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操作要义
2018-05-14邓若锋邹美文
邓若锋 邹美文
从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的角度,就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体育教学思维”为突破口、“身体练习体验”为核心点、“运动技能层次”为串联线、“体育学习动因”为关注面、“练习行为表现”为评价体,对操作要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如何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形成相应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手段,实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活动,要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命教育观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1]其“根本目的是促使教育转向人、聚焦人、发展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基于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属性,以自然生命的身体为根基,以学生身体发展为载体,承载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体性形成。就目前学校教育课程形态来看,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主要是由体育学科来完成。对于体育学科而言,需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进而形成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须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锻炼习惯养成
在学校教育中,體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来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体育教学中,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能力提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将课内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并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方能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应用和表现自身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面,我们需要有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的生命教育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以“体育教学思维”为突破口
体育学科历史较短,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体育学科名词概念仍然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相对清晰的“体育是什么”的认知,对体育、竞技、娱乐、运动、健身、健康等名词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面对当前信息社会大数据状态下的体育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容,很难做出合理的选择,致使体育教学思维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地障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我们要以“体育教学思维”为突破口,形成符合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思维。
(一)梳理体育概念与形成自己的认知
要形成有利于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思维,需要对体育是什么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体育、竞技、娱乐、健康、健身等名词概念的内涵及其区别,才能认识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将体育学科核心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具体化成学生的体育学习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种学校教育课程形态,是将体育和健康教育两个科学中与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教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以身体运动为主体,伴以营养卫生、生活制度、利用自然环境和心理调适为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教育过程。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形成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体育教学思维,需要将体育视为一种发展和完善学生身体的教育过程,这种身体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整体,采用竞技、娱乐(游戏)、健身(体能)和健康的手段,培育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二)处理大数据信息选择需要的资源
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教材内容的载体来实现。如何形成身体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综合体,需要“教”与“学”双方合理地利用“教材内容”载体。而信息社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还包括网络教材内容,不同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大数据时代中,面对如此海量的大数据,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材内容,需要有较为清晰的体育学科概念认知,知道体育、竞技、娱乐、健康、健身等名词概论内涵和属性,方可处理大数据信息,从茫茫素材之中选择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教材内容。
三、以“身体练习体验”为核心点
面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人认为,这不是“核心素养”,而是“综合素养”。其实,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本质属性,或为核心特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运动能力,离不开健康行为,也离不开体育品德,但单一的运动能力、单一的健康行为、单一的体育品德等,如果它们处于孤立与分离的状态,就不能形成核心素养了。只有让它们相互联系,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核心素养。如何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则需要有一个核心点。
(一)从体育学习中认知身体练习体验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落实到学生身体发展之上才能有其意义,如何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中寻找一个共同拥有的,能够影响其基本属性的,并能决定体育学习过程生成状态的核心点,至关重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4]这说明在其课程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去落实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身体练习是以身体动作为基本单位(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在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的规范要求之下,进行身体动作的重复练习,形成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和知识技能。这是身体练习的外显状态,但身体练习内在运行规律才是决定学生体育学习可继续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身体练习的过程来看,不管是单个动作组成的身体练习,还是由多个动作组成的身体练习,都需要在运动认知的参与之下,通过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获得相应的心理感受为终结。这是将身体练习、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综合而成的一种身体练习过程体验整体,形成了身体练习体验。
(二)处理体育教学的内在与外显关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有内在的和外显的,如何去认识、理解与践行,如何把握外显的身体练习行为表现,关注内在的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需要以身体练习体验为核心点,才能合理地解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教学现象,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载体的“教材内容”关系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特别是能够合理地解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来由和相互关系,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处理,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具体化到体育教学实践操作之中,成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依据。再者,通过身体练习体验,能在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之境”的身体练习情境中,植入由“立德树人”物化的“行为规范”、“规则内化”、“象征意义”等主题教育内容,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行为活动、适宜运动认知参与、良好心理感受获得,在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
四、以“运动技能层次”为串联线
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需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进行培育的实施。而运动能力作为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是人生命存在之必须,是在体能、运动项目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生活方式行为状态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在竞技、健身、娱乐等身体运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这三者的形成都需要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过程来实现,而运动技能学习是有层次之分的。因此,以“运动技能层次”为串联线,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培育的操作。
(一)理解运动技能学习不同层次结构
