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创业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5-14陈洁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摘要]内创业理论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充分调动相关部门、教师、在校大学生和校外力量的积极性,创建具有市场行为资格的法人主体,向市场提供创新性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实现利益回报。因此,应构建高校内创业动力、运行、动态调整等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内创业保驾护航,同时各级管理部门要具有前瞻性、大局观,共同推动高校内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 内创业理论 大学生创业

[作者简介]陈洁(1966-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1-0054-08

近年来,我国高校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各地涌现了大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例,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有效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整体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创业教育通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在内的创业素质,而创业实践教育相对薄弱。二是创业师资匮乏。高校创业指导教师基本上由经过短期培训的校内公共课教师担任,本身缺乏创业经验;部分外聘企业家多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创业体验。三是创业平台效果不佳。形式多样的创业中心(街、广场)、科技园、孵化器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场所,每年遴选一批创业项目入驻,但由于资金不足、核心技术欠缺、创业经验有限等原因,很难培养出成功的创业企业。另外,在有较好的就业选择时,毕业生仍倾向于应聘到成熟、稳定、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而不愿意进行风险较大的自主创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内创理论和南京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希望能对大学生创业有所助益。

一、内创业理论

“内创业”的概念1985年由美国学者戈福德·平肖(Gofford Pinchot)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一书中首次提出,该书旨在分析GE、IBM、Polaroid等跨国公司内部创业的实践经验。随后,内创业概念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内创业理论。

就内涵而言,内创业是指利用特定的既有组织内的产品、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创造新业务,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创业主体,即特定组织内的团队或个体;二是内创业活动内容,包括承担新业务带来的风险,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构现有组织战略和资源配置,內创业团队或个体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等;三是内创业活动范围,限于特定现存的组织内,开展企业当前产品、市场或现有资源相关的新业务。就类型而言,内创业根据其创业源或创业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Antoncic“内创业是在一个现存组织内的创业”视角,内创业分为两个互为补充的部分:企业内部的内创业和企业之间的内创业。企业内部的内创业是在现存组织边界内,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重组与创新的创业过程;企业之间的内创业则跨越了组织边界,其创业团队和资源来自于多家企业。Chang将公司创业分为内创业和外创业。“内源创新是指在内部寻求创新源的创业活动,也被称为内生型创业。外源创新是通过在现存企业边界之外寻求创新源的创业活动。”①此外,依据内创业活动内容,内创业分为技术创新内创业、新产品风险内创业、组织再造内创业、战略更新内创业、领域重建内创业等。

近年来,内创业理论引起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蔡春驰认为,内创业教育将成为创业教育新趋势,“学校作为内创业者培养的主阵地,应从内创业者所必需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统筹管理能力、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方面入手,完善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②叶正飞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内创业教育必须树立创业与就业兼容的内创业教育理念,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层次推进内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建内源性支持的师资队伍等路径选择。”③金勖认为,内创业者教育作为新兴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一方面能将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内创业的培养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内创业者的培养思路使得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高度融合,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全面发展。④上述研究充分认识到内创业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尚未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是有效整合和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充分调动相关部门、教师、在校大学生和校外力量的积极性,创建具有市场行为资格的法人主体,向市场提供创新性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实现利益回报,使内创业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高校内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见下图。

由内创业理论可知,内创业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正常运营的现有企业作为依托,在现有企业人员、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寻找新市场,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高校内创业的依托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资产经营公司。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已成立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主要经营内容包括代表学校经营管理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负责学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二是后勤服务公司,服务范围涉及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管、饮食、交通、绿化、卫生、维修、采购、校园商贸、复印等服务。三是衍生企业,又称为高校科技企业,是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主要形式,核心技术和人员来自高校,资金分为高校投入、自筹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来源,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成为大学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从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后勤服务公司和衍生企业的发展现状看,都能为内创业提供丰富的创业资源。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形式多样的创业中心(街、广场)、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均由资产经营公司运营管理,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和部分必要的设备设施。后勤服务公司管理的校内餐饮、超市、快递、书报复印等基本上是以公开招商的形式由校外人员或机构经营运营管理。目前部分高校已将校内书店、书报亭、超市、小型餐饮、咖啡馆、校内广告牌招商等由在校生团队经营管理,借此作为创业实践训练的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衍生企业已经吸纳了大量在校生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口碑。对衍生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能为内创业提供平台。

