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站,四季花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玉带山小学“第一站”课程样本

2018-05-17盛颖霞

未来教育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玉带活动课程

本刊记者 盛颖霞

2017年1 2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校园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正在展示他们在“第一站”课程里“玩”出的花样。搭建未来房屋、DIY旧衣服、设计妈妈的高跟鞋……孩子们“玩”得废寝忘食,并且“玩”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正是玉带山小学“第一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自2014年开始,玉带山小学自主创生的“第一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习内容真实化、学习目标问题化、学习形式项目化、学习领域综合化,让孩子们“玩”出了精彩,学出了快乐。

时间倒退到2014年7月4日,邹红刚到玉带山小学任校长。当时,距离学校1000多米的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盘溪观农贸市场正面临拆迁,这不仅是重庆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还有水果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干货批发市场、小食品批发市场和盘溪茶叶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拆迁和学校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邹红认为,农贸市场周边的居民生活和市场息息相关,多少生活用品来自那里,还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就是农贸市场的生意人。只是,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采购、买卖,这些都是大人的活计,是学校围墙外的另一个世界,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缺少关联,所以,孩子们了解并不多。

让孩子和校外的生活环境打交道

“市场要迁走了,娃儿们啥反应?”“跟娃儿们啥子关系嘛?”周边居民的生活与这个市场密切相关,搬迁后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是工作,为什么学生们没啥反应?这个反应,如果没有学校帮孩子找出来,当年孩子童年生活的地方或者叫做故乡的地方就会成为历史,而它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就不会被留存下来。孩子们对他们生活的社区环境、身边的世界当下的、此刻的情况都不甚了解,是漠不关心还是无暇顾及?学校的围墙、教室的墙壁隔开的是什么?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the out-of-curriculum),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空间,孩子是社区的小公民,他们需要了解当下、此刻,他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8月30日,全城交通管制,盘溪市场中最大的蔬菜市场就搬走了,永远地离开了盘溪。盘溪观农贸市场就要成为玉带山人的记忆了。”邹红冥思苦想,“我们要培养具有社区意识的公民,孩子热爱自己本土的社区的东西,才会用满怀爱的心去理解周围存在的环境,人和物。”考虑到一二年级的孩子较小,五六年级学生课业不好调整,最终选定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参与活动。领导班子和教师多次沟通后,成立了项目组,由毛遂自荐的王灿霞老师担任项目管理负责人,教导主任作为行政保障,教学副校长参与组织协调。“‘整合社区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促进学生发展’——留住盘溪记忆,玉带山小学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就这样在开学之初诞生了。

项目组成立起来了,可具体该怎么做谁也不知道。刚开始召开的几个筹备会议几乎是“叫苦会”“吐槽会”。老师们说吃饭、睡觉、做梦都在想,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减轻教师们的心理压力,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邹红干脆提出了“三零要求”(零标准、零框框、零预设)和“两个容许”(容许走弯路、容许失败)。

没有了得失成败的顾虑,教师们手脚放开了,思路慢慢打开了,不少老师结合学科知识开展了很有创意的思考与实践。各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活动,每个学科拿出五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四种途径展开。活动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学校都尽量保障。

语文学科,三年级教师开展的主题课程包括《盘溪的历史与变迁》《了解盘溪》《听盘溪故事》等,四年级开展的主题课程有《钱该怎么花》《今天我当家》等;数学学科主题课程有《列表法解决盘溪市场的货物运输问题》《盘溪数字市场之谁是神算手》等;英语学科教师们开展的主题课程有《Panxi Fruit Market》《How Much》等;美术学科主题课程有《对印版画》《忙碌的背影》;信息技术主题课程有盘溪电子小报设计之《刊头设计》《彩色盘溪》等;音乐学科主题课程有《劳动歌曲》《市场叫卖》《盘溪说唱RAP》等;科学学科主题课程有《称的认识》《学会种菜》等;体育学科有《集市小能手》。

