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转型期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2018-05-14韦幼玲史兵方
韦幼玲 史兵方
[摘要]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是学校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迫切需求。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专业结构不科学、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偏低等困境。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期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需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辅导员自觉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转型发展 辅导员
[作者简介]韦幼玲(1976- ),女,广西宾阳人,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史兵方(1974- ),男,安徽寿县人,百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博士。(广西 百色 533000)
[課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转型期辅导员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LSZ03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1-0070-05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内涵式发展轨道,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旺盛,而学术型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现实。基于此,2014年2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同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文件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中的后发展高校,肩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其改革发展面临着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发展的价值取向单一及内部结构不科学等问题,转型发展成为民族地区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必由之路。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提升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融入高校转型发展,是广大地方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对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期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当前,国家鼓励高校转型发展或重新定位,其目的是引导地方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任务是培养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更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命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2006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学业帮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高校要转型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2.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旺盛的求知欲和热情,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有较强的自尊心,但自控能力较弱;对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无限向往,但不得不面对自己身处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等。这些情况很可能会诱使学生心理产生波动。加上现在信息全球化,网络信息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和意识倾向。另外,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持续深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又出现新状况。例如,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的是培养本科毕业即可就业的蓝领,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志考国家公务员或考研并向学术型发展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划不同步,势必加剧大学生自我矛盾的冲突;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也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前途更加迷茫和困惑。学校转型发展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需要及时、正确引导,否则,很可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任务,其职业素养与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桥头堡”,肩负着警防西化分化、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渗透的艰巨任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民族地区高校构建一支政治强、职业素养高、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
3.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是学校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迫切需求。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校内大学生走出去、历练自己的机会较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是加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大学生的面试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承担者,如何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培养“四有”人才的中坚力量。民族地区高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族别众多, 是反分裂、反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这些特征对转型发展期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了解转型发展期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笔者对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的高校进行了调查或走访。对照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可知,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高校转型发展期对辅导员的要求尚存差距,主要表现为:
第一,专业结构不科学。在调查或走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到40%,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占比低于11%。第二,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或走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辅导员人数占84%左右,趋向年轻化,其中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上岗,仍然带着学生的心态,开展工作的思想成熟度不够,指导教育学生的经验不足,辅导员队伍建设没有形成“传—帮—带”效应。第三,职称结构偏低。调查或走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中级及以下职称者较多,高级职称辅导员占比低于2%。显然,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这使得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的实效性较低。第四,调查或走访的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满5年的不到辅导员总人数的8%,辅导员工作2~3年就转岗的现象较多,甚至有辅导员因工作繁重、压力大而辞职的现象;此外,考上研究生或公务员的辅导员也占一定比例。第五,辅导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辅导员总数的40%~70%,其余均为本科学历,没有博士学位者。从高校转型发展需求来看,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缺口较大,对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足。
总之,辅导员工作能力越强,职称越高,流失得越快,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极为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第一,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处经济后发展城市,获得国家教育资源少,学校在辅导员工作环境、津贴、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多数人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辅导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认同辅导员工作,进而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第三,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低于1∶200,加之部分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视野不开阔,造成其工作效能低,成就感低,难以胜任辅导员的多维立体工作。
2017年8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了再次修订,对高校辅导员在政治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期望。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无法与教育部门期望的目标相匹配,民族地区高校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期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对策
