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2018-05-14杨枫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下肢骨折护理干预

杨枫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9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日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骨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Yang Feng

Surgery Department, Lanshan District Lanshan Street Dali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Methods: 109 case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from Jan. 2014 to Dec.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tim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occurr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hospital stays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ccurr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hospital stay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effectively.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 Lower limb fractur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深靜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有文献报道[2],骨折伤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达43.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或区长等,可继发肺栓塞、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通过护理早期发现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科对109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9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X线检查确诊。根据手术日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1~78岁,平均(45.2±7.6)岁。致伤原因:车祸39例,摔伤12例,坠落伤5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骨折11例,胫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折4例,踝关节骨折7例,其他12例,其中多发性骨折和复合伤4例。对照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21~78岁,平均(45.2±7.6)岁。致伤原因:车祸37例,摔伤11例,坠落伤5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骨折11例,胫骨干骨折7例,胫腓骨折4例,踝关节骨折3例,其他15例,其中多发性骨折和复合伤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骨科手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术后可能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危险性、预防的必要性,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及高龄、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择期手术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指导患者戒烟,进行适应性及功能锻炼指导;2)心理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 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术后密切监测患肢的皮温、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注意是否出现肿胀,是否有麻木感,并与健肢进行比较;测量双下肢肢体定点周径并记录,每日2次;若发现肢体出现潮红、肿胀、疼痛及皮温变化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体位护理[3]:术后患肢取抬高位20°~30°,保持膝关节屈曲10°~15°,避免肢体,特别是腘窝处受压,继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3)保护下肢静脉: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尽量避开下肢,选择上肢进行输液操作,并注意缩短止血带捆扎时间。输液疗程较长时,注意从静脉远端开始,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需应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注意稀释后缓慢滴注。4)功能锻炼:术后患肢需制动时,由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按摩双下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于床上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日2次,每组20~30次,以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宜,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指导其做足背、膝、踝关节屈伸活动,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髋部,影响静脉回流[4]。5)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高蛋白、高纤维、低脂、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避免食用生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6)出院指导:坚持患肢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教会患者患肢在各种体位姿势下的正确保护方法,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发现下肢肿胀等异常情况,切勿按摩,应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行彩色多普勒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或临床检查发现疑似病例进行连续检查确诊),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出院患者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滞、血管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5-6]:1)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骨折一般由车祸、高处坠落伤等引起,术后患肢需制动且长期卧床,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含量增多,导致血液处于异常的高凝状态。骨折手术过程中牵拉、扭曲可能引起的损伤,可增强血小板聚集能力,激活血小板释放更多活性物质,使前纤维蛋白溶酶及其活化剂抑制水平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减少。2)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滞:下肢骨折可导致局部组织肿胀,使下肢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淤滞。术中患肢固定制动,使周围静脉发生扩张,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且活动量减少,引起血流速度减慢,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导致血栓形成。3)血管壁损伤:严重的下肢创伤、手术过程中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下肢旋转和牵拉、术中应用止血带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可引起邻近血管受压变形,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因此,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若不能有效预防并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下肢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至并发肺栓塞引起患者猝死。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预防该病的意识,有助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通过对高危患者术前进行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可减少术后发生血栓形成的因素;下肢骨折引起的突发性心理创伤,可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对手术认识和信心;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可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采取一系列保护下肢静脉的措施,可有效减少静脉血管损伤;术后注意体位正确摆放和翻身,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被动和主动肌肉关节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静脉回流,缓解因术后制动、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血流速度缓慢;术后通过规范的饮食指导,使患者饮食合理,可增强营养,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避免或降低了某些食物对患者血管壁的刺激,改善腹内压,降低便秘发生率[7];出院指导可使患者熟悉和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龚玲丽[8]报道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郭张宏,雷广宇,胡景阳,等.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04):470-471.

[2] Okuhara A,Navarro T P,Procópio R J,et al.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qualit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J].Rev Col Bras Cir,2014,41(01):2-6.

[3] 黃菊,谢立红,祁方遒,等.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3):22-23.

[4] 杨晓炼.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9):215.

[5] 孙宁,李宇能,刘亚波,等.术前下肢骨折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44):34-35.

[6] 张世琴.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4):102-103.

[7] 白玲,任萍.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91-3092.

[8] 龚玲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115.

猜你喜欢

下肢骨折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下肢骨折术后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药外敷配合接骨丸内服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综合护理对下肢骨折卧床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杂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