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差异及思考(上)—以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为考察对象
2018-05-21郭小利
音乐学科作为海峡两岸义务教育阶段(台湾地区称为“九年一贯制”)的必修课程,两者在教材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目前两岸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制度均由原来的“一纲一本”的统编通用制改革为“一纲多本”的竞编选用制。我们通过对大陆的“人教版”和“人音版”,以及台湾地区的“康轩版”和“翰林版”四个版本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两岸的音乐教材在学科定位、哲学导向、价值取向、地域概念、音乐编创以及对待新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态度等音乐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一、学科定位:“独立”—“综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要突出其独立学科品质,还是强调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以及与其他姊妹艺术、其他学科的综合性,这已成为海峡两岸音乐教育学者正在探索的领域。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课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其一是艺术学科课程,制定融各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总目标,但各门类依然独立实施教学活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艺术教育属于此类,如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既规定了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又有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体艺术、戏剧各门类艺术学科的内容标准(如《国家核心音乐标准》等),而每一艺术门类内容标准的最后一条标准都是与文化、情景知识相关联。①其二是分科课程,在强调各门艺术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部分单元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教育,日本、英国属于此类型。其三是综合性艺术课程,即综合数门艺术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如德国的小学将音乐与美术两科综合,韩国小学低年级的“快乐活动”课将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综合等。②
大陆自21世纪伊始,教育部就组织专家同时制定并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2011年发布两个章程的正式稿,各出版社相对应地分别编写了艺术教材与音乐教材,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写、出版并发行了一套义务教育艺术教材,该套教材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融合为一门“综合艺术课程”;其他十一个(后减为十个)出版单位编写、出版了多版本的音乐教材。③大陆“教科社”的艺术教材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主张各个不同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综合性艺术课程),强调艺术门类间的综合。其他十一个教材出版单位编写的音乐教材,其学科形式独立,在一些单元加入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内容,同时兼顾综合性,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分科课程),如各版本的音乐教材均包括了中国传统戏曲、影视音乐、歌剧、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
在台湾地区,小学与初中阶段没有独立的音乐教材。小学低年级(一年级、二年级)的《生活》教材中包括了音乐内容,音乐内容未独立呈现,完全与其他内容相融合;小学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到初中阶段的《艺术与人文》教材中包括音乐、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一般会专门设立一个或两个独立的音乐模块,还会设立一个综合艺术单元,其中有一课为音乐内容。台湾地区共有三套小学《生活》与《艺术与人文》教材(“康轩版”“翰林版”与“南一版”)、两套初中教材(“康轩版”与“翰林版”)。如图1“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目录所示,其中有两个独立的“音乐”模块,包括第一课“跃动的音符”和第二课“听是什么声音”,还有第六课综合艺术模块“运动会”,三个模块均包括音乐内容。
图1 “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目录
图2为“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材初一上册目录,其中明确分为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几个模块,另外还有一个综合艺术模块,其中有一课是音乐内容(如“四季赞歌”之“第二课四季之乐”是独立的音乐课)。“延伸学习”中的“一、补充直笛曲”“二、补充歌曲”“三、中音直笛指法表”“六、空白五线谱”是音乐内容,其他如“四、人名及生卒年对照表”“五、图片来源”包括音乐家及音乐相关图片。
图2 “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材初一上册目录
所以,台湾地区的小学低年级着重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音乐内容没有单独呈现,应该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综合性艺术课程);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阶段将音乐与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编为一门《艺术与人文》教材,并专门设立音乐模块,其中音乐内容独立呈现,教学活动也相对独立、完整;综合艺术模块中专门设一课为音乐,其内容与教学相对独立,实际上是在强调音乐的独立学科属性的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
关于音乐课程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关系,一些大陆学者进行过专门讨论,既有支持也有质疑。其中,综合艺术课程的倡导者、编写者认为:综合艺术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是以“大艺术教育观”视野建设艺术学科,整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表演艺术,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丰富的其他艺术形式,使其回归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④还有学者引用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鉴于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低下,音乐教育应该成为“人文艺术学科教育”⑤的一部分,音乐通过与其他姊妹艺术结盟,未来才能够跻身于核心课程之列。⑥目前从海峡两岸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大陆“教科版”艺术教材更具有开创性,实现了各艺术门类的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的综合,同时也给基层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各个版本的音乐教材则兼顾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台湾地区小学低年级的《生活》教材,实现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全面综合,而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的《艺术与人文》虽然为综合艺术教材,但实际上音乐的学科内容与教学活动相对独立,基本上仍然属于各行其是。