1.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大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如一般由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起来,且建设发展时间短,更重要的是学校建设发展经费来源有限等,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转型发展期,学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模式创新及校企合作方式改革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素养与能力是为学校转型发展这一中心服务的,有利于高校建设和发展。依据2017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要求,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配备充足数量的辅导员是民族地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根本和前提。学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实行专岗(编)专用,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可度,增强优越感,使其凝心聚力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兼顾学历层次和学科结构,把政治素养强、职业素养高、作风正派、热爱辅导员工作的人招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学缘、梯队及能力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校园和谐。最后,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辅导员选聘和流出机制。学校可以优先将校内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和具有奉献意识的工作人员调到辅导员岗位上来;而对于因其他原因申请调到辅导员岗位的教师,实行严格的入门考核和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制度。辅导员任职期满时,学校允许其转为专业教师,也可选拔优秀的辅导员到学校党政管理部门任职。
2.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构建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培训长效机制。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处于转型期的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需求及发展特点,明确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发展目标,建立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培训长效机制。第一,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培训,使辅导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认知当前的世情和国情,培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爱国情操,提升开展反分裂、反渗透的工作能力。第二,不断拓展学校职能部门对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对辅导员进行政治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民族学、宗教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促进辅导员自我蜕变,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夯实基础。第三,通过举办“辅导员沙龙”和辅导员讲坛等活动,辅导员可就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贯彻“传、帮、带”,实现工作实践中培养新人。第四,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多族别性和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编写学生管理工作手册,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带队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等,锤炼其道德意志,历练其管理能力。第六,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发展和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学生的实际管理中,加快辅导员向学术研究型转变。第七,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级校外培训、全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创业导师培训等,开阔眼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2)理顺辅导员工作机制。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追求,高层次的追求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因此,理顺辅导员工作机制是激发个体积极性、创新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创新辅导员工作机制,将辅导员从繁重的、琐碎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抓主要工作,使辅导员有时间和精力将学生工作做得更具针对性、更细致,进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更好地促进学校转型发展。首先,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制定合理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实施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学校奖酬方面,公平体现辅导员的劳动付出,充分利用绩效考核这一杠杆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热情。其次,在职称评定方面,由于辅导员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其职称评定体系应有别于专业教师的评定体系。因此,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辅导员职称评定一定的倾斜,使其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晋升职称。对喜欢辅导员工作且愿意长期担任此项工作的优秀辅导员,多给予机会,畅通硕士、博士深造途徑,鼓励其成为学术专家型的辅导员。最后,学校可在二级学院选拔一批优秀的高年级的本科生作为年级辅导员助理或班主任助理,协调完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这样,辅导员就有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有力地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3.鼓励辅导员自觉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1)加强自学,转变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多研读政治理论文章、党的章程,深刻理解十九大会议精神,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用“中国梦”统领思想,促进民族团结和校园和谐,增强反分裂、反渗透能力。另外,辅导员工作的多维特性以及民族地区高校转型发展决定辅导员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辅导员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就业指导、培训知识,以便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指导;学习掌握法律、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将管理、教育与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危机的分析和选择能力。此外,辅导员还要转变观念,将辅导员工作由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学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2)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容,高校办学、管理逐渐趋于开放,学生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传承和创新。首先,辅导员应利用好在校内外建立的“辅导员讲坛”“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革命烈士陵园”等思想教育阵地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课内转移至课外,让学生心感身受,强化心灵认知,提高思想教育效果。其次,辅导员应利用好院团委、学生会、艺术团和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完善校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建设,以“学校社团能力提升工程”等形式对学生会、社团的干部开展培训,积极打造学习型学生组织,以社团带动学生,形成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辅导员应积极利用微信、飞信、QQ群等信息平台,完善信息传达机制,利用新技术打通与学生交流的主渠道,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管理工作简单、快捷、高效和实效。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创新创业政策,引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潮,营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但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相对薄弱。首先,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将这些创新创业政策传达给大学生,让其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使其充分感受到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关心。其次,积极参加各级创业知识、创业导师技能培训,深入校企合作单位,了解企业化管理新模式,提升自己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最后,定期举办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在这些活动中,辅导员是组织者、指导者,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同时制订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活动计划,保证竞赛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林富,宗高峰.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7(1).
[2]唐拥军,黄建雄.百色学院探索应用型高校的“抢跑”战略[N].中国教育报,2016-03-24.
[3]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
[4]杨喜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趋势下辅导员工作的新定位——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9).
[5]林娟.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时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6]吳健,丁德智.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规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