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训练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21陈文新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杜自闭症患儿

从20世纪开始,教育家们发现音乐训练能够帮助自闭症患者改善症状,通过音乐使患者的心灵与外界连接,从而辅助他们进行正常生活。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里姆兰德(Rimland)博士,曾把自闭症患者的音乐能力比作是“具有宇宙性的”。某些对声音敏感的自闭症儿童对乐曲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甚至高于正常儿童。

一、自闭症儿童及音乐干预

1.自闭症儿童概述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这一概念由美国的凯纳(Kanner)教授于1943年首次提出,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儿童自闭症是一种起于婴幼儿时期的,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言语发育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以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的严重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①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自闭症的临床症状分为三大类,即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②

根据2016年12月《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的统计数据保守估计,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者所占比率约1%。以此推算,全国自闭症个体可能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自闭症儿童的数量超过200万,并以每年将近20万的速度增长。

2.音乐干预自闭症儿童

里姆兰德等科学家认为,尽管在与别人交往中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反应严重受损,但他们对一定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却显示出音乐功能并没有受损。③由此可见,自闭症儿童虽拒绝语言,却不拒绝音乐。当人们看到自闭症儿童没有对我们的话语做出回应时,往往就认为他们听不见,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人类的听觉并不会因人的意识而关闭。音乐虽然是非语言性的交流方式,但与语言有很多共通的元素,如音的高低、快慢、强弱、句法和呼吸等,因此音乐成了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有力手段。④

3.研究现状

尽管如今科学和医学研究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对于自闭症的成因仍不能做出明确的科学解释。目前学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自闭症病因学、自闭症诊断、自闭症儿童教育。同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障碍,国内外教育领域也推出了许多新策略,如视觉支持策略、神经学音乐治疗等。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82年才提出首例研究报告,而音乐干预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二、问题提出

根据知网的数据,目前我国关于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研究的相关论文有200多篇,大多采用的是个体课程的研究模式。虽然大量研究表明,个体课程对自闭症儿童的病症改善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与同伴隔绝的训练方式容易使患儿之间缺少沟通,无法培养患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因而在人际交流、沟通方面存在弊端。本研究采用个体课与团体课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自闭症儿童之间的音乐团体训练,可以让患儿与同伴间充分接触,在游戏化的音乐训练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得到心情的放松和愉悦。同时,此方法可以系统地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及行为发展能力进行数据分析,探究音乐训练后自闭症儿童各项能力的改善情况,并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提出有效建议,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小杜,2010年出生的一个安静的男生,在接受本次训练时6岁。小杜从不主动和同伴玩耍,开始家人没有过多在意,以为他的性格遗传自母亲,比较安静。小杜3岁时还不会说话,家人便带他去医院检查,直至他4岁时,日照市的相关医疗机构依据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确诊他为自闭症儿童。小杜智商高于70分,有轻度智力损伤,属于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其父母无既往病史,身体健康,文化程度分别为本科与大专。小杜家中有一个弟弟,2013年出生,尚未发现行为异常,属正常儿童。在本次训练之前,小杜一直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未接触过专业音乐训练。

患儿具体表现为:其一,喜欢低头自言自语,不主动与同伴做游戏交流,自我封闭。其二,语言运用能力受损,咬字含糊不清,无法控制自己的音量,有时说话声音很小,甚至听不到声音;情绪激动时会哭泣,甚至发出尖叫。其三,肢体不协调,认知发展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四,有刻板重复行为,无攻击行为。如在绘画课上,教师要求将画纸竖起来作画,但是小杜一直横着使用,被教师要求改正时,十分不愿意,甚至哭闹不止,但无攻击行为。其五,喜欢听音乐,并有明显的欢快情绪,能唱简单的儿歌。

2.研究工具

干预研究量表: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并用陈莞、胡世红编制的《自闭症儿童音乐听辨及操作能力量表》④《自闭症儿童行为表现能力量表》⑤作为实验评价依据。其中,《自闭症儿童音乐听辩及操作能力量表》共有14个测试项目;《自闭症儿童行为表现能力量表》共有27个测试项目,分为四个维度:语言交往能力、精神集中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评估量表的计算方法参考了心理学量表的评量方法,把自闭症儿童的正行为分为四个等级:“0”表示“不会或不能完成”;“1”表示“提示能完成一点儿”;“2”表示“提示能基本完成”;“3”表示“自己能很好完成”。上述各项行为的实际测量分数相加后,与总分换算出百分比。

