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2018-05-14苏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政策及法律还不够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此,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权益,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作者简介]苏华(1966- ),男,安徽安庆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四川国弘现代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省属国企)董事长,硕士。(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0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既要培养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要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多层次,为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已进入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道路,依托企业,贴近需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校企合作时也明确指出: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相互流动,形成一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重角色顺畅转变的“旋转门”机制。2014年6月以来,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多数专业的实践基础薄弱等长期困扰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水平的顽疾,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了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职院校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教融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办法不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分析这些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国家政策及法律还不够完善。1996年以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多个政策文件,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集中在职教的地位、方针和管理体系方面,重点着眼于职教院校的宏观管理,对于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涉及较少、规定不明确。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仍然十分缺乏,校企合作的法律空白,在土地、人事、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也尚属空白,校企合作缺乏机制和制度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在修订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以及劳动、社会保障、外国专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时,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修订完善相关条款。”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生效,由此产生了相关法律条款不兼容的情况。此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提出“推动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该法的修订目前尚未完成。

2.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具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显性主体。随着社会发展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又提出“校、企、政、行”的合作。事实上,这些都忽略了“生”这一隐性核心主体,对于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重视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忽略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就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政、行、生”的合作。

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要彻底改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被动参与的现状,建立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体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把尊重企业的权益诉求放在首位,将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两者协调起来,变企业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而奠定企业和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坚实基础。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不明确,对企业利益的保护机制不充分,对企业的需求重视不够、把握不准,导致校企合作的基础不稳定、深度不够。同时,企业对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负担,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

4.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尤其是一些传统制造产业的人才过剩,而一些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等的人才则严重紧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导致部分与传统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与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數量较少。二是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针对性,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学生很难学习到与产业技术同步的技术和知识。三是学校实训条件的投入不足,实训设备陈旧,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线的要求。此外,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潜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思考,导致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不足、管理和协调能力不足,其综合素质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

5.产教融合在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还亟待增强。如何把包括院校、师资等在内的院校资源与行业企业在研发、人才、产品、运营方面的需求有机整合,围绕产业集群实现人才集聚,实现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基本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及时发现各行业紧缺的人才,进而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大幅度提升对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能力,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推动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议

1.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德国、英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其中,有两条经验最为重要:一是健全严密的法律体系;二是企业直接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例如,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由国家从法律层面要求企业必须接受学生的实习,提供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指导,支付报酬并出具实习鉴定材料。“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由企业出资,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权益。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行业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体制机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行业、企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3.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加大对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在土地、人事、财税、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企业开门办学,利用学校的师资、技术、管理、土地等资源,通过獨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面向市场的各类企业,实现校企一体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精神,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校”改革。

4.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切实实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对接”,深入开展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提出的“四个合作”,促进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推动招生与招生相衔接、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

5.进一步强化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职教师资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制度,要围绕国家重点产业领域,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集中建设一批职教师资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快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6.进一步强化企业和学校的全程共同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制订以及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的建设;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共同完成我国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包括“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外语应用”“信息处理”等在内的8类核心技能的培养任务,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栏目编辑:黄晶晶)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