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运动技能,而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是身体动作,身体动作的认知发展分为“初始认知、操作联结和练习自控三个阶段。”[5]运动技能学习通过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在良好的身体练习行为、适宜的运动认知、积极的心理感受中,形成了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保证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可继续性发展,建立一种基于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身体练习体验理解。以认知心理学的符号表达、逻辑联结、意义理解,作为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划分依据,将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分成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应用技能四个阶段,将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分成“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运动技能到应用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三个基本层次结构。
(二)选择与设计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
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育,通過体育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认知水平,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生命存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去进行竞技比赛、运动健康和身体娱乐活动,需要优化设计体育学习内容。
1.小学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框架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参与身体运动的兴趣,在选择和设计小学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时,需要从动作概念学习入手,将基本的动作符号作为学习内容,将动作符号与对应的身体练习协同配合,形成体育学习的基本身体动作概念。然后,在身体动作符号的基本概念学习基础之上,需要与体操和舞蹈等项目相联系,让学生理解身体运动的运动逻辑,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并在不同的身体运动环境中表现自己的身体运动能力,以内化对体育学习意义的理解。
2.初中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框架
初中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和设计要从基本的身体运动逻辑关系入手,将运动逻辑关系与具体运动技能学习相联系,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注意运动逻辑关系,将不同身体运动的逻辑顺序,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应用。而运动逻辑的基础是动作符号学习,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基于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才能按照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进行身体练习形成运动技能,并应用于不同环境的身体运动中。初中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以“运动逻辑学习”为主,辅以“动作符号学习”和“应用意义学习”的内容。
3.高中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框架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和设计要从实际应用意义理解入手,将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健身运动、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之中。注重学生“强化体能”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形成和掌握,让学生在强化自己体能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学生体育学习的应用意义理解是运动逻辑学习和动作符号学习,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运动技能,才能按照健身、竞技和娱乐的实际需要形成应用技能,进而形成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高中阶段的体育教材内容以“应用意义学习”为主,辅以“动作符号学习”和“运动逻辑学习”的内容。
五、以“体育学习动因”为关注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控制其教学过程的生成,从教学操作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一个关注面。在其关注面上,既要有运动能力,也要有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不能顾此失彼。如何让学生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就需要能够促使学生体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关键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因,因此以“体育学习动因”为关注面。
(一)应用体育学习动因关注教学过程
体育学习动因是透发和维持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行为、认知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方向,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学生作为生命存在个体,有其身体运动的原始性需求,这是一种先天赋予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适宜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身体教育活动,强化这种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让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将学生身体运动的本能需要转化个体发展自身身体的动因。当学生的身体运动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就会驱使自己朝向能够得到满足的方向,产生动力性的行为倾向。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因,将满足学生身体运动需求和欲望的对象作为目标诱因,形成实现目标驱动的外显行为活动。这种在学生内部产生行为倾向和外部形成的行为活动,沿着体育学习可继续发展的方向,以一定的强度产生和维持行为的生成。
(二)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操作点
在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动因,需要遵循三个基本的教学操作要义。
操作一:体育学习的行为先严后松。在体育教学的初始阶段,一个水平阶段的开始、一个学年和学期开始,一个项目内容学习的开始,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始,都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身体练习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的要求进行行为规范。随着体育学习的深入,良好的身体练习体验获得,身体练习行为规范程度提升,可以视情况进行相应的放松。
操作二:体育学习的认知先放后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身体练习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和练习负荷的规范,学生需要在一种宽松的认知环境中,适应当前需要认知对象,形成对身体动作的初始映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已有经验的不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规范动作的认知,将学生身体练习的认知集中于某一关键点。
操作三:体育学习的感受先苦后甜。任何有效的身体练习都需要重复一定的次数,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其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在体育学习的初始阶段,提示学生主动感受身体练习的“苦”;随着身体练习中学生获得成功的次数增加,积极的心理感受的强化,在身体练习的后期,就可以提示学生享受身体练习的“甜”。
六、以“练习行为表现”为评价体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参与其中,这种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效果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一种相对粗略性的评价判断,但也要能尽量客观地反映真实。因此,需要以“练习行为表现”为评价体,形成一个由身体练习体验为点,运动技能学习为线,身体练习行为表现为面的评价体,具体表现在对动作符号、运动逻辑、应用意义学习的行为表现,以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效果判断。
(一)对动作符号学习的行为表现评价
学生在动作符号学习中,其身体练习行为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位移动作,如走、跑、跳、左右滑步、前后滑步、单脚跳、追逐等;二是徒手动作,如站立、两臂侧平举、斜上举、斜下举,各种手型、步型,平衡、屈体、伸展滚动、体转、起跳、着地等;三是器械动作,如滚动、上手投掷、下手投掷,接球、踢球、运球、用器械击球,传球、运球、垫球、扣球等。
(二)对运动逻辑学习的行为表现评价
学生在运动逻辑学习中,其身体练习行为有如下主要表现,一是空间认知,如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顺时针与逆时针,低与高,直与曲,大与小,远与近等;二是运动逻辑,如,在控制的环境下与各种动作技能相适应的快与慢、加速与保持,用力的大与小,紧张与放松;如何跨越,如何滚翻,如何躲闪,如何缓冲,如何进行体力分配等;三是运动关系,如在控制的环境下与各种动作技能相适应的团身、伸展、体转、通过、穿过、围绕、环绕、并排,领導与跟随、镜面与配合、统一与对照、个人与群体、同伴与团队等。
(三)对应用意义学习的行为表现评价
学生在应用意义学习中,其身体练习行为表现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健身运动,是学生应用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能调控、营养卫生、生活制度、适应环境、心态调适等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下,形成个人进行健身运动的行为习惯;二是竞技比赛,是结合相应的竞技运动项目,在相应的竞赛规则前提下,应用其运动技能,并伴以一定竞赛策略和战术思维,去获得竞赛胜利的行为;三是身体娱乐,利用所形成的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健身运动或竞技比赛,感受身体运动中的乐趣,以展示和表现自己运动技能的行为。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的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研究”(立项编号:GD16CTY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7-1-11(9).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5]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