在本次音乐干预研究中,使用了奥尔夫音乐疗法、即兴演奏法、音乐聆听法。

(1)奥尔夫音乐疗法

奥尔夫音乐理论认为:“它(编者注,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原本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的表露只有自己亲身参与其中时,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当自己参与其中时,方才领略到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需要。”⑥教师根据患儿身心发展水平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将简单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相结合,使课程富有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训练中不强调音乐技巧的学习,重点在于让患儿潜移默化地改善心理状态,得到身心的愉悦。从而打破小杜自我封闭的状态,并能与他人进行初步交流,渐渐提高沟通、交往能力。

(2)即兴演奏法

即兴演奏法,是指以人声和乐器自由表达患者自己的情绪及感受的方法。根据本次研究对象小杜的特点,在用该方法进行干预时,多采用简单易掌握的小型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如三角铁、小鼓、电子琴、铃圈、铃鼓等。即兴演奏的内容围绕每节课的主题展开,时刻仔细观察小杜的一举一动,并根据小杜当时的情绪、意愿、兴奋点等方面进行即兴自由演奏。

(3)音乐聆听法

音乐聆听法,是指通过各种聆听音乐的方法来达到干预目的,有主动接受聆听和被动接受聆听两种表现形式。根据患儿对曲目的喜好和情绪适时进行选择,使患儿的情绪得到调整。同时,通过聆听音乐中的歌词,可以尝试让患儿学会沟通交流用语,并提高其认知水平,如分辨方向、四季和认识数字等。

3.干预过程

训练环境:教室布置得干净、简洁,采光和通风性较好,无易碎、易坏物品。地面铺有儿童泡沫垫,防止音乐律动训练时对触觉的干扰。同时,教室内配置有电子琴、音响、奥尔夫音块、钟琴、小鼓、鼓棒等音乐器材。

干预课程形式:个体音乐训练与团体音乐训练每周各1次,总共24次。其中,个体训练每次20—30分钟,团体训练每次30分钟。首先进行个体训练,课间休息10分钟后,再进行团体训练。

教师配备:个体课采用二对一的师生配置,团体课采用二对五的师生配置。其中,一名教师为特殊教育教师,负责主训;另一名为特殊教育助教,负责笔记记录和乐器弹奏等。

干预时间:2016年10月至12月,共3个月。该过程分3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干预时间为30天,并设有短期目标。同时,根据患儿具体表现确定“靶行为”和“靶目标”。每次课程均有详细记录,以便对下一次课程和目标做调整。

(1)第一个阶段

目标:其一,与小杜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小杜从心底接受新教师,并与之成为朋友;其二,小杜能被动地与教师做各种音乐律动游戏,初步感受节奏;其三,锻炼小杜的肢体协调能力。

个体课:聆听音乐(约3分钟),学唱《你好歌》(约10分钟),音乐律动训练(约10分钟),学唱《再见歌》(约8分钟)。

团体课:音乐律动《摇小船》 (约15分钟),表演《情绪歌》(约15分钟)。

其中,《你好歌》和《再见歌》采用歌曲接唱方式,将歌唱转变为口语式的沟通学习。教师完整地示范演唱二至三遍,助教负责钢琴伴奏。刚开始时小杜的注意力完全被钢琴所吸引,于是教师就把小杜的手放到教师的嘴上,转移小杜的注意力并让他感受吐字时的嘴形。教师示范演唱每句旋律或歌词,当唱到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时,教师空着不唱,等待小杜自己发出声音或唱出最后一个字。如教师演唱“你好,你”(停住),由小杜演唱最后一个字。学习第一首歌时,小杜经常离开板凳跑到钢琴旁边,这时助教会停止伴奏,只有当小杜坐回来时,音乐才会再次响起。刚开始演唱速度很慢,是为了让小杜有反应时间。当遇到困难时,教师会等待、用嘴形引导或帮唱,直到小杜自主接唱出声音。即便小杜吐字不清楚,教师也会立即给予口头表扬和拥抱鼓励,帮助他继续下一句歌词的演唱,直到小杜的接唱率达到70%时,课程才进入下一环节。

本阶段的音乐律动训练,采用比较简单的拍手、跺脚、跳跃、抬腿等肢体语言。如学习《摇小船》这首歌谣时,一拍两个八分音符时拍两次手,一拍一个四分音符时拍一次手,并加上身体的左右摇晃代表小船的晃动,每一个四分音符晃动一次。助教负责播放歌曲录音,以及在每小节开头时击打一次三角铁。

(2)第二个阶段

目标:其一,通过歌曲训练提高小杜的认知能力;其二,感受音高和音乐的强弱;其三,能和教师一起配合演奏简单的乐器,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融入集体课程,和同伴建立友谊。

