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框架与走向

2018-05-14胡娜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质量评价

[摘要]文章遵循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以及基本框架,从厘清质量保证的价值取向、明确旨在自我提升的目标序列、寻求合理的技术手段、突破线性過程的整体实施逻辑、发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及时性反馈功效及其作用以及变革领导方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探讨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行动走向,以期为当前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质量评价 质量保证 保证体系 诊断改进

[作者简介]胡娜(1983- ),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52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32-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技术杠杆。

一、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1.终身教育思潮下的成效为本指向。伴随着由科技进步触发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信息化社会在解放人的体力负荷的同时,也释放了人的大脑时间和空间。大脑时空的增多,渴求新知识、新技能的填补。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泛滥以及技术急速更迭的大时代,单凭学校储备的知识、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内因的渴望与外因的激发,使得终身教育思潮在当代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和推广。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旨在帮助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关注学习者在“输出端”所获取的知识、技能,以评价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实际成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并借此契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2.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使得职业教育质量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方,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动态平衡性。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经济社会的变革又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终身教育思潮下,各类教育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到2006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再到2010年持续推进的高等职业教育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国家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打造了一批校园资源丰富、硬件条件优良的高等职业院校。但是,从对2016年2月全部完成验收的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材料的数据分析来看,只有50%的院校尝试构建本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因此,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机制,我们更应该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回归人才培养的本源问题。

3.高职院校自身需要依托质量保证来提升建设成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质量压力”和“生源压力”制约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不管是从外部发展期待还是内部生存压力来看,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十年间,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对该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与实践成果。由理论界提出的建设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及自我诊断与循环改进的建设举措,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于2016年在全国选取了27所高职院校展开了首次试点。其目的在于通过建设有效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循环改进的工作机制,以提升高职院校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及竞争意识;以平衡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期望值;以形成显著的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合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建设成效。

二、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1.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内涵演变及与高职院校的依附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工业领域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开始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努力和尝试。这股热潮首先在欧美各国掀起,随后逐步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控制有赖于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制度,强调‘质量保障、质量提高,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系统。有效的质量保障组织形式、行业协会的监督、‘宽进严出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国家干预。”①“美国教育质量保障主要由系一级承担,学校并不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做详细规定,但其学院和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情况,通过一系列多元化评估保障质量,包括教师评估、管理者评估、学业成绩评估、课程评估、学位计划评估、院系评估等。”②英国具有完善的内部系统。内部系统包括大学校长委员会、学术审计处、商业与技术教育协会以及各高等学校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制度等,此系统在高等学校的学术(专业)框架内进行运作。“荷兰学校的自检由学生、毕业生、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行政人员等组成的检查组来进行。自检是整个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涉及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动态评价。它通过优劣势分析来刺激内部的质量保障,也为专家的外部评估做好准备。”③欧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保障机制的共同特点是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自治的评估机构,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可见,一个有效的机构、一套完善的制度、一个动态评价过程是质量保证体系构成的重点。

伴随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与实践的推进,2008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第一次从政府角度提出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再次从行政高度提出了“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至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从“保障”提法转为“保证”提法。从辞海的语义辨析来看,“保证”更强调达成性与自发性,这是一次重要的嬗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之路,逐渐由各方保障走向自我保证,逐步趋近于以落实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评估改进之路。2015年出台的政策文件,更加强调结合时代特征来构建高职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不仅指出了构建有效组织,明确了评价对象,更突出了网络平台的重要作用。综合国内外各方观点,本文将质量保证体系表述为: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提高多元主体满意度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组织机构有效运行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自检,主动改进,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过程。这里的质量保证体系与高职院系具有显性的共生关系。高职院校发展需要依赖质量保证体系的支撑,离开了学校这个载体,违背了教育学基本规律,质量保证体系也将缺乏教育意蕴,沦为纯工业化的产物。

2.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本视点。从2016年年初新近完成验收的100所骨干高职验收项目总结报告、骨干验收其他资料、各学校网站信息来看,有46所院校涉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深入分析这46所院校验收文献、学校网站的信息,结果显示,有15所院校进行了宏观模式构建的实践性探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构建了以“主体责任”为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模式,强调从质量主体出发,构建学校、学院、学生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二类:构建了以“行业质量标准”为支撑的质量保证体系模式,突出利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管理、6S现场管理等,构建了行业特色突出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类:构建了以“事件集”为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模式,更多地从组织、评价、制度及信息反馈等子系统来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伴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推进,职业教育诊改专委会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出了“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整体参考框架。五纵是指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五横是指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一平台是指信息管理平台,呼吁各高职院校参考并创新执行。从以上几种模式的实践来看,它们各有其存在的深厚行业背景、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各具特色又各有优劣,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适合于所有的高职院校。

