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改困惑及可行性建议
2018-05-14赵洪
赵洪
江苏五年制的高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反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江苏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实践中,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本文就将对江苏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改情况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其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实现综合性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 江苏五年制高职的特色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现代化职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的办学是顺应了党中央提出的“完善五年制高职,支持办好重点培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理念,它体现了江苏省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理念与创新精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
1.1 江苏五年制高职具有精准的社会性定位
相对于传统的三年至高职办学来说,江苏五年制高职由于其社会定位的不同,使得学校在教学时的教育对象的起点和学制等都有明显的优势,就定位而言,其就凸显了“地方区域特色”、“教育协调性”以及“教育公益性”等特征。随着江苏近几年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其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很好的对接了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相关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服务导向性。
1.2 五年制高职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
五年制高职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完成初中的基础学习之后的,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显得更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相关情况整体设计学生的基础课程,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素质学习能力,避免了出现课程重复设置,降低教学效率的问题。而由于这一部分的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能够在短时间很好的胜任企业的工作,五年制的高职培养又给了他们充足的缓冲期,有利于其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树立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的岗位。
1.3 五年制高职具有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五年制的高职在办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办学中,有效的发挥相关工作的协调性和统筹性,将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培养计划落实到实处,使得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性,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的开设而言,五年制的培养时长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满足学生反复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便于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操作性的高质量职业复合型人才。
2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改的困惑
江苏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至今已经有了10多年的发展史,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现阶段的教改中,尤其是语文的教改中,其还是存在了一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工作效率的提高。
2.1 高职语文教改的定位不清晰
语文一直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社会交流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也一直将语文教学作为其课程体系安排的重要环节。在江苏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改的推进中,各个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现阶段并没有对语文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各大学校也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能体现职业类院校办学的特色;有的认为语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品格的培养,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相互促进的。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面也存在差异,如,关于到底要不要开语文课,以及开设的目的和教学任务是什么等都是高职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即使是一些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显得较为混乱,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时将其划分为文科专业的一种,虽然在人才培养计划上面安排了“实用语文”、“应用型写作”等,但是教师在教学时显得较为随机,没有真正的安排语文课程体系制定的安排进行教学,使得相关语文教学规划的制定显得较为形式化。
2.2 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关体系不完善
高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的,在江苏五年制高职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在教学实时间的安排上,要顾及学生参与企业实习以及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培养,在语文的课程安排上面就显得较为形式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工作和日常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只是单一的认为其是一门必须要修够学分的基础课程。学校只是单一的对语文的基础课时进行了安排,为了保证学生的企业实践实践,对语文课进行了最大化的精简,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五年制高职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教学时没有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类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学校因为办学规模较大,具备充足的资源,为了教学方便就自己编写教材,教材质量显得参差不齐,但是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高职语文在考核时采用的是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方式较为死板,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
2.3 高职语文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其中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复杂,现阶段江苏大多数五年制高职教师在讲学时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的理论课的讲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顺应现代化教学中对于多媒體设备的运用,单一的文字表述不能将语文课本中生动的文字描述通过语言的形式展示出来,不能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魅力。五年制高职类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受外界的影响变化较大,再加上这类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在枯燥的课堂学习中很容易造成其的厌学心理,不利于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3 可行性建议
3.1 做好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高职学校要重视语文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合理的设置和规划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语文教学的课时量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确定,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职业型人才上的初衷,在进行语文课程体系的安排时,院校的相关教师可以参照行业和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实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双方面的结合。例如,可以根据五年制的相关课程体系安排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包括五年制高职工科语文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经管类阅读与写作课程标准等。其次,在语文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对语文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模块划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水平。
3.2 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灵魂,要不断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现阶段教师需求不足的问题,要组建合适的教师队伍,要引进具有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为实际教学情况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关的交流培训会,及时的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使得教师具有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好的在教学中进行发挥;要创新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要让教师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信息设备,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定期的开展授课情况交流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核等进行评价反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拉近学生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学活动可以在一种有序的氛围下开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及时为其解决相关问题,做好反馈,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认清培养高端职业型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心培养,使其满足胜任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全方位的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实现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语文的教学不仅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教材内容,还应该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体系的庞大性,要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扩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其的学习积极性。在现阶段的高职类的语文考核评价中,一般是以语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围考核评价为主的,不能很好的反应语文学习的体系的庞大性,评价体系需要根据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完善。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对原有的以试卷考核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课堂表现与社会实践等因素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满足职业类院校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学习特点,使得考核方式更加的合理,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其真正的懂得语文在其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语文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作为高职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当下,高职院校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江苏五年制高职对于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具有良好的优势,但是面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学校各方面要重视这一问题,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針对当前学生培养的现状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重视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