从教材内容来看,大陆音乐教材的内容多于台湾地区的艺术教材,主要是由于其中所设置的综合艺术课程将多种艺术形式合为一门课,而音乐课时未增加反而减少,教材本身容量又有限,使得音乐内容实际上有所减少。由于大陆的“人音版”和“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多、口碑最好的教材,因此以下部分的讨论我们主要以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为主,而台湾地区的教材我们以销量最大的“康轩版”和“翰林版”为主。
二、哲学导向:“审美”—“实践”
最早的音乐课名为“唱歌”课,唱歌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音乐欣赏被纳入学校音乐课堂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技的进步,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的普及与使用,使师生在音乐课堂上欣赏交响乐、大型音乐作品成为可能。英国最先出现了“音乐鉴赏”运动,而音乐欣赏这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方式的出现,必然促使一种强调聆听音乐素养的理论思潮产生。倡导“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恰恰就萌芽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一些哲学家、教育家、音乐教育工作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要进行歌唱教学,而且需要培养能够“聆听音乐会”尤其是聆听西方古典艺术音乐作品的公民,即音乐审美素养。《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将审美哲学流派发展到一个巅峰阶段,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戴维·埃里奥特为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家质疑与批判审美哲学,才引发了北美地区音乐教育学界的哲学辩论,甚至于21世纪初中国音乐教育学界的哲学争鸣。总体来说,中国与美国的情况相似,审美哲学依然是官方的主流音乐教育哲学流派。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究竟应该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实践为导向,这在海峡两岸的音乐教材中分别得以体现:大陆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导向,其具体体现就是“人音版”与“人教版”的音乐教材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音乐欣赏教学,且欣赏曲目数量多,台湾地区的“康轩版”与“翰林版”小学、初中教材中则是演唱曲目的数量远远高于欣赏曲目的数量;两岸均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进行课堂竖笛教学,⑦台湾地区“康轩版”与“翰林版”教材中演奏曲目的数量高于欣赏曲目,且欣赏曲目的数量远远不及大陆“人音版”与“人教版”教材,初中阶段该方面的倾向更为突出。不难看出,大陆“人音版”与“人教版”教材均突出音乐欣赏教学,欣赏曲目远远多于演唱与演奏曲目之和,而台湾地区“康轩版”与“翰林版”教材则是演唱与演奏曲目两者多于欣赏曲目。具体可参见表1、表2。
表1 海峡两岸小学音乐教材曲目统计表
表2 海峡两岸初中音乐教材曲目统计表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音乐教材非常重视古今中外音乐名曲的欣赏教学,突出“审美”倾向,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为目标。台湾地区的《课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哲学理论,但各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更注重“实践”导向,小学、初中的演唱与演奏教学所占比重很大。
关于“审美”与“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虽然音乐教育界仍然在争论,但是课程标准制定者的哲学理念与音乐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直接反应在音乐教材内容与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音乐教学实践之间并非没有关联,当音乐教育理论变为国家政策性教育文件,必然影响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未完待续)
注 释
① 郭小利、吴浩琼编译《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述评》,《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10期。
② 刘峰《“冷板凳”上的艺术综合课》,《文教资料》2012年第6期。
③ 2001年,教育部根据各编写单位和出版社的资质,先期择优确定十一个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单位,具体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与广东教育出版社(称为沿海版)、辽海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与接力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共编写了十一套中小学音乐实验教材。2011年,由于音乐课程标准修订,音乐教材也做出相应的修订。2012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查义务教育音乐教材,通过了十家编写单位,其中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落选,目前共有十套中小学音乐教材。另外,人民音乐出版社还专门为北京市编写了一套中小学音乐教材。
④ 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艺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2007年第2期。
⑤ 此处援引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的观点,“人文艺术学科教育”即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诗歌、文学、电影等各艺术门类的综合,也就是综合艺术教育。
⑥ 郭声健《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6期。
⑦ 表1与表2的“演奏曲目”均只统计了竖笛与口风琴曲目数量,实际上海峡两岸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打击乐器课堂教学,并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形式,中高年级开始进行竖笛教学,其中大陆的“人教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课堂竖笛与口风琴教学,"人音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竖笛教学,台湾地区的“康轩版”与“翰林版”教材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直笛(即竖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