深入剖析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提炼一些必要的公约项作为后续建设的基本视点:一是建立多元主体责权利制衡机制。教育事业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不能单纯依赖政府财政来保证发展,亦不能单纯通过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模式运营,需要平衡好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捐赠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二是建立主体责任清晰的业务层级链。教育质量是多元主体考察教育事业最直观的切入点,教育机构应该担负主体责任,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内部教师队伍各角色丛的主体责任,划分一线教师、思政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各自的业务层级及工作内容,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师队伍提供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建构内化为自我的能力,并外现为自我专业素质、技术技能的提高,才能被客观感知和衡量。教师队伍各角色丛所有的业务层级核心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来展开。三是建立功能、形式和效用丰富的内容体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内容和效用边界被重新定义,“高密度互通性、高效率生成性、大规模涉猎性、大数据感知性、新事物熟悉性、新领域淡然性”④已成为教育事业新的时代特征。我们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从内容上契合这些新特征。四是深刻挖掘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运行的动力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发展需求由五级金字塔构成,依次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越往上走越能激发主体更为强大、稳定且自主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恰当的动力组合,既要有绩效约束,又要有文化认同,还要有自我实现依次递进的策略集。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时,可以参考借鉴以上基本点,并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和发展愿景,构建校本特色鲜明、多元多样的质量保证体系。

3.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步骤及其方法论特征。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需要理念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清晰的发展理念是指导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矩阵分析法,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渊源、行业产业背景、地理区域位置、同质院校竞争力等因素,根据所处象限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提炼出凸显本校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并做好顶层设计。第二,完善组织,构建体系。根据顶层设计,构建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明确组织责任,打造业务层级明晰的流程链条,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构建一套易于采集记录、量化评价以及体现历史流变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从组织责任、依法治校、业务流程、量化评价、历史比较的角度来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三,激发动力源,推进自主运行。依靠先进理念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只是第一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动力源策略组合、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运行才是使该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四,检验和修正质量保证体系本身。检验一套质量保证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借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的CIPP理论,按照“背景—输入—过程—输出”四个层面评估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四个层面的实践不断发现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并进行影响因素控制,持续加以修正完善,以提高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及适应性,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及治理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凭借质量保证体系来自我保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第五,请严肃对待“中国制造”这一历史命题。提到德国制造,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高品质的产品。然而回顾历史,德国制造是1887年英国议会强加于德国产品的特殊标签,用以区分低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德国用100多年的砥砺前行,换来了德国制造的凤凰涅槃,使之飞升为工业领域的世界一流标准。我们应该严肃对待中国制造问题。作为为工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迎接这一历史挑战。高职院校应从历史使命感的高度严肃对待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总而言之,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全校之力、推动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运行实践是所有工作的核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要一直坚持这项工作,直至这套体系内化为各主体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植于各主体的生命中,履行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行动走向

1.厘清质量保证的价值取向。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信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第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大量杰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持续供给只能依靠学校教育场域中的多元主体来主动完成,因此,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提供符合多元主体需求的人才的根本举措。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出现的高等教育形式,若从1999年扩招算起,至今还不足20年时间,“求学者很难把握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学校的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打破屏障,沟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消除求学者的各种顾虑。第三,从成效为本出发,政府出资是期望获得规模的外部效益,以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校办学是期望能实现投入与产出间最佳的规模经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家长投资是期望获得较高的私人收益,改善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质量成为各方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质量保证体系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把握该价值标尺的重要保证。第四,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依托质量保证来提升办学成效,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市场份额,获得认可,提高社会美誉度。第五,伴随我国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也要走上世界的舞台,拓宽视野,开展交流与合作,甚至争夺更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以发展自我,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有赖于质量保证体系落地所触发的自身质量的提高。

2.明确旨在自我提升的目标序列。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实现了学校数和学生数的双增长;到2006年开始的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兼顾了规模与内涵发展的双重诉求,确实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再到2015年推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诊断与改进工作,则将注意力更加聚焦于学校的质量,而且是自发保证质量提升。从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先积累量变,再追求质变,这是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理论的。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时期,各高职院校理应紧跟历史步伐,适时制定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目标序列。

首先,需要认清自身情况,清晰判断自身所处的办学层次,是“发展初期或基础薄弱”层次、“初具规模,处于内涵提升”层次,还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办学影响力”层次。其次,根据自身所处的办学层次,制定自我提升的发展目标愿景:是稳基层、发展内涵,还是追求卓越。最后,增强自我提升的发展信念,无论当前处于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齐发展,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也有实力相信,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我,我国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

