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贸区建设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2018-05-14王昆
[摘要]文章从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必然性出发,阐明自贸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导向,提出了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产教融合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改革课程体系、搭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产学研合作资源平台等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自贸区建设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路径
[作者简介]王昆(1970-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天津 30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课题“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VE3139)、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资助项目“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劳动力输转培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TJJX13)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2015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GK2015-W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1-0030-06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推进高职优质校建设的主线就是产教融合,使之贯穿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術技能型人才等方方面面。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自贸区建设,为新一轮的高职优质校建设产教融合集聚了优质资源和环境,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和服务自贸区建设,并使之成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必然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承担起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为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决定新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与此前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4个自贸区,形成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1+3+7”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自贸区的建设定位和特点看,上海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成员,建设国际水准的金融体系;天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广东服务粤港澳一体化;福建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和海上丝绸之路;辽宁助力东北振兴和工业转型;浙江服务海洋战略和大宗商品;河南打造交通物流枢纽;湖北服务创新和产业高地;重庆聚焦西部开放门户城市;四川打造西部国际开放通道枢纽;陕西定位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发展倡议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2016年12月,刘延东副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承担起新时期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纵观自贸区所在省市,或是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或是富有产业发展特色,同时高职教育发展也较快,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自贸区围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设定位,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刚性需求。高职院校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对接服务的历史使命,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自贸区建设。
(二)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带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
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的核心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即通过自贸区高标准开放经济试验田。中国自贸区建设要先遵守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有能力应对高标准的开放经济竞争,改进公共服务,构建符合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制度框架,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积累经验,以对外开放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发达的职业教育,自贸区的国际经济环境不仅要求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业务,参与国际竞争,也需要高职院校面向国际市场重构职业教育理念,引入先进教学资源,建设国际职业教育公认的专业和课程开发体系,加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育角度看,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也是教育部“十三五”建设高职优质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依托自贸区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对接服务高度聚集的先进产业,深化与国外职业教育院校或产业咨询机构的合作,创新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治校管理机制,与国际职业教育相衔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自贸区深化改革,促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通过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对体制机制改革、服务监管创新的倒逼效应,从而营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制度环境。自贸区特有的“负面清单”,导致一部分市场主体部分流失。例如,因为环保要求,一些不达标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会离开,或者转型为生产服务型企业。但是,“负面清单”之外完全由市场主体决定,境外的金融、医疗、高端装备和技术大量且快速地涌入,对本地同质产业带来冲击,迫使本土企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随着自贸区的建设,“负面清单”会越来越少,投资贸易自由、高度便利的市场环境使境外资本、技术、商品、服务、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入,形成城市功能和产业新布局,如金融商务、科研创意、贸易物流等。新产业聚集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和本土的教育合作,培养管理、贸易、营销等通晓国际事务,尤其是适合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能快速搭建起这些高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单一地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少服务高端产业的针对性,更没有熟识国际经济竞争经验和通晓国际经济规则的师资和课程;只有产业与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依托跨国公司、国际化公司,才能在专业结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快速通道,按照产业需求,从教学管理、实习、项目开发、技能培训等,与生产经营实践实现全面对接,从而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实效。
二、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导向
(一)自贸区出台人才政策,加快集聚人才
随着自贸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凸显,境外资本和项目不断涌入,本土企业也紧抓发展契机,加速向区内发展。不论是挂牌建设的上海自贸区,还是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甚至连新设立不足两年的7个自贸区也都出现了市场主体“突飞猛进”的态势。以天津自贸区为例,截止到2017年3月,市场主体总量53528家,其中内资43644家,外资3375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自贸区的形成首先依托海港、空港或是物流集散区域,其次是在传统保税区、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因此具有项目、技术的基础,加上境内外大量引入的资本、项目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短期内快速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但是,这些经济功能区由于远离城市主城区,大部分属于非生活区,居住和流动人口稀少,导致劳动力稀缺,这已经成为自贸区建设发展的瓶颈。因此,各自贸区要加快人才集聚,优化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制度创新中首要的就是依据自身建设定位和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例如,上海自贸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并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在海外人才出入境、就业、落户、结汇、通关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天津自贸区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在人才集聚、人才管理、人才激勵等方面提出30条措施;广东自贸区发布《关于促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创业支持、综合服务三大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福建自贸区通过《关于加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工作的十四条措施》,从人才评价认定机制、税收激励、创业项目土地支持、项目融资、创新经费支持、住房保障等14个方面提升服务质量;重庆自贸区提出《自贸区人才建设发展建议》,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二)自贸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跳出自贸区来看,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7年展望》中提到:“2016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投资金额比2015年猛增246%,达到2210亿美元。”2017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提到:“2016年中国吸引外资比2015年增加2.3%,达到1390亿美元。”比较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投资金额超出外商对华投资金额820亿美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角色正在发生质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急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自贸区内,无论是境外企业还是本土国际化企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因此人才需求定位在国际化、复合型特质上,要求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挂牌建设当年,入驻企业15000余家,专业技术型人才紧缺企业达到48%,技能型人才紧缺企业达到35%,55%的贸易企业紧缺专业技术型人才,55%的加工企业紧缺技能型人才,32%的航运物流企业紧缺技能型人才。根据各自贸区的人才需求以及自贸区所在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等,可大体分析出自贸区所在省市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具体如表2所示。
