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018-05-17唐瑶
摘 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快节奏的高速发展,带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许多高校重建设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许多矛盾和问题使得基建财务管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将就高等学校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风险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也使得高校在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容量、占地面积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国家逐年加大对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就此拉开了全国各大高校大规模开展基本建设的序幕。然而,只顾快节奏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许多高校重建设轻管理,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遇到矛盾和问题往往最终被挤压到了财务环节,使得财务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扮演一个“出纳”的角色,最终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买单”,因此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风险研究的意义
基本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建设过程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大、风险点突出,因此,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吸取经验教训,做好预算规划,利用好国有资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推动高等学校顺利健康的发展,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机制缺失或不健全
国家财政部曾于2016年颁布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行为做出了规范,其中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然而,许多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大多为应急之需,或流于“走形式”,这主要还是源于领导干部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对内控制度的设计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不能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真正发挥内控的作用,最终导致内控制度在单位内部形同虚设。基建财务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将直接导致相互制衡力不足,财务工作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出现诸多纰漏,致使财务管理的效力被弱化。
2.基建、审计、财务、资产工作脱节不能实现互补
一个基建项目从立项、审核、招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验收、资金拨付到竣工决算都不应该离开基建、审计、财务和资产部门的工作,它应该是在四大部门的相互监督与紧密配合下完成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能互补的情况,彼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对于跨部门的工作内容不闻不问,事前或事中对于基建项目的合作管理出现脱节,导致基建项目最终出现问题或影响基建项目的效果,比如超概算、超预算、超计划,浪费了学校的人、才、物力资源,这都是基本建设中常有的问题。
3.基建项目经济合同法律监管缺位
经济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旦签订,就只能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对于高校基本建设动辄百万,甚至上亿的基本建设合同,更应该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来进行监管。而在实际工作中,工程合同由于其内容复杂、条款繁多的特点,高校往往没有自行起草的能力,大多是由施工方提供合同模本,由不具备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审核,这就容易导致经济合同的签订缺乏公平性,或具有片面性,进而损害高校的利益,造成国有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4.竣工决算滞后情况多见
工程竣工决算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是整个建设工程的最终价格,是建设单位财务部门汇总固定资产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高校扩建具有工程量大,周期长且分期进行,基建单独建账游离在大账之外等特点,造成部分基建项目在投入使用多年之后一直未能进行竣工决算,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将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建设经费长期挂账不清理,使高校报表不能真实的体现其资产规模。
5.项目建设成本控制不严
成本控制应是贯穿于基本建设全过程,但目前由于职能定位,项目管理人员多注重进度、质量的把控,随意性大,财务人员参与基建管理的意识不足,大多只参与项目资金的结算环节,扮演简单的资金支付角色,比如事前对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预判不准,或是一味追求大规模和前卫的设计,造成超概算、超预算的情况时,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完成,财务不得不追加预算、被动买单的情况,均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工程成本控制不能协同,导致成本控制力度不足的原因。
四、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以法律为依据、以准度为准绳,可以有效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科学控制建设成本,有效防范廉政风险,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健康運行的先决条件。基建财务管理应是包含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且项目投入大、资金数额多,因此,高校应增强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视,从顶层设计入手,让财务管理穿插到每一个环节里面去,建立起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查漏补缺,执行时才能有法可依。
2.单独设置财务岗位,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的监督控制始终贯穿在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的项目资金管理同样应当如此。比如设置专职财务岗位,参与基建项目的成本控制,基建资金的预算、审核、拨付、账务处理专人专管,全面负责基建资金的管理,对风险点及时预警。
3.及时进行竣工决算
及时的开展竣工决算,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核定,也有利于对项目资金的投资效果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于已经完工的在建工作,高校应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时办理验收及交付使用,按照资产的暂估价值入账,待竣工决算完成,再按照资产的实际价值对暂估价值进行相应账务调整。对于长年挂账的基建项目,高校应进行彻底的清理,找出未能进行竣工决算的原因,制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进行竣工决算。
4.成立专业法律团队审核经济合同
在基建项目管理中,经济合同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依据,合同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建设单位对合同风险的规避和控制能力,是顺利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格式化的基建合同模板,高校应组织专业的基建、财务、审计人员会同法律专家或律师组成法律顾问队伍,共同对合同条款进行因地制宜的研讨和制作,充分维护好高校的合法利益,合理规避合同风险。
5.培养集基建、财务、审计、资产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财务人员
对于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高校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鼓励财务人员跨领域、扩专业拓展业务素质,培养出集基建、财务、审计、资产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从人员素质为切入点来弥补相关部门工作脱节造成的管理漏洞,提升基建项目的管理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应始终贯穿在基建项目的全过程中,成本控制和内部控制是能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基建监管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及时的进行竣工决算,组织一套专业的法律顾问班子来为基建项目保驾护航等都可以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推动形成良好的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能力,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2016第81号)
[2]陈玉秋.加强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 (18)
[3]李珊珊.我国高校风险控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4]赵绚丽.高校基建投资的风险控制评价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唐瑶,(1987年7月)女,汉,籍贯:重庆万州,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