3.寻求合理的技术手段。以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到来,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形式。“大数据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外的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通过对教育数据的深度挖掘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已经成为一种主要方式,且这种方式正在往深处发展。”⑥作为较早洞察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并开启大数据研究先河的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和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 Cukier)曾指出:“相比过去那些力量甚微的创新,大数据和教育的结合将创造真正的变革。”吴晓威和陈旭远分析了大数据理念的教育应用,认为:“大数据有可能从深层次上改变当前教育的观念,改变办学模式,建立新机制体制。”南旭光则将大数据技术聚焦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认为:“大数据技术将变革教育理念及模式、助力教学改革与创新、优化教学诊断与评价、优化培养结构与质素。”国内外理论界均已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将成为变革现有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新型驱动力,并积极进行着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显然,将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个性化培养、精准化管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校际间学分互认、顶岗实习远程监控、课堂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及分析反馈,已成为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4.突破线性过程的整体逻辑。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曾说:质量不是来源于检验,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不能单凭阵发性的评估就能保证,要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必须突破现有的静态线性评估逻辑,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论,采用广泛而持续的自我实践、自我检验和自我改进的策略。在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运行中,第一步:需要根据目标体系做出工作计划;第二步:按照标准体系组织计划实施;第三步:纳入多元主体共同检查实施效果,并将成功的内容写入标准体系,不成功的内容留待下一循环,如右上图所示。

动态循环改进模式需要在质量保证体系的各要素间实施,包括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各个要素层面、各个要素个体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动态循环,该过程就好比生物细胞分裂的原始动力源。有生物常識的人都知道,个体来源于一个弱小的受精卵细胞,这个原始细胞通过不断地分裂、聚合,重构了庞大的生物物种体系。学校场域内的各个独特要素就好比一枚原始细胞,通过不断的自我诊断、循环改进,聚合了庞大的发展动力,使组织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因此,采用动态循环的改进策略,纳入多元主体共同检验改进,将创造一个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激情的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质量保证体系。

5.发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及时性反馈功效及其作用。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及技术手段,这已经成为共识。其卓越的功能价值之一便是提供了迅速的反应和及时的反馈。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价值,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自身建设,才能驾驭这种新型理论和技术手段。

首先,培养多元主体的数据思维意识。大数据技术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10余年时间,但其发展迅速,技术和设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更迭替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多元主体的数据思维意识的滞后。学校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培训学习确保多元主体懂得自我的数据责任以及掌握适当的数据技术。其次,明确数据采集平台的重要性。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的通知,将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作为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可见,数据平台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数据平台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多维度数据深度整合到一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数据生态系统,是学校开展质量建设的中心和枢纽。最后,强调记录教学过程数据的实时性。信息社会效率即效益。伴随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物联网技术让学校内外大量设备可以无缝连接在一起,学校多元主体间有多种可利用的移动互联终端设备,便于随时记录、反馈教育教学现状。这拓展了挖掘这些数据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提高了教学管理过程的时效性。

6.变革领导方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教育大变革带来更多可能性的新时代,教育领域呼唤一种全新的领导管理模式,以切实推进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并促进其有效运行。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突破原有领导管理模式的理论边界,以数据思维、整体性原则为基本要求,彻底摒弃人为随意性为特征的信息化治理,成为变革领导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的领导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驱动,追求的是统治、控制与稳定,彰显的是权威性、强制性和驱动性;而新的领导治理模式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参与,追求的是协商、共治与和谐,体现的是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⑦理论界对信息化治理模式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实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里,以“循数治理”⑧“整体性动态治理”⑨等为代表,以全新的信息化思维模式变革当前领导方式,协调平衡好学校教育场域中的多元主体及其利益诉求,以提升高职院校领导治理能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以人力资源生产人力资源的产业,因此,需要牢牢把握住领导方式变革这条主线,以善治而治人,真正激发院校内部教师队伍各角色的主体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变。

四、结语

质量是任何组织和个人的生命线。在终身教育思潮下,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依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来提升自身建设成效,实现教育功能的内外部效应,圆满完成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三大社会职能。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各种影响因素左右着质量保证体系呈现出的框架特征,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亦没有一套既定体系适合所有院校。本文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供了一个值得后来者深入思考的方向。

[注释]

①姜志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3(3):94.

②③户宏艳.国外高等医学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5,5.

④李子运.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7(1):45.

⑤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4.

⑥蒋馨嵐.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J].价值工程,2015(21):203.

⑦田生湖,赵学敏.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6):71.

⑧南旭光.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循数治理”解析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8):20.

⑨南旭光.职业教育整体性动态治理:理论逻辑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22):37.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质量评价
药品技术转移过程的质量保证分析
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问题聚焦与对策分析
关于创新军队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
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