三、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通过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自贸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要和产业体系相适应,专业结构要和产业结构相对接,学历教育要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前教育要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自贸区的人才层次结构、技能结构和专业方向需求是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内外相连、承上启下的中枢教育层次,也是全面服务自贸区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首要途径就是依托自贸区建设定位和服务功能,搭建起多元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高职教育针对自贸区特有的人才需求类型、技能结构和学历结构,与中职教育做好互联互通的中高职衔接,与普通教育做好联合培养本科模式,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将职业精神融入技能培养全过程,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形成中高职衔接、高职、高职升本、联合培养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自贸区产业需求的职业人才类型和学历层次提供支持,提升自贸区“增量”人力资源水平;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建设思路,依托成人高等教育、国培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等继续教育模式开展政府公务人员、企业人员和待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学历教育,尤其是针对自贸区需求大批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为在岗人员和转岗再就业人员做好素质和技能提升培训、技能鉴定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满足自贸区“存量”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逐步形成既有高职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又有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不同技能等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立交桥,两者之间互联互通。
(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自贸区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通过支持‘骨干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举措,实现职教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高职教育在“十三五”期间内涵建设的主线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推动职教集团化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和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等多种形式,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因此,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依托自贸区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自贸区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探索适合自贸区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优质专业群对接自贸区重点产业群,自贸区建设定位不同,发展重点产业也有不同,各地高职院校对接自贸区的优质专业群也有差异。发挥自贸区产业集群效应,如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不同需求不同,高职教育牵头,或者企业牵头,或者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专业型职教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按照集团企业需求订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推进协同创新,提升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水平,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发挥自贸区资本和项目要素流动的优势,探索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或者专业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激活办学活力。推进先进加工制造、贸易物流和金融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自贸区企业项目实践优势,边学习边实践,毕业即就业,缓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难题。通过自贸区市场主体中的外资企业、跨国经营的中方企业拓宽海外市场的渠道,或者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际教学理念、资源和标准,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自贸区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走出去”中方企业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托自贸区国际资本和项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提升自贸区人才培养规格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基础就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形成专业结构能够支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经途径,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紧密对接,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就是要贴紧自贸区建设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群建设,依据职业岗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紧密围绕自贸区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物流、金融等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推进专业群建设,形成能够支撑自贸区产业结构的专业结构,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搭好平台、做好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国际项目、境内外企业、职教集团等,论证和制定自贸区职业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技能结构指标,遵循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悉尼协议》范式,开发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实施以毕业产出成果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成果的有效性,适应自贸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持续增长的要求,探索自贸区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
(四)通过校企互通资源系统建设,搭建自贸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大力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办好开放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为全民学戏、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与管理平台覆盖面的基础上,还要建设与“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而这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就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校企合作交流、管理服务、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这部分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中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因此,高职教育服务自贸区建设的重要途径还要把服务政府管理人员、产业大军的素质、技能提升培训、技能鉴定系统服务平台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服务、专利成果转化等交互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其中,形成服务自贸区人力资源提升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模式。
高职教育围绕自贸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提升需求,开发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服务、在线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资源和管理平台,丰富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加大培训、鉴定一体的资源平台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个人四方交互信息平台建设等,丰富自贸区公共服务资源体系建设,通过资源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提升校企合作、社会培训、应用技术服务的效率和功能,促使社会服务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志永,李冠文.依托“自贸区”建设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7).
[2]舒娅疆,康曦.三大自贸区挂牌在即概念股风起云涌[EB/OL].(2015-03-14)[2017-09-08].http://finance.qq.com/a/20
150314/015376.htm.
[3]刘良群,苏兰花.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上海自贸区人才资源开发[J].浦东开发,2014(1).
[4]魏浩,王宸,毛日昇.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1).
[5]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6-23)[2017-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406/t20140623_17073
7.html.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EB/OL].(2015-10-28)[2017-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11/t20151105_217877.html.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EB/OL].(2016-06-
07)[2017-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
06/t20160622_26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