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

2018-05-14贾海刚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精准扶贫科技

[摘要]高职院校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组织之一,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将其科技能力运用于社会服务,可实现高校科技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当前高职院校科技能力服务精准扶贫存在着贫困人口科学素养较低、院校科技精准扶贫意识薄弱、院校科技精准扶贫转化能力不足以及院校科技与精准扶贫对接不畅等共享困境。高职院校应在共享发展理念下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撑、生产力支持、人力支撑、文化支撑等优势资源,开辟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战略路径、产业路径、人才路径和文化路径。

[关键词]共享发展 高职院校 科技 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贾海刚(1986- ),男,河南滑县人,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四川 成都 61174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21-05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组织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赋予的各类优势资源聚集体,具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从职能意义上看,高职院校理应利用所得优势资源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全社会共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应发挥其科技优势资源,承担助力精准扶贫的责任和义务。

一、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能力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推进

1.共享发展理念溯源。人類社会发展伴随着社会财富的非均衡化分配,从而导致了疾病、战争以及自然的破坏等现实问题。马克思等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将社会财富共享分配阐述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共享发展也演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半世纪后,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释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由此,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决定了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改革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时代特征,再次阐释了共享发展理念,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②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理念最为重要的发展,就在于把“共享”纳入“中国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共享发展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正义理念,体现了直面当代中国深化改革进程中各种“出场焦虑”和“在场难题”的现实担当。同时,共享发展理念又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治国理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充分把握与升华。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③至此,共享发展理念由理论升华为实践,由假想升华为现实,由目标升华为结果。

2.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社会的功能。高等院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且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增强高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认真履行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职责使命。他要求高等院校团结领导全体师生员工,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篇章。实现中国梦,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决定了中国梦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宏大的目标,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所系。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才是中国梦的内涵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兼具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两大职能,决定了高校具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中国梦,首要完成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小康。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精准扶贫的责任与义务,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技能力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科技服务精准扶贫。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④。一个半世纪后,邓小平再次明确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同样,科技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能量。贫困问题最本质的原因是物质的匮乏,而科技是改变物质匮乏的主要手段。正如马克思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⑤而创造这么多物质财富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因此,科技精准扶贫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力;形成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离不开科学技术。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配套实施一些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科技扶贫项目,利用科技传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新理念,改变落后面貌,达到致富目标。

4.共享发展、高校科技能力与精准扶贫的理论耦合。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有之意。精准扶贫概念的勃兴,肇始于我国理论界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对反贫困范式的重新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扶贫机制的改造、完善和重构。贫困与反贫困是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均衡化分配的斗争,扶贫工作有多种手段、类型与方式。从扶贫方式上有物质输入式扶贫和自主造血式扶贫;从扶贫类型上有粗犷扶贫和精准扶贫等;从扶贫途径上有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

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且高职院校具有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技能力理应被人民群众所共享。目前,高职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成员,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然也要承担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扶贫义务。利用高职院校科技能力进行科技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的多维共享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不断增强,为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精准扶贫存在着贫困人口科学素养较低、院校科技精准扶贫意识薄弱、院校科技精准扶贫转化能力不足以及院校科技与精准扶贫对接不畅等困境,导致高职院校科技发展浮于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科技成果缺乏原创性和实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且动力不足。

1.贫困人口的科学素养缺失。我国政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解决了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但是,我国的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扶贫经验表明,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不仅在于环境封闭,交通、信息不畅,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较低、科技意识不强。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约有5000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的偏远山区,从表面上看是缺乏从业技能、从业岗位等,实质上是缺乏“劳动转化金钱”的途径。“根据近年来公布的数据,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人口约存在3000万之众。”⑥这部分陷入贫困困境的适龄劳动力具有文化学历层次低、生产技能欠缺、无业率较高等显著特征,实质是科学素养的缺失。该部分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势头。从思维认知上看,由于缺乏谋生手段,部分贫困人口甚至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科技致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科学劲头,不思进取,無心脱贫。由于他们所处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科技文化教育贫乏,日常习惯于重体力劳动,存在着科技生产意识薄弱、科技应用氛围不浓、使用新技术热情不高等问题。从生活方式来看,贫困人口由于文化匮乏、生产技能欠缺等问题,长期处于文明生活的朦胧阶段,导致科技文化氛围松散、劳动技能简单等。正是由于贫困人口具有上述显著特征,致使他们很少应用科技,这导致高校开展科技精准扶贫的对象模糊,高校科技精准扶贫的主体角色也有部分缺失。