内创业所需的资金由学校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提供。高校每年会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竞赛的方式遴选一批项目入驻创业中心、科技园,并提供5000元至10万元额度不等的资助。社会资本则包括政府向各级创业大赛获胜者提供的奖励、校友会捐赠、校外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提供的资金、大学生创业团队自筹资金以及社会投资机构等。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高校已设立创新创业资金超过10亿元,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了300多万人次。”⑤南京市政府2016年出台政策,“每年遴选不少于200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分别给予20万~50万元的资助,市紫金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天使基金投资和财政性资助各占50%。对经认定的大学生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30万~50万元建设补助。”⑥而众多社会投资机构愿意为具有真实市场需求且富有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天使”资金,助力大学生创业。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为内创业提供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知识。与早期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不同,目前多数高校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甚至成立了创业学院,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校内外创业导师,投入巨资兴建了创业基地。目前,“全国已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高校达到了82%”⑦,全国137所高校、5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还联合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创业教育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广。在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许多大学生会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在教师指导下,自愿组建团队,在校级、省市级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种创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平台上展示团队创业构想。创业团队所需的核心技术既有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也有来自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

在内创业体系中,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而创业成功的团队有一个规律性的经验,就是必须有真实的产品或技术需求以及明确的目标市场,而不是画大饼式的臆想出来的市场需求。从许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看,选择大学或大学周边居民点作为创业起点市场,进而向所在城市或更大范围的区域市场拓展,是可行且有效的路径选择。许多城市在发展教育事业时借鉴欧美等发达地区经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大学城,每个大学城汇聚十多所高校,其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如南京仙林、杭州下沙、广州番禺、北京良乡、上海松江、武汉黄家湖、西安长安、长春净月、济南长清等大学城。因此,内创业团队选择校内或周边市场作为创业起点市场,目标市场明确、稳定、充满活力,且风险较小,易于积累创业经验。

由右表可知,内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是建立在高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体系等规章制度的约束。内创业者不能像一般创业者那样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其创业行为要获得高校创业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相对于一般创业者而言,高校内创业大学生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内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技术、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明确的目标市场等资源基础极好,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能将市场机会成功地转化为创业实践,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内创业大学生承担的风险较小,尤其是资金压力较小,甚至不需要出资,这样在创业过程中心理负担小,易于轻装前行。最后,内创业大学生的创业专注程度更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精力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特定方面实现突破,不需要像一般创业者那样面面俱到地顾及公司的各种烦琐事务,进而影响创业目标的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内创业大学生还可以借助高校教师及其技术成果等现有资源。

三、基于内创业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设计

(一)构建高校内创业动力机制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是高校内创业动力机制的重要任务。高校内创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调动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提高内创业参与者的主动性,进而推动内创业活动的开展。与知识生产和传播、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高校传统职能不同,内创业具有风险,即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面临与普通创业企业相同的破产倒闭风险。因此,需要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对参与内创业的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薪资制度设计。物质层面,在工资、奖金、津贴等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允许拥有技术研发优势的教师技术入股,以股权或期权激励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高校内创业,允许大学生团队在不出资的情况下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而在大学毕业自主创业或就业时无偿退出所持有的内创业公司股份。精神层面,应根据不同参与者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形式的精神表彰,如大学生创业榜样、优秀创业指导教師等荣誉,并与个人成长学习的机会、职务职称晋升等相结合。教学层面,鼓励大学生以参与内创业活动的形式,获得部分课程的学分。

创新人事和教育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内创业团队。高校内创业团队应以在校生为主体,本校教师积极参与,部分社会人员协同合作。从人员数量和构成上看,在校生所占比例最大,这与通过内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内创业团队不是简单的人员集合体,而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可利用、可拓展的资源,形成技术、资金、市场有机结合的新组织,这种新组织具有与普通企业相同的自主运营、目标导向和绩效考核的特征。但是,对于参与内创业团队的在校生和教师而言,他们都具有双重属性,接受双重管理。在校生既是高校在读学生,同时也在内创业公司担任某种职务,受到高校教育体制和内创业公司规章制度的双重约束。同样的,对于参与内创业的教师来说,既有来自所在高校对教学和科研的考评,也有来自内创业公司对经济效果的考核。协调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的矛盾和冲突,充分调动参与内创业的在校生和教师的创业积极性,整合团队每个成员的能力,形成创业合力,需要创新高校现有人事和教育管理制度。当前,教育部已出台政策允许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部分省市鼓励创业的教师参评“产业教授”职称,降低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突出创业公司运营成效。这些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二)构建高校内创业运行机制

