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2018-05-14张体芳
张体芳
数学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然而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都要依据所教内容的特点来确定,努力追求方法与策略的优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不断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及对数学学科的感情。
1 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灌输、注入的教学方法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这种落后的做法扼杀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天性,体现了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为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带着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合作学习跟那种单枪匹马地进行的封闭式的学习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盘活课堂中宝贵的人力资源,让师生、生生走向互动与互助,实现思维能的碰撞及观点的完善与分享。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借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使之掌握合作的技能,提高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我校课堂教学的观摩课上,笔者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首先,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周长跟长和宽有关,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了猜想,有的认为跟长和宽有关,有的认为跟周长有关,有的说跟形状有关……在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关键时刻,笔者首先出示学具——一块钉子板,上面有一个用橡皮筋围成的长方形。笔者指定一名学生跟他合作,要求该生在用钉子板上拉伸长方形的一角,使它的长和宽分别产生变化,其余学生观察长方形大小的变化,并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演示完毕,各小组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体验;然后再要求学生从准备的3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拿出一些拼成形状各不相同的长方形,并把它们的长和宽统计在表格中。接下来,在各小组检查所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后,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每一行的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一番探究与交流,有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有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有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有了这个发现之后,师生合作再次通过实验验证此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品味到了探究发现的喜悦。由此可见,有效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创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氛围。
2 运用联系生活教学法,培养学生变通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紧密贴近,以促进体验、感悟、理解与思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跟生活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并联系生活中特殊的情境,培养学生变通思维能力。
比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她首先呈现了一张少儿歌手比赛的评委亮分图,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算出1号选手的实际得分。然而,学生算出的结果跟电脑上公布的结果并不一样,学生的结果是93分,而实际公布的结果却是94分。学生计算得没错呀!这个不一样的结果引发了思维上的冲突——“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电脑错了?”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吴老师把这个“冲突之球”又踢给了学生。在学生处于缄默状态的情况下,一个自信的声音响了起来:“是我们计算错了!我在看‘星光大道节目中歌手比赛的时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个发言一下子上所有的学生豁然开朗并兴奋起来。原来,那位发言的学生用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探寻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于是,学生再次计算,结果跟公布的一样。
这一案例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数学与生活是紧紧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有时也不能对公式或规则进行生搬硬套,而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予以变通。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变得更有智慧。
3 运用实践操作教学法,在感知体验中培养探究能力
实践操作教学法,在很早以前就得到了诸多教育专家的重视与呼吁。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始于动作,阻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能力的發展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解决问题主要依赖于形象思维,而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往往具有抽象性,而动手操作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来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调动他们手、眼、脑,使多种感官协调起来,丰富他们的感知体验。
比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角的度量”时,先尝试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从而摸索出正确的测量方法;而后,再安排学生在下发的纸量角器上画上不同度数的角及不同方向的角……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地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再如,笔者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自主学习,正确画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其中,在第二板块,笔者又设计了三个环节:自主画圆,初步感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圆的特征→及时练习,巩固圆的特征。就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实践操作,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曲线特征,体验到了画圆的不同方法,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为进一步了解了圆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践操作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给予学生真切的感官刺激和丰富的探究性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教学效率,增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