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的思考

2018-05-14杨灵芝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引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该管理制度立足于全体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再学习,结合高职教师当前的工作特点和职业需求,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在职培训,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和科学的培训考核方式,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培训 学分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杨灵芝(1981- ),女,四川射洪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3985(2018)01-0066-04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成果,已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尤其是在消除参与培训教师学习态度消极、学习目标盲目等问题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解决教师培训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足以及培训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与教师队伍建设需求,设计了具有本校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十分重视应用型院校与应用型专业的发展。2015 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我国高职院校以应用技能培训为主,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为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强而实践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育部近年来大力提倡应用型院校教师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鉴于此,有必要加快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作为重点。

2.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构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将学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的外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3.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管理效能的大胆尝试。高等教育改革不仅对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引进需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发展阶段分步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建立与绩效评定挂钩的奖励制度、评优评先制度,以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的原则

1.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应用型高等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主要为社会输送高端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侧重于实践技能教学,理论教学的比重相对少一些,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正好相反,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是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及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成果,也是高职院校的制度特点。

2.建立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的实施细则。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提供资源和制度等方面的支持,更需要高职院校提出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以及院校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结合多方实际需求制订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设是基于以上可行方案构建的教师培训质量考核方案细则,细则的建立涉及制度执行的整个流程,包括对参与培训教师的培训课程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3.优化学分档案的管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还需要优化教师培训学分档案管理。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历、专业等各方面不均衡,尤其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为全体教师建立教师培训学分档案,并根据不同学历、能力的教师,制定层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假期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若有条件,高职院校还可以建设教师档案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功能,统计存档教师的培训现状,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法与发展动态,为后续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

1.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的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学分制在19世纪的美国首先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西方高等教育模式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学分制引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突出,但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教育占有重要比重,这也给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带来了挑战。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在岗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开阔教师的学科专业视野,也可以借此形成学科教师团队特色。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学分制管理,可以为教师提供自由灵活的学习时间,避免过度集中的学习安排给教师的科研、授课等工作带来不便,影响正常教学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要出台科学的配套评价制度,激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引入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配套制度:第一,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第二,引入学分挂钩的职称评定制度;第三,形成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系统;第四,提升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教師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学校层面是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求,个人层面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2.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构建的要点。首先,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构建,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第一,教育管理部门设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分管部门,定期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其中的违规违法操作严肃处理,尤其是经费使用情况;第二,学校出台具体的培训管理办法,由组织部等部门监督执行;第三,下属学院具体执行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培训管理办法,并由学院结合院系专业特点与学生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为教师合理安排培训项目。其次,制定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制度,建立教师校本课程体系。第一,制定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制度,将学分与课程安排具体化,为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岗位以及做好未来职业规划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建立教师校本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及专业技能在岗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并将实践学习作为课程之一,设定合理的学时与学分。最后,建设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实现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是优化管理方式的重要策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包括培训交流、培训信息统计等功能。第一,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要合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系统设置、教师信息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学分管理四大板块构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管理规定。第二,在线信息共享平台应该具有远程对接功能,能与本地培训平台和其他各类远程培训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对本地教师参加其他平台培训的管理功能。

3.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实施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有诸多重要意义。第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第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在岗培训的科学性、可持续性。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工程,职业教育改革会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深化,社会需求的改变也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并不断完善与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保证教师培训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及教师综合绩效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学分制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出台配套的评价体系,将原来的单一评价方式变革为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包括培训成绩、实践技能、科研工作、学生成绩等方面。多维度评价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学分制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细化培训内容。细化培训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教育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第二,丰富培训方式。常规培训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工程师代表等为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实践技能教学授课,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实践学习、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等方式,灵活完成培训任务。第三,规范组织建设与组织管理。规范组织建设与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协调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上。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是教学实施的活动主体,教师培训组织与管理主体应以院系为主体,以其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为根基,激发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加强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第四,建立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学分管理制度要将学分的计算与学习课时、培训成绩、实践成绩等各个部分综合挂钩,提高学分质量。第五,建立挂钩绩效奖励机制,将教师培训成绩、绩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聘任等挂钩,建立科学的奖励晋升制度,用量化的标准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4.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实施保障措施。第一,建立适应性广泛的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的广泛性主要是指能针对老、中、青各个年龄阶层教师的培训制度。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正处于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业内普遍认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需要杜绝“冒进”,对老年教师的培训需要杜绝“保守”“经验主义”。培训制度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需求,结合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现教师培训的效益最大化。第二,设立培训经费的转向制度。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尤其是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费紧张、预算极度有限的状态,且长期扩招、硬件设施建设等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而教师培训属于周期长、见效慢的投资,很难被学校管理者重视。经费不配套必然导致教师培训项目的执行度较低,执行效果难以保障。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专项制度,可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建立培训基地及基地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并完善相关的基地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供软件、硬件、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培训质量与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另外,可以借助培训基地的资源,制订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如物流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将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教师培训中,为培训注入实践资源。第四,建立长效激励制度。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授课、日常行政等各方面工作,业务工作繁忙,压力大。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再为教师安排在职在岗培训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建立长效激励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学分管理制度的引入是对教师在职培训理念的革新,高职院校通过学分管理制度,能为教师职业发展、实践教学技能学习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制定配套的培训评价标准、与学分挂钩的激励制度等来调动教师参与的热情,提高培训效率,切实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汪文华.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2012(2).

[2]漆新贵,李才俊.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J].教育导刊,2010(3).

[3]舒志定,鲍聪,黎保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项目运行问题及发展策略解析——对浙江省 48 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4]刘志红.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探究[J].继续教育,2011(11).

[5]汪文华.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2012(2).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