综合展示活动中,师生们干脆把市场搬进了校园,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校园版的农贸市场,蔬菜瓜果干货琳琅满目。“萝卜中含有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有学生运用营养学知识介绍自家产品。“运输路程长,不划算,并且路途颠簸,货物有可能坏掉,风险有点大。”有的“小老板”在寻找最佳物流方案。“这样的活动更加注重生活应用,学生变成了活动的主角,老师们成了参与者和配合者。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大大提高了。”曹莉老师说。

“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王灿霞老师说,“那些找到了自己喜爱活动的孩子,不知疲倦地参与、探究。”在活动中,老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老师们体会到,比起以往的学科备课,更需要努力利用和开发各种情境、协作、会话、操作、参与等综合实践活动要素,要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孩子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信息通讯能力得到发展,还得到了意志品质的锻炼和情感的升华,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历史、文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故乡产生了更深刻的爱意,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正是在这个能力锻炼的基础上,一年之后,周娟老师率领团队在“2015年DI北京国际邀请赛暨第十届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并在接下来的全球赛中获得第二名和评委特别奖。DI是“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英文缩写,直译为“目的地想象”,关注对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意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过程式教育,以快乐和有意义的方式培养参与者在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个层面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成长有目共睹。

9门学科,4种实践途径,20多种活动。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触发了玉带山教师课程设计的灵感,家长们也不再只是辅导功课、督促孩子做作业,而是参与到课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课程进展提供便利。发现了校园外更丰富生动的社区教育资源,一种新的学习共同体状态正在萌芽。与此同时,如何继续深挖社区资源、拓展课程空间,让“留住盘溪记忆”实践活动成为日常教学的“常态”,成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新挑战。

从快乐活动到玉带山孩子的课程

孩子们喜欢、家长支持,老师们就不辞辛苦,活动越做越多,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说没有考核的压力,但也没有清晰的指导方针和有力的激励措施。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能不能结合核心素养的标准,把这些活动做成专属于玉带山孩子的课程?

在“留住盘溪记忆”活动中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其他年级的教师也跃跃欲试。2015、2016年,学校又陆续开展了“回到父母年代,寻找老游戏”和茶文化等综合实践活动,跳皮筋、跳房子、抽陀螺、滚铁环等老游戏让孩子动起来、疯起来,开心地笑起来。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探索与自我研发,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实践操作层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常常被称作“经验课程”,也是最能挑战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课程。实践过程中,他们总结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学校层面: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缺乏整体规划,主题、活动单一片面等。教师层面: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缺乏课程开发能力,研究意识薄弱;参与研究和实施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高水平专业引领,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从活动到课程这条路,玉带山小学走得并不轻松。课程怎么设计?课怎么上?没人知道。邹红说:“不能等不能靠,我们边做边摸索。”2015年底,玉带山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了“第一站”课程研发设计师团队,初步设定了评价考核标准,课程研发实行项目负责制,按内容分成了三个项目组。就这样,2016年那个寒假,教师们的课程建设探索之旅“蹒跚上路了”。“大年三十都在想怎么做课程。”“鬼知道我们怎么过来的。”这是老师们对那个寒假的印象。最终,课程组以经验主义课程论和构建主义课程论为理论支持,最形成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共计四个学期的课程(见图表1),并根据孩子的成长需要为六年级设计了毕业课程,加上原有的社团课程和家长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初具雏形。这是玉带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1.0时代。

孩子们喜欢最重要

虽然寒假拼命、努力,但学期中调研结果却让人尴尬,面对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似乎并不买账,上课没精打采,作业草草应付。老师们照着自己的教材讲不下去了,哪儿出现了问题?这条路是继续走还是就此止步?不顾疲倦,不折不挠的玉带山人选择了坚持,开始了新的探索。