个体课:演唱《你好歌》(约3分钟),音乐律动与声势训练 (约10分钟),学习演奏乐器 (约10分钟),演唱《再见歌》(约3分钟)。

团体课:音乐游戏《汽车汽车快快跑》(约15分钟),音乐律动《让我们认识“Do、Re、Mi”》(约15分钟)。

音乐声势训练以《小小士兵》为主,小杜仔细听音乐、做游戏,按照音乐的强弱变化和有规律的节奏,进行不同的动作表演。训练时教师多次提醒并大声演唱口令,起初小杜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做夸张的动作或捏几下他的手以引起他的注意,教师总会耐心等待小杜,待多次训练课程后小杜已能理解游戏含义并能自主完成相应动作。之后便尝试让小杜和教师互换角色,教师指导小杜敲击小鼓和双响筒,助教负责表演动作,两人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动的游戏方式,让小杜感受节奏的乐趣并为团体课做准备练习。

团体课《汽车汽车快快跑》,由助教弹奏手风琴伴奏,教师指导学生随音乐的情节做表演。《让我们认识“Do、Re、Mi”》,根据音高递进指导学生做连贯的高低肢体动作,通过形象的、有韵律的动作,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渐过渡到认知音高阶段。

(3)第三个阶段

目标:其一,通过乐器合奏的形式,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其二,强化语言发音和咬字;其三,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掌握如何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个体课:演唱《你好歌》(约2分钟),同伴互动游戏(约15分钟),器乐演奏(约10分钟),演唱《再见歌》(约2分钟)。

团体课:集体合奏并表演《小星星》(约15分钟),乐器合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约15分钟)。

《律动—锯木头》游戏互动中,让患儿和教师一起做一前一后拉大锯的动作。随音乐的强弱起伏,动作时大时小、时快时慢,从而锻炼小杜的听觉能力和集中注意能力,逐步增加小杜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建立信任和友谊,渐渐融入集体。

团体课中学生集体合奏《小星星》,教师用手势指点,学生用多种乐器变化不同的演奏形式,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唱并跳舞。团体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乐器合奏,可用到奥尔夫音块、手风琴、铃鼓、木鱼、木琴等。

四、研究结果

经过对小杜干预前后两个量表的测试对比,形成可控制的变量。自变量是教师对小杜的正强化音乐干预训练,因变量是小杜进行音乐训练后各项能力的变化,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测量,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最终得到前后测量数据并进行问题分析和评价总结。小杜在音乐训练前后的音乐听辨及操作能力、行为表现能力的测试结果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其中,表1、表2中总水平百分比数据是根据测试项目中各项最高分(不超过3分)总和与被试儿童的实际完成各项得分总和计算得出。

表1 小杜音乐听辨及操作能力测试结果统计

表1的研究数据分析表明,经过干预训练3个月后,小杜的音乐听辨及操作能力的总水平由15.3%提升到53.8%,提高了38.5%。同时,共有11个维度得到提高,其中有4个维度提高了两个等级,进步较明显的维度,分别是:双手或单手跟拍或仿拍节奏,随音乐活动参与的时间,独自会唱简单的歌曲,理解歌词的含义;有7个维度均提高了一个等级,分别是:模唱歌曲或同步哼唱旋律,脚跟拍或仿拍、跺节奏,分辨音色,分辨音强,分辨音速,分辨音乐声音的大小,聆听音乐后的反应;有两个维度没有提高,分别是跟敲、打或仿敲节奏,随音乐身体即兴舞动。

表2 小杜行为发展能力测试结果统计

表2的研究数据分析表明,经过干预训练3个月后,小杜的行为发展能力总水平由22.2%提升到56.7%,提高了34.5%。同时,共有22个维度得到提高,其中有4个维度均提高两个等级,分别是:保持精神集中3分钟以上,分辨左右,能说出两种以上水果,连续数出10以内数字;有16个维度均提高一个等级,分别是:目光对视,有交往愿望,会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对别人的要求有反应,能注视物体3秒以上,能自然协调地走,能自然协调地跑,能双脚连跳3次以上,能准确接投球,能平地直走两米,能辨别上下前后,能分辨两种以上颜色,能说出四季,能说出昼夜特征,能说出两个以上节日,知道两种以上小动物,能说出两种以上花卉;有5个维度没有提高,分别是:会用形体语言交往,能表达简单需求,能认识两种以上形状,能说出两种以上气候,能说出两种以上树木。

五、讨论及建议

1.定期音乐训练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及行为发展能力

经过3个月的音乐训练,两个量表中共有40个维度得到提高。表1的音乐听辨及操作能力总水平由15.3%提升到53.8%,提高了38.5%;表2的行为发展能力总水平由前测22.2%提高到后测56.7%,提高了34.5%。结果表明,定期的个体及团体课音乐训练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及行为发展能力,此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当自闭症儿童在充满愉悦的音乐声中反复唱咏歌曲时,他们会表现出能够接受歌曲的内涵,语言也出现慢慢开启的现象。⑧在教授小杜第一首歌曲《你好歌》时,教师便将他的名字和教师的名字一起编入歌词中,让小杜和教师一起边唱边打鼓边做手势。这种方式不仅充分吸引了患儿的注意力,而且在歌唱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自己的名字。

