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成就幸福
2018-05-18曹洪
曹洪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成长与幸福。完成“尊重生命,成就幸福”这一教育职能,首推德育。尊重生命,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生命品质,关心学生成长过程,把学习作为学生生命自觉的工具,提供更为适切、多样的学习机会,努力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健康、具有生命自覺的人。成就幸福,则要求教育需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成才需要和心理特点,创设多元化教育平台,使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情商显著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努力培养追求幸福、享受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唯此,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教育对象核心的教育课题,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德育 新特点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024-02
0
一、单亲家庭剧增,研究单亲学生心理特征,积极引领,标本兼治
现代生活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庭解体过程中,心理生理普遍会受到伤害:自卑、自闭、攻击性强、敌视他人,甚至发展到犯罪。在认知智力上,离异家庭儿童和完整家庭儿童也存有明显差异,据研究表明,完整家庭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能达到良好,而离异家庭儿童刚好处于及格水平。凡此种种,皆由他们经历的一些不良情感而起。
1. 恐惧。从“小皇帝”“小公主”而坠入“多余的人”,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怕人怕事,敏感多疑,学习上有困难不敢问,生活上有困难不敢讲。
2. 自卑。在别人时时处处有人关心,而自己无人过问的状况,他们因羡慕而嫉妒、因期盼而痛苦,往往采用自戕的方式,期待以毁灭自己来唤起别人关注。
3. 孤僻。家庭离异,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在重组家庭中备受冷落,在同伴中受到歧视,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情感,寂寞、悲伤,久而久之,往往造成他们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沟通。
4. 焦虑。在家庭破裂过程中,经常伴随着争吵、冷漠,这一时期,孩子往往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父母离异后,孩子又会处于两难境地,正常生长环境缺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产生焦虑心理。
针对单亲学生种种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我采取了以下教育对策:
(一)积极引领,由训导而引导
这些孩子更需要关注、关爱。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积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历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甚至可以近乎于偏爱。
首先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爱:他们的生日,我会安排教师在班级召开生日庆祝会,并送上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新年之际,我会要求教师组织学生与他们一起共度,我也会到班级慰问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之心灵受到启迪,感受到自己同样是沐浴在温暖友爱之中。
二是学业上为他们创造条件,助推他们进步,让他们重新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努力使之能将这种成功复制迁移到其他方面。逐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自己的价值,重新建立起自信。
三是在思想防微杜渐,随时关注他们,及时发现闪光点并大张旗鼓的加以表扬,对于缺点错误,要付与更大的耐心,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反复犯错,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引导他们找到原因并提供给他们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引领他们键康成长。
四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开展雏鹰行动,教会他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少先队组织也积极发挥保护功能,贯彻执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做好监护工作,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标本兼治,情知合一
此类学生学习困难或品行认知有缺陷,大多是由某种情感体验引起,教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找到这些学生行为障碍的共性与特殊性,视学生与我们为平等关系,动真心,施真情,有耐心,照顾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际交流环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进而产生亲近感,让这些学生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这样,在温馨的德育氛围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才会让他们体验到爱的温暖而不感觉自己“特殊”。
二、不容忽视的务工子弟学生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务工子弟随父母异地求学,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无力指导
务工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学业指导上有心无力,往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只问成绩,不管过程。
(二)家长无暇顾及
务工人员往往工作于生产流水线上,为了多挣钱,他们必须无休止的加班,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品行养成,于是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
(三)以金钱替代关爱
缘于以上两点原因,家长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愧疚心理,于是便以对孩子有求必应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试图以金钱替代关爱,求得心理安慰。
源于此,我们采用了相应措施与对策。
(一)多形式、重实效,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校利用家庭教育教师团、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品行素养,科学育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性的开设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生理健康、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律讲堂的课程,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做家长、如何教孩子做人,家校联系,形成德育合力,有效的指引孩子开心学习、健康成长。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务工人员子弟学生在学习、品行养成方面的障碍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关键的是观念问题。最初,家长也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但是随着孩子各种问题的出现,他们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他们认为,大不了我多挣点钱,将来可以帮孩子自费上大学;或者受限于自身能力,将来也让孩子进工厂打工,能够谋生也就知足了。这样的思想也给学生带来的较大的负面影响。
为端其学习态度、正其学习观念,我们追本溯源,着力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才是最大的财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认识到这些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不能一律强求平衡划一,要学会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不仅仅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要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
为此,我在学校要求教师针对性的召开主题班队会,召开全校性座谈会、讨论会。利用家校联合教育资源,启动圆梦工程,带学生深入社会考察,亲眼见识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晓,在当今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功底的人,才能够为自己的未来、为家人的幸福撑起一片蓝天,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
罗素有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一个人永远追求的目标,而关注生命的教育才能是真正实施幸福的教育。教育的世界里只有春天,面对学生,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静候孩子绚烂的绽放,让德育工作真正暖到学生的内心。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国家未来。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个性特色,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禀赋和价值,认识到我们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是彰显个性的“千人千面”,助推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我实现最优化,令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唯此,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学校生活,享受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快乐、幸福、健康成长。学生离开学校走明天,带走的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成长为具备能与世界沟通、能与科学对话、能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