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聋童的词语双语转换能力

2018-05-18范钢丽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手势

● 范钢丽

中国手语是中国聋人群体使用的形义结合的手势视觉沟通符号体系。它是因聋人群体的交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聋人群体中约定俗成和代代相传。手势汉语也叫文法手语,是按照汉语语法动态地、视觉地表达汉语词语,是汉语的手势符号化。聋童通过学习逐渐形成双语转换能力,既能把手语转换成汉语,也能把汉语转换成手语,还能根据不同对象(聋人或听人)选择使用两种不同的手语沟通交流。聋校语文教学实际是对聋童开展第二语言(汉语)的教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借助自然手语帮助聋童理解汉语书面语,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手势汉语帮助聋童学习积累汉语书面语,努力培养聋童的双语转换能力。

一、聋童词语双语转换的问题

(一)词性混淆

聋童在书面表达汉语时不能正确提取词语,往往出现词性混淆的现象。如“扫把”和“扫地”,因手语表达都是“扫地”的动作,故聋童书写汉语时要么把“扫把”写成“扫地”,要么把“扫地”写成“扫把”。

(二)望文生义

1.破词现象

聋童学习汉语词语时常常不能根据词义正确表达手语,而对应汉字一一打手势。如“看到”“大刀”,聋童手语表达为“看+到”“大+刀”,由此产生歧义“先看见,再到达”“一把大的刀”。又如“落下来”“走过去”,聋童手语表达为“落+下+来”“走+过+去”。这种“断词取义”的表达,失去了词语的本义。

2.词义错误

聋童不能较好地区分一词多义,习惯用已学的手语理解新词。如“长出”的“长”借用已学的“长短”的“长”,手语错误的同时也造成了语义理解的错误。

(三)动词转换的问题

1.动词手势错误

聋童表示动词时,往往采用同一个手势,例如,“开门”“开灯”“开电脑”均用“开门”的“开”的动作,使“开灯”“开电脑”的手势让人啼笑皆非。

2.遗漏动词

部分动词没有对应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的“伸出”,“军人行礼”“行少先队礼”的“行”,手语只能表达一个动宾词组的意思,无法单独表达动词,聋童书写时常常会丢掉动词,使句意不完整。

(四)其他词语转换的问题

自然手语中无量词和虚词的表达,聋童在理解汉语的一些词语时较困难。如量词“幅、副、付”,连词“连、而、则”等。

二、解决词语双语转换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不同的手势,区分词语词性

《中国手语入门》介绍有些手势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1]。自然手语更多地结合语境理解和区分手语者的意思。然而,作为汉语的词语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区分“什么”和“做什么”两类不同词性的词语。

1.表达名词时增加“指点手势”

指点手势是手语中使用最多的形式,伸出食指指着某一位置,指向某一方向,做出指点动作,提及某个人或事物。这个手势看似相同,但因语境不同,具体含义也就不同[2]。如表达“扫把”的手势时,右手先打“扫地”的动作,提示扫地的语境,右手停止运动保留扫把形状,再用左手食指指向右手,表示扫地的这个东西,即“扫把”。这种指示性解释动作有效区分了“拖把”和“拖地”、“铲子”和“铲雪”等词语。

2.表达名词时突出“象似性手势”

象似性手势,即模仿事物的形状和模拟实际动作,非常直观形象,其含义显而易见,比较容易从手势形式联想到手势代表的意思[3]。如表达“篮球”的手势时,双手先打“投篮”的动作,再停留在篮球的形状上,突出是投篮用的这个东西,即“篮球”。这种象似性手势有效地区分了“足球”和“踢足球”、“乒乓球”和“打乒乓球”等词语。

(二)利用图画,准确理解词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手势正确,语义就正确”这一核心,及时发现和纠正聋童望文生义地转译词语的问题。

聋生语文课堂

首先,利用图画帮助聋童正确理解“大刀”的概念(红军大刀队的大刀),创造象似性手势,而非小刀和大刀的相对概念。

其次,整体划分词语(词组)的方式,理解意义。如“落下来”“走过去”就是一个模拟事物的动作,整体记忆为三字词。这类表达一个语意,却需要整体记忆的词语还有“做出来了”“叫了起来”“救上了岸”“流出血来”“腾空而起”等。

