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规则意识培养五策略
2018-05-1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遵守运动规则并初步自我规范体育行为”,所以对学生进行运动规则意识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明确规则,依规守规
案例:教师A在教授《立定跳远》动作后马上进行“比一比看谁跳得远”比赛,看到学生违规现象比比皆是:有偷跑几步跳的、有起跳时过起点线的、有先跳一小跳后再用力跳的(垫跳)、有跨步跳的,还有个别男生落地时不屈膝缓冲蹲稳,而是故意倒地取乐……因为学生不知道应如何遵守《立定跳远》的规则。
分析:技术动作和规则要求分离是造成初学者违规的主要原因。学生们的“认知标准”是:有“跳”的动作,离开起点跳得越“远”越好,并不知道《立定跳远》的规则。这就是规则要求的缺失,使学生们有“发挥”的余地。
策略:技术动作的学习应与规则要求同步进行,即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掌握规则细节,懂得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所展示的技术动作才是最美的,只有在遵守规则前提下所取得的成绩才是有效的。学生明确了规则要求,才能有规可依。
二、监督提示,避免违规
案例:在集体练习《立定跳远》时,教师C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规则要求:双脚离起点线远不能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如踩到起点线内起跳则算违规;双脚应同时起跳同时落地,如双脚依次起跳或落地则算违规;顿跳、垫跳皆算违规。分组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时,教师C请学生们当裁判进行监督和提示,一时间,“注意,要踩线了”的提示声、“单脚起跳,违规了”的评判声、“唉”违规后的叹息声、“请重来”的纠正声,此起彼伏。
分析:学生在形成技术动作的泛化阶段,注意力范围比较狭窄,动作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组织学生相互进行监督提醒,让学生在做动作时关注规则,也易于学生掌握规则、遵守规则。
策略:监督提醒的语言要精炼,便于学生记忆和遵守;监督執行规则的学生应认真负责,可以男女生相互监督提醒;教师要做好巡视,检查落实情况,便于调整监督人员;监督提示与评价结合,促使学生遵守规则。
三、评价标准,引导守规
案例:教师B在《立定跳远》教学后,以“看谁跳得好”“看谁守规则”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们相互监督练习,违规学生寥寥无几。
分析:以“跳得远”为评价标准时,学生往往注意的是“远”而忽视“跳”的动作规范,留有投机机会。“守规则、跳得好”是在守规则的情况下“跳”的规范动作,避免了学生因为在意“远”而出现各种违规情况。
策略:学生练习行为受到教师评价标准的引导,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合理”,就要避开学生的“认知标准”,不能让学生有投机取巧的漏洞可钻。教师要利用好评价标准的“指挥棒”,以“看练习动作、看练习态度”的“双看”评价标准模式,有效杜绝因投机而获得好评价的漏洞,促使学生遵守规则。
四、适度惩戒,避免违规
案例:教师A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对落地时不屈膝缓冲蹲稳,而是故意倒地取乐的个别男生给予严厉的批评。教师再次强调规则后,违反规则的情况大有改变。
分析:学生有好玩的心理特点,常为赢得同学的关注而做出许多违规的动作。而规则必须被维护并遵守,因为它意味着公平、秩序、安全,违规必然会导致无序,也容易引发伤害事故的发生。对违规者应及时警告、批评,并适度惩戒。“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当有学生违规没有及时制止、指明错误、适度惩戒,则会导致其他学生效仿而违规。
策略:发现违规者要及时制止,不能让其发展蔓延,不能诱导暗示其他学生效仿。根据违规程度给予适度惩戒:练习时对无意违规者暗示制止提醒,对故意违规者点名批评、取消练习并适度进行惩戒;如在比赛时违规,一律取消成绩。“适度惩戒”对违规行为说“不”,其目的就是让违规者记住规则,自我规范体育行为,遵守规则。
五、表扬鼓励,激励守规
案例:学生在练习《立定跳远》中,教师D不断提醒学生遵守规则,避免学生违规,对守规则的学生和监督帮助同学遵守规则者应给予表扬,对“垫跳”等无意犯规者给予技术指导,令其多做“原地纵跳高”“收腹跳”等,肯定其努力,鼓励其进步。
分析:学生有博得教师赞赏的心理需求,教师应正面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
策略:对违规者批评、帮助,对守规则者表扬鼓励,形成守规则光荣的风气。教师的表扬鼓励面要大、手段要多,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扬表示肯定,也可对学生微笑点头赞许、竖大拇指、鼓掌等以示鼓励;还可以给予实物奖励,如,自制的纸飞机、小红花、表扬信、小糖果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引导其遵守规则。
——张知友(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一小学,6142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