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分析

2018-05-14劳甄妮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

[摘要]职业院校承担着为所在区域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其专业设置是连接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纽带。当前一个时期,肇始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在多个领域“全面开花”,职业院校也难以“独善其身”,其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调整来进行。基于此,文章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机构的适配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产业机构 适配性 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劳甄妮(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39-04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专业设置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未来调整方向进行合理布局。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未能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盲目跟风,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不仅制约了职业院校专业的向好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障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與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然后结合当前专业设置中几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侧发力,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的有效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

作为技能型人才输出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但长期以来,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未能与所在区域形成合力,造成一方面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当地诸多企业无人可选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为了从根本上增强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经济结构的适配性,职业院校应紧跟当地发展动态,尤其要密切关注经济结构方面的战略性调整,全面、科学地洞悉产业结构的发展动态,为可能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种类、数量做好预判,满足用人单位对多种人才的实际需求。接下来,本文将全面阐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机构的内在关系。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随着院校数量增加,势必会造成职业院校在生源上存在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生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可见,职业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格局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使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关键要素则是院校的专业设置。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调整等都直接取决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人才数量和种类的实际需求。如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就容易造成人才结构性差异。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区域产业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如果缺少数量充足、能力全面、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不仅难以为继,而且连维持现状也会成为一种奢望。简言之,人才兴,产业兴。从这一层面上分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市场展开,而这个“市场”就是院校所在地的产业机构。具体来说,为提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原则:其一,坚持市场导向。市场是检验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试金石”,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关注市场变化,第一时间获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动态,全面、准确地洞悉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并基于此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市场需求的对口人才。其二,融入产业要素。每个地区的产业发展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融入产业要素的各个方面,如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前景、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现状等,科学、合理地测算出每种产业要素对相应人才的实际需求。其三,注重产学研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当前市场的需求现状,还要从长远出发,通盘考虑与之相关的产学研一系列环节。此举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还有利于专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数量都相对较为充足,培养了一大批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适应并满足了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就业率很有保障的优质专业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发生“错位”,呈现出多方面结构性矛盾,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定位重复,缺乏特色。据教育部2017年7月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国1100余所职业院校中,设置数量较多的专业是土木建设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以及财经大类等。很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对上述热门专业“照单全收”,致使热门专业毕业生远远供大于求,在个别地区,某些专业的供需比甚至达到了惊人的7︰1,导致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2.专业设置调整不灵活,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专业院校的合理定位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当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势必会产生新行业、新部门、新产业,而这些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职业院校来提供。但在很多地区,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相对死板、单调、片面,不仅不能提前科学预判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人才种类、数量,而且其自身的调整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滞后性,造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各自为战”,自身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频频爆出“用人荒”。

3.专业规划不明确,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设置情况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方向。因此,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应从长计议,出台与之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加强专业开设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前瞻性。但在当前一个时期,很多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未从宏观层面整体分析,在追求“大而全”的同时,还对一些开设成本较低、投入产出较快的专业“情有独钟”,而对一些硬件设施要求高、师资配备严格但关系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全局的“长线专业”热情不够,长此以往,将造成专业设置失衡,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整体向好,但在个别地区、个别院校仍存在专业设置相对集中、重复性较高、调整不灵活以及专业规划不明确等弊病,直接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适配性不高。如果这些结构性矛盾不能及时得以解决,那么不仅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提质增效和进一步优化升级,而且院校自身也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遇。

三、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路径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有效供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方向进行,在增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将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路径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匹配区间,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目前来看,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与區域产业结构的对口率较低,这直接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产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之间的较低匹配度。此外,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趋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质化竞争现象。基于此,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产业需求,通过优化结构与整合资源促进专业设置的提质增效。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对专业实行“合并同类项”。院校可以通过强化特色专业、取消过时专业以及合并相近专业等措施,着力聚焦一部分办学水平不高、培养口径过窄、实际需求不大的专业,并结合实际展开深入论证、分析,以存量结构调整促成专业结构优化。其二,适当增加专业设置的“柔性”。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紧跟市场发展动态,严格遵循“先宽后窄”的原则,即针对培养目标先设定“大类专业”,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进行细致划分,这样既增加了专业的活力和适应性,同时也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但在将大类专业进行细化时,要尽力避免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同质化。其三,根据专业类别考虑专业调整。例如,第二产业制造大类等应用技能型专业设置口径应稍窄一些,设置时间应较早,设置空间应稍大一些,专业设置的规模也可相对大些;财经商贸类专业在设置口径方面应拓宽,在设置规模上考虑部分专业需适当减少。总之,职业院校应明晰自身的定位和外部发展环境,紧紧瞄准区域产业机构发展所需的人才种类,从“供给侧”出发,构建起完善、科学的新专业论证机制;同时,完善旧专业整合淘汰机制,精准定位自身的专业建设目标。

2.对接优势行业,以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职业院校应增强对区域优势行业的敏感度和预判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当前,各地区都致力于发展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等,这些潜力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对“高、精、尖”人才“如饥似渴”。受限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晰、更新速度相对缓慢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新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应该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转变、调整的论证和实施中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此外,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院校的学徒制建设、社会评价等诸多环节中,以此构建起技术服务输出和技能培养输入的双向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重点、特色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建设一批发展前景明确、就业竞争力强、社会适应性好的品牌专业。

3.借助大数据,科学预测专业中长期设置与发展。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满足当地产业结构的现阶段发展实际,又要适应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此外,之前很多院校要么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要么片面追求成本较低、投入产出较快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市场大多已经饱和),而对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长线专业”人才培养无动于衷,造成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以及毕业生的产需之间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为缓解上述矛盾,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充分借助当前流行的“云技术”、大数据等对战略性行业,尤其是变化发展相对较快的新兴产业进行中长期预测,适当增加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需求人才的培养数量,强化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增强对市场的认知和预测,重点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以及智能制造等专业,并针对上述专业实际构建起完善、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稳步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已步入平稳发展态势的相关专业,合理布局相关专业,有序服务区域产业长远发展。

4.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以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随着社会发展速率的提升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职业分化逐渐加剧,变更岗位变得常见起来,这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都要经过科学论证、系统规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随意变动。为了解决职业岗位变更频繁与专业保持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应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首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专业方向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向和研究内容;其次,改进实践课程的形式化、陈旧化弊端,强调技能发展遵循基础性、先进性、可迁移性原则,让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切实可用的能力;最后,打通专业壁垒,借助“立交桥”式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增加选择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中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李吉龙,刘晓.区域产业转型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适配性研究——以浙江省Y区域电气类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4(16).

[2]叶苗苗,韩会然.安徽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以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3]郑美丽.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4]赵炳起,王泉,丁勇.淮安工业转型升级与高等职业教育契合研究——以“4+2”优势特色产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7(22).

[5]李海东,杜怡萍,刘慧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

[6]贾颖莲,何世松.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