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2018-05-18罗素明刘向阳
罗素明 刘向阳
【摘要】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觉刺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为了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运用电教手段,而应该以发展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觉、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56-0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入情。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2.入景。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当讲到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时。要求学生在瞪着、迸射、坚决等词语下加着重号来认真体会并提问:瞪着、迸射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射出、发出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董存瑞對敌人的强烈憎恨和炸堡不可动摇的决心,从而理解这是他关键时刻能舍身的思想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时间可以完成的,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红霞.论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122-122.
[2]徐青.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增添活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37-38.
[3]刘文忠.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2):248.
[4]周淑萍.浅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