1.动员阶段。高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内创业环境。首先,在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能够得到师生广泛支持、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内创业要求的政策和保障制度。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有别于重创业知识传授、轻创业实践的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定内创业政策和保障制度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胆识,有破有立,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其次,高校应成立顶层管理机构,便于跨部门交流,尤其是资产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各院(系、所)对内创业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内创业教育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最佳的内创业效果。最后,设立“内创业风险基金”,作为高校内创业项目的启动资本和专项资本。鼓励在校学生和教师开展内创业实践,并为这些内创业项目设立独立的项目预算和收支管理,允许内创业人员自主决定项目技术研发、资金合理使用以及项目时间节点安排等,自主制定目标市场选择、经营计划等内创业方案,培养内创业团队自觉承担技术研发风险、产品生产和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意识。

2.招募阶段。高校内创业项目的招募可以分为“从有到大”和“从无到有”两种方式。“从有到大”是指将资产经营公司和后勤服务公司负责管理或承包出去的校内培训、书店、超市、小型餐饮、咖啡馆、租赁等项目,向本校内创业团队公开竞标经营。这类项目的优点是目标客户明确、资金投入少、经营风险小,内创业团队接手后即可开展经营,缺点是这类项目数量少、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很难为更多的在校生和内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因此,内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创新服务模式,形成高质量标准化的产品,以直营或加盟等连锁经营形式从为校内师生服务拓展到校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高校衍生企业也可以将特定部门或产品单独以公司形式引入内创业团队。“从无到有”是指每年或每季度举办内创业项目比赛,遴选一批技术先进、产品或服务模式创新、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项目。这类内创业项目的特点是大投资、高技术含量、高风险,高校应提供资金、场所、设备等支持,从而降低内创业风险和内创业团队的压力。招募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内创业团队和项目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对内创业项目进行评价和遴选。评价内容包括团队基本情况、项目技术与产品(服务)实现、市场与竞争、商业模式、财务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创业团队应由研发、生产、营销、财务等多专业的在校生组成,更应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内创业团队,内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应为3~5人。

3.运行阶段。创新性的技术专利能否顺利形成产品进而批量生产投入市场、资本循环在三个阶段能否实现有效衔接、内创业团队能否形成具有“攻城掠地”的战斗合力,均会在运行阶段得以呈现。因此,内创业项目获得遴选立项后,应成立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和后勤服务公司等部门、内创业团队以及社会资本等共同持股的独立公司,享有公司运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人员配置权等,从而提高内创业公司的运营效率。内创业公司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态调整和自我纠偏的能力,即能够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方式或方向,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实现利润最大化。高校内创业管理机构对内创业团队的日常经营活动给予政策法规、资金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高风险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营造 “再接再厉、允许失败”的宽容环境。

4.督导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后勤服务公司、内创业基金管委会等作为内创业公司的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的提供方,拥有内创业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必然要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此阶段应制定合理的内创业督导与监控制度,其目的不在于控制,而是引导内创业公司在高效、合法的轨道上运行。内创业督导与监控制度的核心任务是建立高校与内创业团队、内创业公司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契约和信任关系,塑造公平、透明、富有激励的创业环境。首先,在资金使用方面,可以由高校财务部门建立专款专用账户,使内创业公司资金使用、利润分配等透明、有迹可循,避免创业团队成员出现机会主义道德风险,甚至出现违法行为,从而降低创业风险。通过高校内创业平台、微信群等及时交流、表扬各内创业团队的进展和成效,使内创业团队及时获得自我激励和来自外部的督促。其次,高校专项资金可以按照内创业公司不同阶段的需求分批次投入,对于运营绩效良好、发展趋势明朗,或者被社会资本青睐的项目可以加大资金投入规模,而对于运营效果不佳、需要调整或转型的项目,则要减少或停止资金投入,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最后,高校要对内创业团队成员实行柔性管理,内创业公司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由公司自主决定,重大人事变动应及时向高校内创业管理机构报备。

(三)构建高校内创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动不居,內创业公司需要不断调节和完善公司自身的创新行为,及时修正不正确、不合理的行为,如调整技术研发方向、产品种类与规格、市场营销策略等。同时,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内创业团队中的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有的会选择继续留在团队中,有的会由于升学读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就业等选择离开内创业团队。因此,建立内创业动态调整机制势在必行。对于绩效不佳的内创业公司,应及时调整团队成员甚至关闭该公司,把资金和资源用于支持更好的内创业团队;对于运行良好的内创业团队,应加大支持力度,扩大内创业团队规模,引入社会资本,扶持一批明星团队,争取新三板或创业板上市。

(四)营造高校内创业的有利环境

第一,高校内部要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氛围,鼓励敢于创业、能够创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大潮,将个人能力融入内创业团队,将技术专利等显性知识与创业意愿等隐性知识相结合,形成美好的创业愿景,通过个人和团队努力获得丰厚回报,实现人生价值。第二,营造以创业为目标、将创业视为乐趣和人生价值的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和教师在创业中人尽其才,这种创业环境会对内创业项目的成功产生深远影响。第三,高校应支持创新与冒险精神,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内创业团队,在创业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不计较个人得失成败,激发团队成员为之奋斗的强烈意愿。

