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证书 引发诸多思考
2018-05-14王宗平
王宗平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7年9月3日,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南开大学龚克校长“为毕业生签发‘学生体质健康证书”的特色发言,一度引起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南开大学为4年里始终坚持体育锻炼、毕业学年度体质测试成绩达到及格标准的1206名同学颁发了由校长签发的,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的“学生体质健康证书”,其中57人还因体质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而荣膺“体魄强健毕业生”称号。可以说,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为学生颁发健康证书、授予荣誉称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引发人们诸多思考。
签发体质健康证书,是主动作为还是国家要求?
2007年5月,中央7号文件就明确指出:普遍推行《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整整10年,全国没有哪个省市或者哪个学校给学生颁发体育证书。直至2017年毕业季,南开大学在全国大中小学“首开先河”,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为毕业生签发体育证书,是一个导向鲜明、纠偏补漏的积极举措。
1/3的及格率,代表全国大学生体质真实水平吗?
据2015年11月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公报》披露,大学生体质不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体质仍在持续下降……南开大学官网对问题不回避、不遮掩:“相较于本科毕业生总人数,获得体质健康证书的1206名学生占总体比例的1/3左右。这个数据可能不太好看,但是回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毕业季节这个特殊时期颁发证书和荣誉称号,希望能够引起学生们的重视。”每年各学校都在自行组织体质测试,多数学校上报数据的合格率在90%以上,有的高达98%。教育部近几年都组织专家对各省市大中小学进行抽查复测,即便被抽测的每个学校都已经剔除了病残体弱和当天身体不适的学生,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学生群体,但《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比例,小学仅为38.6%,初中为23.8%,高中为20.2%,大学更是低至14.1%。这意味着,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都存在问题。
1/3的低及格率,是《国家标准》太高了?
南开大学毕业生体质测试结果发布之后,一部分网友质疑《国家标准》是不是太高。其实,《国家标准》是综合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农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大数据之后,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制定出的一个保基础、全覆盖、兜底线的最低标准。而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经过5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降低一次。以大学男子(大四)1000m为例,1989年的合格(60分)标准是3'55",2014年合格标准是4'30",降低了35s;而大四女子800m也从3'50"降至4'32",降了42s。显然,《国家标准》并不高!
体质测试低于50分,有学校不发毕业证书吗?
《国家标准》以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都明确要求: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除外)。要求“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就南开大学而言,3250名毕业生1206人及格,37.1%的及格率不仅说明与国家95%的及格率要求差距很大,同时还意味着尚有2000多人不及格,如果这2000余人测试成绩都在50~60分之间,那皆大欢喜。但如果有人在50分以下,不能毕业,只颁发结业证书。而按照学生成绩正态分布规律,2000余人60分以下的学生中,达不到50分的,有几百人甚至近千人都是有可能的。当然,讲清楚这个问题不是为了深究这个问题,其一,只是说明目前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多么的令人堪忧!其二,国家的政策和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是多么的苍白无奈!
运动不足、体质不强,何时了?
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笔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奔跑、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的“三无七不”温柔体育课现象,使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的现实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不强、眼睛不亮(近视)的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
大学,不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的历史使命,还承担着社会引领、社会启蒙、社会批判的时代责任。当下的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不低,最缺乏的是动商。开发动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导向,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南开大学严格认真地对大四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带头为毕业生签发“体质健康证书”,值得全国兄弟高校学习和效仿。无论学校体育还是学生体质,不缺政策、不缺文件、不缺口号,而是缺监督、缺落实、缺担当!
(本文由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