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18-05-14黄旭艳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义,然后分析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论述了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政府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导作用;院校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协作作用;学生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多维协同 职业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黄旭艳(1981-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52-0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召唤下,当前一个时期,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风头正劲”。其中,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呈现出小众化、精英化的特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面临着“重实务培训、轻价值引领”“重物化成果创造、轻创业精神培养”的畸形发展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态“单打独斗”,未能实现自身与政府、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协同“作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向纵深化、深层次发展。

一、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解决新时代发展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做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基本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就要从提升发展质量、改善发展结构等方面发力,而如果依靠原有的常规性、同质化人才则很难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任务的职业院校势必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创新,打破过去常规的培养方式,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提供人才支撑。

2.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当前一个时期,国内的高职毕业人数居高不下,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但与此同时,很多单位尤其是高精尖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却仍“吃不饱”。基于这样的背景,职业院校在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摒弃过去常规教育模式下培養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人才的弊病,这对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个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发展都大有裨益。

3.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顺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的定位是为用人单位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势必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为了求得生存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当前我们步入了发展渐趋加快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对新时代的人才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着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的衔接,才能确保学生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时代要求,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

4.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创业人才。这一点是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效果。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的创业技能,这样学生可以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毕业季“独辟蹊径”进行创业,即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学生在领会了创新意识、掌握了创业技能之后,即便在毕业后不立即创业,这些意识、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整合为综合能力,影响学生的工作、生活。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标配”,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顶层设计”问世之后,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亮点频现。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表面看似红红火火,背后却暗藏着隐忧。

1.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出现偏差。现如今,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跟风性,主要体现在尚未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就匆匆忙忙地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常规的教学体系中。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思维、创业能力和素质两个层面,二者互为依赖、互相促进。由于定位出现偏差,很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仍沿袭常规的教学方式,片面重视可视化的创业实务和创业成果,而未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摆在应有的位置,最终使学生由于创新能力和素质缺少创新意识和思维的支撑而“江郎才尽”,这样的结局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不相融。上文曾论述过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建设只是其广阔内涵的一部分,但现如今很多职业院校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等于开设各种相关课程,甚至在有的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样一来就难以构建起一个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职业院校以自身的专业教育为载体,在确保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全面的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实际、就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不相融。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师资两部分。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理论基础基本是借鉴国外和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理论基础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兼具创新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数量不足。在当前一个时期,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不仅自身缺乏创业实践,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连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也未完全掌握,因此,对学生的实际创新、创新实践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极为有限。

三、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步履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个参与主体各自为战,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尚未形成协同作战的体系。因此,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各个参与主体需加强协作,构建“政、企、校、生”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政府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从宏观层面着手,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倡政策先行,确保积极指向的贯彻落实。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管理取向、指导思想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倡导政策先行,借助完善的政策机制指导职业院校在组织计划、目标定位以及成功激励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二,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就业理念转变。当前一个时期,全社会范围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在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中,生存型创业者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难免会片面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因此,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促进学生自身转变就业思想,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思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创业事业中。第三,加强服务效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与常规就业方式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各项法规、保障、服务等机制都亟待完善。政府应加强服务效能建设,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从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扶持和激励保护等方面开展“一条龙”服务。

2.院校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关键在于学校层面,因此,职业院校应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到相应的操作环节,大致包括以下层面:

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通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高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教育。在此基础上,经过校内选拔遴选一部分兴趣浓厚、潜力巨大、初步具备创业技能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第二,深化培养方式改革,探索联合培养机制。每个职业院校仅凭自身力量难以确保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完善、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实际与优势学科,通过校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制订“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青年教师与学生开展学科交叉课题立项申报。学科交叉地带历来都是重要的创新点和学科增长点,让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与学生联合开展学科交叉课题立项,通过校内学术刊物刊发他们的理论创新成果,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提升学科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第四,强化对创新创业导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校际、校企沟通构建一支兼具理论素养和创业经历的合格师资队伍。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建设亟待完善。为提升师资水平,院校在保证创新创业导师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与优秀院校互通有无,促使专职创新创业导师的理论素养全面、创业实践丰富、教学质量过关。与此同时,院校还应与企业间加强沟通协作,聘请一批经验丰富、成果显著的兼职创业导师,确保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创业实践时能得到全面、完善的指导。第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实际,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编写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增强对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

3.企业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协作作用。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是评判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企业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协作作用。具体来说,企业的作用除了提供兼职创业导师之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协助院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院校积极对接,形成完善、全面的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在企业内部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在校学生来企业参观实习生产环境,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第二,建立多方共享的孵化基地。由院校选拔一批创新意识较好、市场需求强烈、创业潜力巨大的项目入驻孵化基地,按照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充分孵化,从而让创新创业项目经得起市场环境的冲击和风浪,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提高应对广阔市场环境的竞争力。第三,在招聘和引入人才时,充分考虑新入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长远战略,唯有企业通过设置相应的准入机制对求职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行评判、考核,才能激发各方,尤其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生自身主动开展创新创业的意识。

4.学生充分发挥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更是受益者。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成功,学生创业者应积极配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具体落实。

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目前许多学生创业者仍保持“生存型”创业心理,并未明确自己的创业职业规划。因此,他們需冷静思考,审视形势,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抛弃“生存型”功利想法。第二,注重情商培养,培育自身的创业品质。在创业过程中,很难一帆风顺。学生创业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情商培养,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理性面对,头脑冷静;在面对压力与挫折的时候不气馁,吸取教训,如此才能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创业状态。第三,积极参与实践,配合创业教育的实施。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会举办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创业竞赛、社会实践等,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参与创业锻炼的机会。学生创业者应主动把握机会,经受磨炼,积累经验,为将来在社会舞台上角逐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吴宜灿.基于团队多维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

[2]王伟芳.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3]吕达.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群“协同创新、多维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6).

[4]陈光,于彦华,林琳.构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2).

[5]章艳华.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7(1).

[6]贾云燕,李改,李改欣.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8).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