2.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意识薄弱。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当前的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积极行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扶贫进度需加快、扶贫方案需细化、扶贫意识需加强等问题。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某些部门和部分教职工将人才培养视为重中之重,轻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甚至认为脱贫攻坚是扶贫部门的责任、领导的政绩工程,从而对扶贫工作不关心、不热心、不上心、不用心。另一方面,即使高职院校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也存在着科技创新与精准扶贫对接的意识薄弱的问题。由于科研成果对接到精准扶贫领域是公益、半公益项目,难以获得利益,致使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对接精准扶贫领域不感兴趣,甚至有意躲避对接。现在全国上下脱贫攻坚氛围已经形成,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扶贫意识,自觉把脱贫攻坚当作分内事,自觉服从服务于扶贫工作大局,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扶贫,提高扶贫意识,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转化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作为科学技术与科技人才的聚集地,理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强化科技扶贫在高职院校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成效并不理想,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院校科技应用于精准扶贫的转化能力不足。转化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两个层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商品化、规模化、国际化,最终形成科技产业的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则要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以精准扶贫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帮扶贫困人口的产业能力。显然,目前高职院校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精准扶贫实际需求的能力显著不足。

4.高职院校科技与精准扶贫对接不畅。目前,高职院校的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不顺畅,原因还在于高职院校科技与贫困人口无法顺利实现对接。高职院校科技与精准扶贫均是独立的社会单元,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科技意识薄弱,不会主动寻求科技精准扶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服务的意识薄弱,亦不会主动助力精准扶贫。这要求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精准扶贫必须有一个连通的桥梁,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服务组织(中介)来实现两者需求的对接,将两者连接起来。

三、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共享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能量、优势学科、科研条件、现代理念等优势资源,在共享发展理念下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撑、生产力支持、人力支撑、文化支撑等发展路径。

1.发挥社会科学智库优势,多维审视规划精准扶贫战略路径。高职院校智库建设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等特色优势,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提升精准扶贫效用起引领和支撑作用,提供社会科学智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智库将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为贫困地方扶贫发展规划和扶贫政策制定出谋划策。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属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智库专家应主动深入贫困地区展开实地调研,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研、分析贫困地区致贫主要原因以及脱贫优势,用专业智慧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贫困地区的全覆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社会科学智库应引导优质院校科技资源与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的对接及集聚,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和优势产业的科学生产技能。

2.发挥强势科技研发优势,对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产业路径。高职院校应重视将相关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强势科技研发优势和科技成果优势,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技扶贫开发工作,有效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农业技术水平、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一是高职院校要做好贫困产业科技扶贫顶层设计。科技产业扶贫要明确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项目,有重点地推进,真正达到扶贫目的。二是高职院校要利用科技优势帮扶贫困地区做好产业规划。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特色学科和技术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帮助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引进、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三是高职院校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打造校企研发基地,促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四是高职院校要将重点专业对接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扶贫培训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工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基本职责的新要求,是高职院校在全国、全省脱贫攻坚战中的“阵地”。开展特色产业扶贫,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责之一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3.发挥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助力贫困人口精准扶贫人才路径。精准扶贫的绝大多数对象是农民,做好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农业科技接受程度的高低,建设一支科技素养较高的农民队伍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应以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强化贫困地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与产业接轨,逐步建立并完善校企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院校主动、产业服务机构协同、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助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一是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并支持贫困地区适龄劳动力参与进来。二是要加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改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培养模式,打造将教育链紧密连接产业链、双链均连接创新链的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路径。

4.发挥院校现代文化理念,优化科技环境精准扶贫的文化路径。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在精神上关心贫困人口,积极引导他们正视困难、转变观念、自立自强,不断通过科技扶贫、技能培训,增强科学本领,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扶贫对象也要摆脱“悲观、畏难、懒惰”等不健康心理,改变“等、靠、要”不良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力争早日脱贫、发家致富。在实施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项目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亲临贫困地区进行考察和深入生活,而是通过科技扶贫项目,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充分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贫困命运的科学观念,强化其科学自立意识。例如,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师生实践活动,将科技观念、科技意识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理念、文化理念灌输到贫困地区群众中,打通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的科技文化传播路径。

[注释]

①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8.

⑥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16~59岁人口占比折算而来。

[参考文献]

[1]孙迎联,吕永刚.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研究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7(1).

[2]姜洋,李大智,王庆丰.高校精准扶贫对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探讨——以唐杖子村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7(1).

[3]黄承伟.深化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精准扶贫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在线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