哪儿出了问题?是设计还是实施?邹红领着老师们,带着校本教材一边到处找专家论证,一边不断修改,小心翼翼地捕捉孩子们转瞬即逝的反应。“那时,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似乎进入了野蛮生长阶段,可能大家第一次感觉到校外的课程资源是如此丰富,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恨不得都搬进校园给孩子。”邹红回忆当时的情形,满是对老师们的心疼和体谅。结合其他学校的经验教训,剥茧抽丝,他们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容易陷入四个误区:学科化,倾向把综合实践活动编制成一套知识技能去传授;脱离儿童,儿童从未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未产生自己的想法;脱离社会,未把社区生活、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亦未把社会责任和热爱生活的情怀作为重要目标;虚化与形式化,沦为空无课程或点缀课程。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是教师们在团队内部相互鼓励的一句话,于是2016年的那个暑假又成了“鬼知道怎么过来的”,堪称玉带山小学发展史上最让人难忘的暑假。高温43摄氏度,临时会议室没有空调,教师们汗流浃背地研讨,精益求精确定课程内容,冒着酷暑到处寻访课程专家。最终,“野蛮生长”变成了“目标式生长”,课程内容设计框定了“三不三要”原则,设计内容紧扣九大核心素养。“三不原则”:凡是国家课程有的不要。如语文、数学学科课程中所涉及的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要,品德与社会、科学、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现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凡是德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凡是对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意义价值不大的内容不要。“三要原则”,一要国家现有课程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二要是能集中体现玉带山小学育人目标的内容,三要现在玉带山小学师资能够给予的内容。玉带山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迎来了2.0时代。经过一个暑假,反复修改的教材和教案在2016年9月开学时跟孩子们见面了,一开课就赢得了大多数孩子的喜欢。

基于A-stem的项目式学习

玉带山的教师们坚持,“第一站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最能彰显玉带山小学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质的内容,应该是最能彰显当今玉带山老师除了国家基础课程外,能为玉带山孩童带来更美童年和更好未来的知识、能力与情怀。

图表1:玉带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0版

2017年10月底,教育部组织研制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指导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强化了新型课程形态的建构,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强化了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对活动规划、教学指导、管理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分类型、分学段推荐活动主题,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作简要说明,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基本活动示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操作、能落地。《指导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诸多方面指明了方向,在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评估院、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大学、江北区政府、江北区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玉带山小学进一步确立了“基于A-stem的项目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A原意是艺术,他们更赋予其哲学、批判思维、公民道德意义,更寓意人文素养、家国情怀。

图表2:玉带山小学课程体系

图表3 :玉带山小学“第一站课程”结构

目前,玉带山小学构建了基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见图表2)。其中,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国家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和“第一站课程”由学校自行开发,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和“班级参与、人人受益”班级课程。

“第一站课程”结构的横向设计按照儿童走向世界的空间顺序为轴,即儿童从家走向学校、走向社区(含城市)、走向世界(含国家)的四个空间维度(见图表3)。这样的空间顺序正是儿童走出家门、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社会发展顺序。横向轴的设计,让儿童通过课程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课程结构纵向设计主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现状,根据儿童在家、学校、社区、世界每个横向空间发展领域中,随着年龄增长具有梯度不同的发展水平,由此提出纵向轴为四个一级主题下的不同年级发展水平的纵向二级主题。如“家”的梯度依次发展是:家谱、房子、权利、厨房、妈妈的高跟鞋、家庭心理剧。

“天地玉成,四季花开”是玉带山小学坚守的育人理念。在这里,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方式自在地开放。从活动到课程,从“三零要求”到有行动标准,再到现在的在一定的原则下更充分地自由发挥,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再到有价值。“第一站”课程建设过程中,成长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孩子,满意的是家长。学校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站”。 这一站,每一位教师都拥有“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的教育情怀和实践理想,在帮助学生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丰富和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一站,每一个孩子人格发展能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自然天赋能得到充分激活与展示;这一站,每一个家长更自然地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中中,不盲从、不焦虑。这一站,校门开启,四季花开!

猜你喜欢

玉带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家乡的玉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阜宁“玉带大糕”有故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玉带扣赏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