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分析

2018-05-18叶宏超

读写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课外实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叶宏超

摘 要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的新鲜感和求知探索欲,让学生尽情地、大胆地从事课外实验活动,弥补在校内进行教学实验的不足之外,并高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30-01

根据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初中生正处于“智能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他们乐于并勤于从事实验探究,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的积累中,已然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那么,怎样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并且将实验中获得的启发或结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

一、运用生活常识,启发学生探究

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由于种子萌发需要时间,不可能在一节课之内出结果,因此,这个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那就需要进行课外实验。将班级分成8个小组,第1组和第2组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空气,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怎么来控制有无空气这个变量。教师可以提示,将种子淹没在过多的水中,会缺乏空气,但放入一定量的水后,就有足够的空气。第3组和第4组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可以由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控制光照这个变量。如将一组种子放在黑纸箱中,一组种子不放在黑纸箱中,或者是将两组种子都放在一个小木箱里,中间仅用一块纸板隔开,一边盖上玻璃,一边盖上木板,等等。第5组和第6组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分,这个对比实验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一组倒入一定量的水,一组不倒入水,保持干燥,观察哪一组会萌发。第7组和第8组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或高温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可以设置三组实验,一组放在室温中,一组放在冰箱中,一组放在能保持恒定温度的热水中。总之,要控制好实验条件,保证单一变量,而如何设置变量,尽量由学生去思考,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此实验最好是在一周之前完成,那么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来展示实验成果,并说出实验期间遇到了什么突发事件。之所以要两组学生探究一个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的出现。展示交流之后,通过教师的层层启发性提问,学生能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二、就地取材,当即达成目标

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中,教材提到了“血液的分层”现象,这里虽然没有强调要做实验,只是用一幅图片来直接告诉我们结论,即当往血液里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分层现象。教师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取新鲜的鸡血分别倒入两支试管里,第一组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第二组不放任何物质,静置几个小时之后,第一组会出现分层现象,第二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而是会凝结成块。学生在课堂中看完这个鲜明的对比结果后,虽然会觉得很神奇,但又没有清晰地观察整个过程。那么,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实验一下。例如,在某一天,你的爸爸妈妈买回来一只鸡,杀鸡取血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它们放在两支试管里,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看到结果。过程简单,结果明了,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他们亲自看到了分层现象后,会再次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即最上面是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中间是血小板和白细胞,呈现出一层薄薄的白色,而最下面是红色的红细胞。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呢?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常识,将油滴入水中,会浮在水的上面,因为油的密度比水要小。那么同理,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組成成分,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会分层。

三、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针对性观察

有一类实验基本不需要动手操作,只需要观察,但时间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结果,因此,也可以采取课外实验的方式,如“探究蚂蚁的通讯”,这时启发学生思考,蚂蚁如果是通过气味来传递信息的,那会不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气味呢?从而设计一个方案,用一些纸片排成一条直线,一段时间之后,蚂蚁会浩浩荡荡地沿着这条直线走,如果把纸片摆放成圆圈呢?如果放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来干扰蚂蚁呢?这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但这个实验不一定能成功,原因有多个方面,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你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的学生抓捕回来的蚂蚁太少了,可能不是同一个窝的,可能不是饥饿状态,可能在人们的围观之下,蚂蚁也会处于慌乱状态,可能放的食物不是它们爱吃的等等。学生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结果,通常会感到失望,这时教师有必要进行情感教育。在这个实验探究案例中,不但启发了学生学会思考,锻炼了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借助网络,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学习“病毒”的有关知识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实验要做,但可以自我组装一个病毒的模型。先让学生在课外查资料,病毒有哪些形态?你想组装哪种病毒?用什么材料做比较好?病毒有哪些坏处?对人类有没有有利的一面?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搜索。那么,在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时,学生就已经对病毒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且能组装成病毒的模型了。比一比,看哪一位学生做得最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介绍一下它的结构。这样,教学效果就大大增强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的新鲜感和求知探索欲,让学生尽情地、大胆地从事课外实验活动,弥补在校内进行教学实验的不足之外,并高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池州师专学报,2005(3):139-140.

猜你喜欢

课外实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教学研究
强化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