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
2018-05-14贺艳玲
贺艳玲
摘要:教育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过去的教育是升学的代名词。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随意更改课程计划,智育恶性膨胀,排挤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应有空间和时间,甚至对智育科目也有选择,凡是升学考试科目,“加大力度”,不考试的科目必须“让道”。近年来,教育界开始反思究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 一、应试教育
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被迫、盲目的学习,为的是考出好分数,以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与羡慕。因此,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同时也会出现“死学”状态,将学习与现实生活即“实践”完全脱离等。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
邓小平提出了让“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三个面向,为了进一步落实“三个面向”,1985年5月发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阐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框架,同时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主张和宗旨;通过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批转实施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并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好。
在教育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走在最前列的是教学的第一线——课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校的生命力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素质教育是否深入到学校中来,而掌控课堂的莫过于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中,明确了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转变以及教学形式、方式等,为教师指引了一条前行之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教育改革的理论知识,还要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特別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上,依据各学科特点,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遵循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都要在教师完全理解素质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除了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在情感上表现出与学生的亲和力,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
当然,真正的教育是培养适应新型社会的人才,更多的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仅是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的区别表现在:
(一)1.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适应时代变化的素质培养;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升学教育。
(二)2.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各方面全面提高质量。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只注意到升学的需要和升学素质的培养。
(三)3.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条件。应试教育只注重人的共性且选择合适学生提高升学率,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求知欲、创造性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分别在于两种教育价值观相对立。
四、三、创新教育
2世纪初有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教育即教人育魂。“育魂”是教育的精髓,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灵魂——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在原则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就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也要求教育者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
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目的是遵循创造性教育人、培养人的规律,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等。
从当下的教育形式看,由于地域及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区还是呈现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型期。相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教育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与时俱进,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参与文献:
1.王策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3).
2.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中国教育报
4、《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