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与对策

2018-05-14武博罗秋兰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三位一体优化

武博 罗秋兰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廣西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类别设置集中、热门专业布点多,同质化现象突出、专业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专业布局城市偏好显著,资源配置欠缺整体统筹、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还未完全匹配。因此,可尝试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市场自主调控的三位一体的优化支持体系,从而提升专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结构 优化 三位一体

[作者简介]武博(1986- ),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罗秋兰(1962- ),女,湖南零陵人,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15-06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处于基础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要素。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内专业建设重复投入、部分专业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还未完全匹配等问题日益凸显,急需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迫切性

1.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亟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与增长点。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揭示其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①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GDP的比重正以较快速度增长,并且已超过50%;第二产业的比重则以较缓的速度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离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亟须提升,不同性质、类型的企业的贡献作用需进一步发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重点在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②以广西为例,目前广西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3%、45.8%和3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51.4%和41.9%,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低于全国8.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亟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转型必然导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如更侧重对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与产业发展对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生产、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相当于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只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保障产品的生产与升级。因此,要加快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近年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质量、办学条件、体制都亟须进行提升、促进和变革。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区域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需要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与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有利于学校发展与本地区人口、教育、经济发展实际相吻合。它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无缝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对个体自身及终身发展的关注与促进。只有真正实现点上的优化,才能凸显职业教育面上的整体性效应。

3.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正步入新的阶段,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发展观,中等职业学校也亟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何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将对部分重复开设、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规模效益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化建设。通过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变革,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构建浓厚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教育2030”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③此纲领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导引,确保每个人都享受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努力为人未来的学习可能及获得高层次技术技能奠定基础。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就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为主要目标,使个体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努力形成贯穿人一生发展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内部延展性作用,满足个体不断提高的学习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指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教育专业内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的口径、质量、内涵等;二是在一定专业内涵基础上专业间的构成状态,包括专业的数量、规模、布局及衔接关系等。”④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进行调整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即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内在调整,更好地建立专业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联动网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若想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就要深入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内在各要素的现实状态及其问题。

1.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经过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广西目前基本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貢献。专业建设方面,2016年广西全区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251所(不包含技工学校)共开设213个专业,专业布点达1963个,已覆盖所有18个中职专业大类,对接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分别为25个、63个、125个,有力地支撑了产业发展。

2.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问题。第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设置集中,热门专业布点多,同质化现象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能较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就能体现出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供应作用,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全区中职学校在专业大类设置上较为集中,2015年全区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四个专业大类的学生总数就已达全区中职学生人数的62%。专业大类集中设置虽然有利于该专业大类的发展并适应市场需求,但过多学校设置、开办同类专业,不利于生源集中、专业规模扩大、学校品牌建设等,也存在办学定位不准、追逐市场等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由于缺乏专业布点间的协调机制与有效的专业布局统筹,很多学校开设专业时都是依据市场导向,以“招生难易”为是否开设专业的衡量标准,直接导致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重复、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建设滞缓。2016年,广西全区251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包含技工学校),专业布点数排在前十位的热门专业分别为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商务、学前教育、会计、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布点数分别为153、122、91、83、82、81、65、50、46、44,专业设置占全区所有学校的比重分别达到61%、48.6%、36.3%、33%、32.7%、32.3%、25.9%、19.9%、18.3%、17.5%,专业设置重复比例较高。对于同一个区域而言,高比例的专业重复率将导致学校的办学定位出现偏差,影响本校专业的品牌建设,同时极易造成本区域生源分散,降低专业办学规模,影响专业办学效益。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专业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学校专业的办学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既要重视总体规模效益,也要重视专业规模效益。专业规模效益是指通过对学校专业的调整,增加优势专业招生数量,减少或取消劣势专业招生,从而提升优势专业建设的投入比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并不是学校在校生人数越多,其专业规模效益就越好,相反,专业大类与专业数目相对集中建设反而更能提升办学效益。例如,一些非特殊专业每年只招收十余名学生,三个年级的学生总数不足50人,专业办学成本高,办学效益较低。2015年,南宁市共有中职学校52所(不包含技工学校),通过对热门专业统计可知,排名前五位的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其专业布点数分别为25、22、22、18、16,占南宁市全部学校的48%、42%、42%、35%、31%。其中,2015年招生少于100人的专业布点数分别为14、6、13、6、12,分别占其专业布点数的56%、27%、59%、33%、75%。可见,布点数与办学效益并不成正比,同一个专业布点过多,会导致招生难等问题,引起各学校生源竞争,影响各个学校专业规模效益的提升。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城市偏好显著,资源配置缺乏整体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一方面受人口、经济状况、市场需求、文化、就业人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须符合当地的发展状况。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在不同城市的布点差异显著。根据2016年相关数据显示,专业布点最多的城市为南宁,共有中职学校54所、专业布点数达到555个;布点最少的城市为防城港,仅有中职学校3所、专业布点数为24个;在全区47所区直中职学校的541个专业布点中,南宁市共布局26所区直中职学校、317个专业布点。可见,南宁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独占鳌头。