本次训练的选曲有《你好歌》《再见歌》《四季歌》等日常交际类和基本常识类歌曲。在学习《让我们认识“Do、Re、Mi”》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有韵律的高低动作,可以帮助患儿认识身体各个器官,并感受音的高低;在《律动—拉大锯》环节中,教师与患儿面对面边唱边做不同幅度的动作,熟练后又换其他同伴进行游戏,增加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机会,从而让他们渐渐适应与同伴玩耍。这种音乐介入的形式比直接讲给患儿听或强迫患儿与别人交流要有趣得多,更容易被患儿接受。

小杜在训练中,最喜欢的环节是音乐律动。在训练后期,小杜情绪高涨时会跑到队伍的前面,眼睛非常集中地看着教师,渴望与教师之间进行游戏互动,有时还会迫不及待地靠近乐器或音箱,自己尝试拨弄乐器或打开音箱,脸上有明显的喜悦表情。

2.灵活变换音乐训练曲目,富有多样性和童趣性

在训练中要依据患儿的喜好和训练时的心情选择乐曲,这有利于加强训练效果。如在课堂上,因纠正小杜的刻板重复行为而出现的哭闹情绪,教师选择让其聆听轻柔的中性音乐《去郊游》《六月船歌》《妈妈宝贝》等,使他的心情逐渐轻松下来,精神得到舒缓,同时用这些乐曲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情绪低落、不愿配合训练时,我们便选择欢快、热闹的正性音乐,如《数鸭子》等,调动他的情绪,也可以和他一起玩小型打击乐器,帮助他将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

同时,我们还要准备多种类型的曲目。教师往往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认为轻柔的古典音乐适合儿童欣赏。但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外文歌、爵士乐,还是流行乐、通俗歌曲,都可能使其兴奋。尤其是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对于情绪低落的患儿来说,效果较好。我们在聆听音乐环节播放过多首陶冶情操的古典曲目,反而不受孩子们喜欢。我们无法确定哪一首乐曲是合孩子们心意的,哪一首歌曲是与孩子们合拍的。所以教师要大胆尝试,提前准备多种乐曲,在课堂上视情况灵活地进行选择。在训练的第三个阶段,小杜喜欢上了一首通俗歌曲《大王叫我来巡山》,原因是其中有句歌词他会唱,每当这首歌唱到“来巡山”时,他都会拍手并大声地唱出这句歌词。于是,教师便用这首歌编配了律动舞蹈,最大程度地满足患儿的愿望。

3.特教教师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特教专业知识与音乐更好结合

特教教师都具有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学能力和经验,但在音乐训练课堂中,部分教师音乐能力有所欠缺,需加强音乐技能,尤其需要提高即兴伴奏能力。首先,自闭症儿童注意力本来就易分散,缺乏感染力的音乐很难引起患儿兴趣,训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次,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情绪问题,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突发状况,影响课程的正常进行,教师要时刻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根据他(她)的情绪变化灵活地改变训练内容,保证训练顺利进行。

4.音乐训练形式单一,需多领域综合干预治疗

实验数据虽表明患儿的音乐能力、行为发展能力均有提高,但仍有七个维度没有得到提高。音乐训练形式单一,需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建议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综合干预,如将音乐训练与特教课程中的PCI(游戏与文化介入)、精细动作、感统课程等相结合。有时,还需药物以及医学设备的干预支持。

结 语

由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障碍,他们不但难以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难以融入周围环境,而且自控能力较差,理解问题和学习知识较困难,人们应该多多理解和包容他们。同时,家长要将教师在课堂中训练的任务延伸到家庭中。首先,因为患儿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患儿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当患儿在家庭中出现某些障碍行为时,家长可以利用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方法进行训练改正,和患儿一起做音乐游戏,从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弥补缺陷,提高训练效果。其次,研究中有一点儿不足,需继续不断改正。一周一次的训练频率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太少,很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患儿本周学会的内容,下周上课时已经忘记了,只能再次重复学习。这无疑拖延了课堂进度,降低了课堂效率。应适当增加训练次数,一周三到五次,持续半年,以更好地复习、巩固教学内容。

注 释

① 刘莹《江西省75例孤独症儿童的现状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11期。

② 曹凌云《即兴演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成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苏琳《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

④ 胡世红《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⑤ 陈莞 《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⑥ 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⑦ 张馨、张文禄《特殊儿童游戏化音乐活动60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⑧ 朱子君、树文红《即兴演奏式音乐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小杜自闭症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小宅男变形记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小杜先生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