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干预在留守妇女“两癌筛查”中的效果评价

2018-05-16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妇女宫颈癌

肖 书

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两种[1]。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乳腺癌每年发病约9.8万例,占农村全部女性发病14.11%,仅次于肺癌[2]。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宫颈癌新发病可达50万例,其中我国达14万例,约占世界新发病例28.8%[3]。为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我国卫计委和全国妇联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在全国适龄农村妇女中联合展开“两癌”项目筛查,并出台《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等相关文件。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措施,对无症状女性开展筛查,进而早期识别“两癌”癌前病变并治疗,降低“两癌”死亡率。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下出现的特殊女性群体,为了切实扩大“两癌”筛查覆盖范围,提高服务利用水平,留守妇女的“两癌”筛查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对综合干预在农村留守妇女“两癌”筛查中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10月某镇146名农村留守妇女。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两癌”筛查宣传教育,干预组除接受常规筛查教育宣传外,还接受相关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干预。研究对象年龄均35~6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1.3±10.8岁,初中文化38名,小学文化26名,文盲10名;干预组平均年龄49.2±11.2岁,初中文化35名,小学文化31名,文盲8名。研究对象均无肢体残疾及精神障碍,具备正常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及营养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两癌”筛查的社会宣传及健康指导。

1.2.2 干预组:干预组除接受常规的“两癌”筛查教育宣传之外,接受相关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干预。具体的综合干预措施如下。

1.2.2.1 前期调查:借助乡镇卫生院、村委会对干预组的留守妇女进行建档管理,记录自然情况、文化程度、营养健康情况等,了解其家庭成员现状和家庭收入等情况。取得研究对象信任的同时,调查其自然、社会状况便于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1.2.2.2 制定综合干预计划:针对前期调查的自然及社会因素制定干预计划,明确分工,同时进行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含:宫颈癌、乳腺癌的相关专业知识、“两癌”筛查项目的基本流程和“两癌”筛查项目的实施方案(2017年辽宁省卫生计生委联合省妇联印发《辽宁省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

1.2.2.3 切实开展宣传,提升留守妇女认识:由于多数留守妇女居住地交通不便利,其应用网络化信息服务相对较差,研究中以村为单位进行知识讲座、入户宣传、分发宣教手册,向其讲解“两癌”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两癌”的早期症状、主要致病因素、筛查流程、筛查的意义、早期预防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国家、地区的相关帮扶、补助政策,留存联系方式,接受电话咨询。

1.2.2.4 根据检查结果提供针对性服务:追踪研究对象初步“两癌”筛查结果,对于需要报送上一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结果确认的研究对象给予关注,对于筛查结果呈阳性或高危的进行随访,鼓励有需求积极就医,并向其提供地区帮扶、补助政策。

1.3 问卷调查 向研究对象发放自制《两癌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自然、家庭状况,“两癌”相关知识、相关政策情况(调查问卷全部为选择题,调查后统计最终分数,得分<60分,尚未掌握;得分>60,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使用百分比(%)表示,干预组与对照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若检验结果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两癌”知识掌握程度 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可见干预组留守妇女对“两癌”的早期症状、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筛查流程、“两癌”筛查的意义、早期预防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P<0.05)。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两癌”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研究对象参加“两癌”筛查的意愿性 干预组中,95.95%的留守妇女愿意参加“两癌”筛查,对照组中54.05%的留守妇女愿意参加“两癌”筛查,可见干预组对象参加“两癌”筛查积极性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P<0.05)。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参加“两癌”筛查积极性[n(%)]

3.讨论

3.1 留守妇女“两癌”筛查的意义 由WHO发布的《国家癌症控制纲要》中明确提出,鉴于癌症的流行状况和筛查成本、效果评估,基于人群癌症早发现主要推荐大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4,5],女性“两癌”的筛查效果及意义已被公认。2009年起我国卫计委和妇联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在全国适龄农村妇女中联合展开“两癌”项目筛查。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扩大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覆盖范围,提高“两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下出现的特殊女性群体,为了切实扩大筛查覆盖范围,留守妇女的“两癌”筛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2 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心理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移,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较大数量群体,留守妇女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她们大都承担着家庭中照顾家人、生产劳动等多种角色,不同程度地加重其生活与心理负担[6]。因此应加大对留守妇女家庭社会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尤其离异或丧偶的留守妇女多忽视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均对“两癌”筛查有影响,这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结果均提示更应该重视对农村、文化程度低、收入少的女性群体的健康宣教[7]。

3.3 加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 辽宁省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自2009年9月启动至今,由起初的覆盖4县直至扩展为2017年全省45个县(市、区)所有农村地区免费筛查全覆盖。项目的实施要求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城市集中趋势明显,要求上级管理部门切实组织项目实施人员认真学习,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

3.4 采用多样式宣传与健康指导 研究期间,举办“预防‘两癌’暨健康素养知识讲堂”、“妇幼健康公益讲堂”活动、专家公益讲座,采用多种形式健康教育与宣传,积极倡导妇幼健康新理念,宣讲妇幼健康知识,提升农村留守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参加“两癌”筛查的同时,也愿意同身边的适龄农村妇女进行宣传[8]。

参考文献

1 韩历丽.子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策略概述[J].北京医学,2014,36(11):893-894

2 陈万青,郑荣寿.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3):668-674.

3 刘慧强.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06):1258-1260.

4 Scholefield JH,Moss S,Sufi F,et al.Effect of faecal occult blood screening on mortality from colorectal cancer: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Gut,2002,50(6):840-844.DOI:10.1136/gut.50.6.840.

5 Elmore JG,Armstrong K,Lehman CD,et al.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J].JAMA,2005,293(10):1245-1256.DOI:10.1001/jama.293.10.1245.

6 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1):47-49.

7 穆慧娟,于丽娅,礼彦侠,等.辽宁省城乡女性居民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197-198.

8 庞东荣.健康教育对农村女性“两癌”筛查意愿性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4):288-289.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妇女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当代妇女的工作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Survivin、NF-кB和STAT3 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农村妇女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评价——以广东农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