虽然南宁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特点,集中了优势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但也存在着学校专业布点过多、招生分散、特色不明显、实训条件较差等问题,不是每所学校的专业发展都能呈现理想状态,而且并未凸显以南宁为核心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未能完全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军作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发展新格局”,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专业的建设与布局应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相一致,紧密匹配于三区及各个设区市发展的战略要点,凸显各自区域的特色与满足其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未完全匹配。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专业数量、规模、层次、布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也有新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若想培养出与产业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就应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匹配,从而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人才。

目前,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未呈现较为理想的匹配状态,但已经开始逐步调整。根据2013~2015年度广西各专业类别的招生人数,尝试对其涉及的主要专业与产业类别进行模糊匹配,可知2015年三大产业对应的专业招生人数较前两年都有所回落,但有部分专业大类的招生人数有增加趋势,其中2015年第二产业中的石油化工类招生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服务类、体育与健身类、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招生人数有所增加,可见第二、三产业对应的专业类别正在调整分布规模,但调整比例较小。

为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我们尝试将不同产业的招生人数比重与三次产业的构成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各个产业的招生人数是否能够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目前,广西第二产业的GDP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偏低;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根据2013~2015年度广西中职学校专业招生人数与产业结构的对比可知,第一产业专业人数比重与第一产业比重差额较小,第一产业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匹配;第二、三产业专业人数比重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差很大。换言之,第二产业目前紧缺相关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人才供给,即需求不够(见19页表1)。

其次,通过分析广西近年来的就业结构人数比例来找寻未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据19页表2数据显示,广西近年来第一产业专业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专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专业经过大幅度下降后又恢复了增长态势。依据就业结构的风向标指向,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应适当增加第二产业紧缺专业,重点研究增长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并在控制第三产业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有市场缺口的专业人才培养数目,避免“一刀切”。

由上可知,广西三大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呈现不匹配现象,第一产业的构成比例与第一产业的专业结构较为吻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出现供求矛盾,表现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是供过于求。据发达省份的经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是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常态。但是,如果两者差距过大,则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要随之调整。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是对相关专业进行简单撤销、新建、规范的过程,也不仅是对专业数量、规模、布局、培养标准进行调整的过程,而是一个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优化的思路与原则,也要从微观上明确优化每一个步骤的推进过程。可见,专业结构优化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来自政府、学校、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尝试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市场自主调控“三位一体”的优化支持体系,将对其有事半功倍的效能。

1.明确政府主导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地位。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应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做好优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影响因素,把握专业结构优化的全过程。

具体来说:一是明晰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原则,重点考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全区职业教育、教育布局之间的关系,重点统筹专业结构与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重点思考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问题等。二是确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依据。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相关专业是否需要调整,这是保证优化工作科学合理性的前提条件。该标准依据应充分建立在前期实证研究与区内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数量、类别、规模、效益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论证标准依据的可行性。三是出台专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文件、推进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专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步骤与责任主体,保证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相关专业。

2.提升学校主动应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能力。在以往的专业调整过程中,中职学校往往被动接受而鲜有主动参与,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调整是在市场调控下盲目进行的,缺乏一定的调整依据,忽视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职学校自主优化专业结构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转变观念,在政府统筹优化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应对专业发展瓶颈的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确立“一校一案”的调整思路,鼓励各中职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量身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做强做大本校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有的放矢;二是主动调整已开设的专业,秉持做精专业的原则,对弱小、落后专业进行淘汰,对新兴或热门专业实行错位化、结构化发展,对品牌专业实现集群化、链条化发展;三是制定专业未来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域产业布局、人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联系区域行业企业,了解用人新需求,促进个别传统专业转型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

3.提高市场自主调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市场调控一直是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专业定位与建设目标。如何减少市场自主调控所带来的盲目性、提高其对专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成为目前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促使学校自主调整、转型、新设、停办专业,尝试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区域内各中职学校专业实施质量进行评价与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学生可根据公布专业的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情况、技能水平来选择学校,引导学校对其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尝试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通过开展市场调查定期发布产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学生就业状况报告,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解决目前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转型不相匹配的问题,为各职业学校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下基础。三是形成区域行业企业普遍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为培养出与市场“产销对路”的人才,加强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尝试研制针对本区域企业的职业能力层次标准,使毕业生一旦具有相应被认可的职业能力,就能优先被相关企业录用。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是全面统筹布局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性环节,是提高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更是推進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度匹配,才能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断优化专业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良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3.

②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是学刊,2014(1):58.

③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J].开放教育研究,2015(6):17.

④张建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高职一体化视阈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36.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三位一体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