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发热患儿血液常规检验指标研究

2018-05-14孟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血常规

孟芳

【摘 要】 目的:了解急性发热患儿血常规的检验指标。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来本院儿科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中挑选3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称为观察组;再在同时期内挑选出32例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都进行同样的血常规检测,观察两组儿童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结果可知,两组儿童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均无明显差别,P>0.05;而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则有明显的差别,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为: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由此可以知道,患儿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急性发热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事实依据,从而更好的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急性发热患儿;血常规;指标研究

急性发热患儿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病,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如果临床医生单纯地依靠患儿的临床表现来诊断疾病,那诊断的准确率就有待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错误诊断和治疗就会严重影响患儿最终的治疗,以至于发生一些严重的后果。据研究表示,患儿血液常规检验指标中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就可以很明显的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疾病,为诊断疾病提供有利的证据[1-2]。本次研究就是为了证明临床上可以采用血常规检验指标来诊断急性发热,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来本院儿科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中挑选3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作为观察组;再在同时期内挑选出32例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都符合急性发热的诊断标准,而且所有儿童及家属都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其中对照组中有男儿童18例,女儿童14例,年龄3~37个月,平均为(17.8±1.2)月;观察组有男患儿17例,女患儿1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为(17.5±0.8)岁。两组儿童的年龄等个人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有的儿童集中进行采血,然后将采取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和C反应蛋白检测,检测血常规采用的是血细胞分析仪。所有的操作都必须在无菌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待检验结果出来,再对两组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就是采用了SPSS 20.5的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用(±s)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可知,两组儿童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均无明显差别,P>0.05;而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则有明显的差别,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为: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具体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常用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来评判患儿感染细菌的危险程度,据史兴军[3]研究证明,有十分之一临床症状不显著但患有发热的患儿是感染了细菌,是一种急性细菌性发热。还有古春强[4]研究显示,36个月以下的患儿急性发热临床症状不显著,但是感染细菌的概率很高。因此临床上决定即使没有感染细菌性疾病或是没有明显病症的患儿也应该进行血常规检验,然后再根据检验结果进行评判,对患儿的实际病情做出相应的处理及治疗,以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血常规检验时采血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现象。阎鹏[5]的研究就将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总结,具体有:1)患儿在进行采血之前没有进食或是刚进行了剧烈的运动或是服用了抗生素,导致患儿无法进行采血。主要是因为患儿刚进食就进行采血就会导致患儿检验标本中的天门冬氨基转移酶、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酯、钠、钙等含量急剧增高,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而服用抗生素后进行采血,会导致患儿的检验标本呈现“无菌”的现象;当患儿进行剧烈运动之后立即采血,就会使血液常规标本里的钠、钾、钙、血糖、尿酸、胆红素、白蛋白等含量急剧增高,严重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这些时间段对患儿进行采血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检验质量差。2)患儿血液标本出现凝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操作者采血结束后没有放入抗凝剂,另一个就是操作者放入抗凝剂但是没有充分的混合,使得抗凝剂没有发挥好抗凝的作用。因此当操作者抽血速度过慢时,也会使标本出现凝血。3)患儿抽血的检验标本容量不足,因为操作者在对患儿进行采血时,试管内就已经放入了抗凝剂,如果血量过少,就会导致血液和抗凝剂比例的失衡,最后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而当检验标本血容量过多时,就会导致血液里抗凝剂的量不足,凝血时间加长,从而导致检验结果中血小板的计数下降。4)患儿检验标本出现溶血现象,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操作者的水平不足所致,当操作者在对患儿进行采血时,针头未拔出时就行推血,或者是操作者采血入试管时将其剧烈的摇晃,致使试管内的红细胞被挤压破碎,从而出现溶血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的情况,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必须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在采血前必须要向患儿及家属询问基本情况,要杜绝以上情况的出现。只有准确无误的标本采集,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价值。

本次研究就是为了探讨急性发热患儿血常规检验指标的特点,结果可知,两组儿童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均无明显差别,P>0.05;而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则有明显的差别,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为: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

综上所述,患儿的血小板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急性发热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事实依据,从而更好的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罗萍,颜雪莹,王婷,等.急性发热患儿血液常规检验指标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0(65):3548-3558.

[2] 賴碧珠.血液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144-145.

[3] 史兴军.40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8):74-75.

[4] 古春强.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4):277-278.

[5] 阎鹏.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a):135-136.

猜你喜欢

血常规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健康人”是否需要定期做血常规
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血常规化验里有啥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