再次,综合利用图画、动作演示,并呈现句子的对比理解,可以解决聋童视觉学习时容易望文生义的问题,例如,多音字(“首都”“都是”);一词多义(“带领”和“皮带”、“开门”和“开水”)。

(三)演示动作,理清词语成分

《中国手语入门》中谈到:一些手语词(手势)的形态比与其意义对应的汉语词形式更丰富。以动词为例,一个动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词形变化,在手语里却有很多手势形态[4]。了解了自然手语的动词特征后,教师要针对“动词手势不固定,随名词改变位置”的现象,启发学生先演示动作再创造手势,避免动词手势歧义。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和强化记忆,帮助聋童灵活地转译手势和词语。如:动词“戴”,“戴帽子”“戴手套”“戴红领巾”“戴项链”;动词“打”,“打人”“打水”“打电脑”;动词“开”,“开门”“开灯”“开电脑”等。

另外,部分动词不能用手语表达的问题,属于自然手语“动宾一体化”的现象[5]。对此,首先要帮助聋童归类学词,按照疑问词“谁、什么、做什么、什么地方、怎么样、什么时候”等理清词语的类别。其次,在学习“伸出大拇指”时,先认识名词“大拇指”,然后用一个手势动作理解词组的意思,接着补充提出找出词组中的动词,要求聋童用下划线分出两个词语,并指出动词。最后,用动词拓展书面语,聋童做动作,教师帮助聋童理解动词的意思。如“伸出大拇指”“伸出双手”“伸出右脚”等。

(四)汉语手势符号化,满足视觉学习需要

手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正如英语和汉语一样,文化不同,两种语言不可能一一对应。面对自然手语中没有量词和虚词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势必要创造手势汉语,帮助聋童理解和记忆汉语。随着聋童阅读量的积累,汉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就能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

三、探索聋童词语双语转换的思考

(一)尽早培养聋童的身份意识

1.把握聋人身份特点

聋人听不到声音,借助视觉“以目代耳”学习,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应转变为“看手语、打手语、打手语、写汉语”。

2.认识健听人和有声语言

利用汉语拼音教学,了解汉语是有声语言,是音、形、义的统一。如了解“mā”和“mǎ”的拼音时,教师请家长协助教学,通过“听音辨词”(“妈”和“马”)的游戏,聋童从视觉上感知了拼音的意义和声调的作用。

(二)逐渐培养聋童的双语意识

了解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聋人教师打的是自然手语,听人教师打的是手势汉语。语文老师会用自然手语解释,帮助聋童理解意思,也会用手势汉语帮助聋童区分词语。让聋童知道一些词语既可以用自然手语表达,也可以用手势汉语表达,如“开心”“长方形”“立交桥”等。

手语互动

(三)遵循手语语言学知识,帮助聋童掌握手势词语创造的规律

一是多以象形创造手势,如“支”和“枝”、“杯”和“碗”;二是多以语意创造手势,如“亲自 ”“一 直 ”“ 也许 ”“ 或 ”“以 为 ”;三 是 多 以 仿 字(或半仿字)创造手势,如“个”“只”“从”“槐”“凯”“琥珀”;四是少量借用字面(白字)创造手势,如“马上(马+上)”、“副(借副职的“副”)”;五是少量借用拼音的指语创造手势,如“因为(YW)”、“所以(SY)”;六是注意手语的非手控特征,手语中非手控特征包括面部表情(皱眉、闭眼、鼓腮等)和身体姿势(耸肩、弯腰、挺胸等)。有些非手控特征不能单独使用,要作为构词成分与手势结合起来,如“高兴”,除了手势还要添加高兴的表情。而有些非手控特征可以独立成词,即不用打手势,只要使用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眼神就能表示明确的意思[6]。如“答应”“气呼呼”“昂首挺胸”“无可奈何”等。

参考文献:

[1][2][3][4][5][6]杨军辉,吴安安.中国手语入门[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手势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挑战!神秘手势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V字手势的由来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胜利的手势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