四、高校内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调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内创业者的成功创业动机

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往往以课堂讲授或公司实习等方式单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而忽略了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但是,随着不少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一些拥有独创性的技术成果或产品获得社会资本支持,甚至有些创业项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激起了大学生极大的创业热情。因此,从“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实践—成功创业”的环节看,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应当重心后移,加大对创业实践和成功创业者的奖励和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成就感,在学校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鼓励在校师生组建内创业团队,勇于创业,成功创业。与此同时,高校应重视创业类比赛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明晰创业偏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比赛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业竞赛,从中遴选一批技术或产品创新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另外,高校要想方设法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搭建形式多样的投融资见面会、项目洽谈会等,向社会资本推介优秀的内创业项目,使更多内创业项目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二)将内创业者培养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

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将培养何种规格人才的指南。将“内创业者”纳入专业培养方案,是对高校内创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这将改变传统的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讲授、学生选课修学分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和鼓励大学生为了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内创业者,主动选择有利于未来创业的课程学习,深入研究某项专业知识,甚至申请技术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为内创业做知识或技术的积累。在以内创业动机为旨归的专业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被动、懈怠或茫然的情绪将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充满美好愿景、激情和成就感的自主学习。高校应有计划地开发创业导向的新型精品课程,如学科交叉型课程等。“美国的许多高校在近几年就已经开始这样的尝试, 在非商学专业中, 如农业、机械、环境科学、艺术等专业中整合创业课程。”⑧美国康奈尔大学以跨学科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法,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EPE),统一协调和指导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尤其注重创业课程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开设了“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爱荷华大学的表演艺术系与创业中心合作,开设了表演艺术创业班,要求学生至少修满20个学时的艺术创业课程和 9个学时的艺术类专业高级课程。这些将专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内创业的能力。

(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内创业团队,完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制度

高校内创业教育和实践,不应成为在校大学生的独角戏,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需要教师的参与。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般是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如“大学生 KAB 创业基础师资培训班”“高校教师 SYB 师资培训班”“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事实上,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没有成功创业的经历或经验积累,经过这种短期培训,只能为学生提供浅显的、理论层面的创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希望成功内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就技术创新而言,在校生创业热情高而技术储备远不及经过多年科研积累的教师,而现在的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导致多数教师完成科研论文发表或技术专业申请以后,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强烈意愿。对此,高校应当调整和完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以技术专利入股或投资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内创业团队,如以内创业公司一定数额的年销售收入或利润折算科研论文,作为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的部分依据。江苏省教育厅鼓励创业教师参评“产业教授”,就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政策尝试。近期,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教师兼职,增加合法收入。高校教师参与创业将不再是教书育人与赚钱不可得兼的遮掩之事,而是应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四)高校领导层需要革故鼎新、勇于制度创新的担当精神

高校领导层的支持和推动是内创业成败的关键。许多高校领导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一方面认为高校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知识,即便在“双创”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浅层次的创新创业知识的讲授,而真正的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的事情;另一方面认为拿出资金成立内创业专项基金属于企业属性,有悖于现代大学精神,不清楚创业失败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责任划分等。凡此种种,均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的禁锢和阻碍。高校领导层应有制度创新的担当精神,破除部门利益的樊篱,研究内创业的规律,提高内创业的成功率,塑造宽容、积极的创业环境。如前文所述,应加快制定融入内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技术和课程体系,修订鼓励教师参与内创业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聘制度,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内创业基金或内创业风险资本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病,使专业教育和内创业教育高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内创业教育合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

[注释]

①张玲玲,张现力.企业内创业的特点及过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8):122.

②蔡春驰.开展内创业教育:重视内创业者的培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趋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87.

③叶正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3.

④金勖.内创业理论视角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及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2(36):47.

⑤⑦劉晓明.我国超八成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EB/OL].(2015-10-29)[2017-07-26].http://education.news.cn/2015-10/29/

c_1116982735.htm.

⑥毛庆.我市出台“创业南京”26条人才新政[N].南京日报,2015-11-30.

⑧黄兆信.高校创业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3-16.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2](美)吉福德·平肖.创新者与企业革命[M].丁康之,丁伟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颜士梅,王重鸣.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软科学,2006(1).

[4]Antoncic B,Hisrich R D. Intrapreneurship: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5).

[5]Chang J. Model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trapreneurship and exopreneurship[J].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1999(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