环节的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增设了一周见习,使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教师的现状有所了解,同时做好未来的规划。
3.艺术实践方面
音乐专业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后展开的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进行。学院通过成立大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等学生团体,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上台演出的机会。如庆祝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教学成果汇报演出、“春城乐语·东师心声”系列音乐会等,这些活动均是以学生为主体。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海伦杯”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钢琴、合唱比赛),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艺术类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过程发展
卓越作为一种追求和境界,必须有持续性,这就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卓越作为一种特色和特质,独具风格也尤其重要,这就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是塑造未来卓越教师的基石。为了有效地达成这两个目标,学院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导师培养、课程指导、评价监控等多方面的改革。
1.导师培养
基于对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学院于2016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学生入学后,学院会通过“双选”的方式安排一名教师作为该学生本科阶段的导师。导师要在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与学生进行面谈,平时则要继续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带领学生开展专业研究,指导学生申报校内创新课题及大学生国创课题,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就业等规划。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是导师的辅导要点,而学生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导师指导的最终目标。
2.课程指导
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转换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学院的专业技能课一般为一至三人的小课,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学期伊始制定的学习目标为主旨自主选曲,自主分析作品的技术、技巧及风格,自主设计练习方式、方法,自我监控和评价。在理论与学科教育课程上也强调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与方式的运用,并通过BB平台与在线网络课程的开发,以及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增设十次的答疑环节,鼓励学生采用独具个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学院还在学生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其他学院自主安排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形式,如增设预备实习活动、音乐沙龙活动或音乐创客空间活动、音乐驿站活动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最终目的。
3.评价监控
根据音乐学专业(师范类)的特点,学院新的培养模式计划在专业技能课程上,将原来以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中增加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内容,用多元化的评价反过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1.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改变以往只在学科教育课程上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单线条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课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教”与“学”的意识;在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视唱练耳教学法及管弦乐教学法等专业理论课中,增设模拟教学实践环节,关注学生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生实习方法,采用四年“贯通式”实践模式:大学一年级,进行教育见习;大学二年级,通过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来学院开展讲座等方式,组织讨论、分析教材;大学三年级,派学生到协同培养单位进行预备实习,即由实习带队教师辅助指导,每个同学组织十分钟的课堂活动,由几个同学共同完成一个课程单元;大学四年级,正式到合作基地开展教育实习活动。
2.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与国外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中国师范类院校培养的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亟须提高和加强。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制定的建成国际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学院十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转变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强化自主学习理念,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丰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升音乐史论课程、作品分析课程及作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整体的音乐理论素养的提高。
另外,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举措方面,我院还将已有的交响乐团、民乐团及合唱团的相关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中,作为实践课程计算学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表演能力和专业水平。
3.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运用专业技能课程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反思精神,在专业理论课程上,通过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思想。以导师为中心,与图书馆等相关机构联合,针对音乐学术课题及音乐教学课题开展音乐创客空间、音乐沙龙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卓越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特色化、发展性的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模式,会随着社会需求与高师院校的整体改革而不断更新与完善。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仅是其中一例,并且也尚需走向成熟。因此,无论培养模式怎样变化,培养卓越音乐教师,追求卓越音乐教育的目标终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注 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19页。
② 原文见《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