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钻研精预设 推波助澜促生成
2018-05-14王芳
王芳
小学语文苏教国标版第四册第十四课《木兰从军》讲述了国家大敌当前,花木兰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故事。当时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边关吃紧,情况紧急,木兰担忧国家的安危;家中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木兰担忧家人安全。就这样,一个爱国爱家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军打仗就意味着艰苦与牺牲,好多人躲都来不及,可木兰偏要去说服家人,让家人同意她从军,忧国忧家、勇于牺牲,是多么的高尚!“说服家人”则是木兰这些品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现,说服中体现出她的高尚品质,因此“说服”是本课教学的“眼”,只要这只“眼”睁开了,她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
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时启发点拨,使预设高效地生成,学生才能悟得透彻,练得扎实。
片断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在课文里是谁说服谁?
生:是木兰说服父亲。
生:是木兰说服弟弟。
师:对,是木兰说服家人,让她从军。
师:你知道文中的“说服”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劝说家人,让家人同意她去从军。
生:是跟家人讲道理,让家人同意。
生:字典的解释是,用充足的理由,让人心服。
师:是的,大家说得都很好,能根据书本和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想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说服过别人或是被别人说服过?
生:上次我让爸爸给我买《想变成人的猴子》这本书,爸爸说我认字不多,到三年级的时候再买,我说服了爸爸,最终让爸爸给我买了书。
师:你是怎么说服爸爸的?来说一说好吗?
生:我说:“爸爸,给我买吧!好多同学都有这本书。你说我认字不多,可我会查字典啊。我喜欢这本书,你给我买吧!”他不买,我拉着他不让他走。最后终于买到了那本书。
师:不错,你真有办法。那么木兰是怎样想办法劝说家人让她去从军的呢?有没有谁来替木兰劝说家人。老师当木兰的弟弟和父亲,谁来当木兰?我们来演一演。
生(木兰):弟弟,你年龄小,不能去,让我去。
师(弟弟):不,我虽然年龄小,但我可以把年龄报大些,再说军队中都是男人,你一个女孩子多不方便,你别去,我去!
生(木兰):弟弟,看你这么一点高,人家一看就知道你不够从军的年龄,再说了,你人小力气小,上战场多危险。你知道我平时就喜欢武术,一般人是打不过我的。你说我是女的,不能上战场,我女扮男装,不被别人发现,不就行了吗?
师(弟弟):嗯……(无话可说)
师(父亲):对,弟弟年纪是小,上战场是送死,可家里还有我,可以为国作点儿贡献。你不能去!(角色转换成爸爸)
生(木兰):爸爸,你年纪大了,又生病,上战场也是白白牺牲,还是我去吧。
师(父亲):虽然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硬朗,可是为保卫祖国,就算是牺牲了也在所不惜,你不能去。
生(木兰):……(无法说服“父亲”,停了下来)
师(父亲):有谁演木兰来说服我?
…………(沉默)
师(点拨):同学们,木兰父亲虽然有爱女儿、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可万一因为父亲年老有病而使整个部队吃了败仗,那损失可就大了……
生(木兰):父亲,我知道你为了国家不怕死,可您想到了吗?您年老多病,万一因为您而使军队打了败仗,牺牲的就不是您一个人啦。您知道女儿武艺高,杀敌本领也比您强,为了能打胜仗,为了国家,您就让我去吧!
师(父亲):对呀,如果因为这吃了败仗,那我的责任就大了。哎,没有别的好办法,也只好让你去了。替我多杀几个敌人,不过要注意安全,父亲盼你早点得胜回家。
综合以上教学实录,总结本片断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进行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载体,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编排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那么如何弄清编者的意图,如何解读作者的思想,如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呢?这就要求教者深入地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读透文本,要明确知道这个文本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中的地位、目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精读文本,咀嚼语言,体会内涵,发现文本的亮点,找准体会文本的切入点,把握文本的重点,理出理解和训练的着力点,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解学生的年龄、身心、认知等特点和他们的认识结构、知识掌握与储备,以及对文本中涉及知识的接受、融合能力等,再结合文本实际提出阅读问题,以此激起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的情感。在阅读教学时还要适时地做好铺垫,设计适合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学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的阅读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表达还不够具体全面。在如何突破“说服”这个重点、难点的时候,就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来设计。“说服”这个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孩子们都有为迫切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与父母死缠乱打的说服经历,可以联系这个生活实际来深刻体会“说服”的意思。因此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说服是什么意思吗?你们有没有说服过别人或是被别人说服过?”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再现孩子们说服家长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说服”的意思,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教学前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学生,胸中有了物,教学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二、结合实际,精心预设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基础。阅读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去品味、感悟语言,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把文本深化为学生心中的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受到熏陶,获得启发;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可学生们的阅读经验与文本之间总有一些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障碍,就会出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学生的阅读还停留于自己原有的经验中,理解不了文本中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内含,体会不到文本中动人的情感。如何深入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解读文本,让文本复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实际进行精心预设。
笔者就“说服”做文章,精心地预设——让学生演一演木兰如何说服家人,通过这一设计达到深入体悟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勇于牺牲的精神。“说服”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用充足的理由,让人心服。”什么是充足的理由,在重形象思维的二年级学生的眼中十分抽象。为了突破难点,突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说服”,再从“文中谁说服了谁”入手,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形象的演一演中知道了什么是“充足的理由”,明白了怎样的劝说才能让人心服,实实在在地理解了“说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木兰如何说服家人。
三、點拨启发,高效生成
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既相互统一又各具特点和优势。特级教师杨九俊曾将理想的课堂生成分为三种类型: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生成是预设的丰富和发展;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那么,该怎样预设,又如何高效地生成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前,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知心理水平要有深刻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的预设。教学时,如果学生确实没能关注到教师预设的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问题提出来,为高效生成“推波助澜”。同时还要有弹性、灵活地应对生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降低教学难度,改进教学方法,点拨启发,使预设得以高效生成。
本次教学片断中,对木兰说服家人的设计,笔者适时地降低了难度——教师自己与学生一起演,在演的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点拨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当学生扮演木兰说服爸爸时,学生只能体会到爸爸虽然年老体弱,仍愿为国出力;疼爱女儿,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愿女儿上战场;却不能体会出他的生死存亡与战场胜败、国家命运的关系,更不能深刻地体会出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不能达到这一理解高度,课堂的预设不能实现时,就适时地进行启发引导,点醒学生,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木兰的说服智慧,体悟了她的精神,使预设得到了高效的生成。
因此,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结合实际精心预设;教学时,教师注重启发,在预设不能实现时,适时地降低难度,点拨引导,使预设得以高效生成。